鋻於賀江水污染事件中暴露出地方環保部門應急監測能力不足的問題,10月22日,自治區環保廳在全區範圍內舉行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聯合演練,作為廣西環境安全年建設的一項重要行動——代號為“4號行動”,專門檢驗全區各級環保部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的適用性和可操作性,以及各級環保部門的組織協調能力、處置能力。
“全區14個市首次統一開展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聯動演練,模擬同時應對兩場重大突發環境事件,這不僅考驗、檢查我區各級環保部門的組織協調能力,也考驗我們環保系統是否能夠有效應對多起同時發生的突發環境事件。”在日前舉行的“2013年環境安全年4號行動”總結會上,自治區環保廳相關負責人明確表示要按照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回頭看”活動要求,找準我區環境應急現存的問題,深挖根源,立行立改。
1
模擬同時應對兩場重大突發環境事件
10月22日8時12分,演練開始。百色市環保局局長覃志堅接到群眾舉報電話,稱大量泥漿水從靖西縣新榮村附近3個泉眼涌出,沿溝渠已進入下游龐淩河主河道。龐淩河下游45公里即進入境外……情況萬分緊急!覃志堅立即通知應急工作人員採取一切應急措施做好應急處置,防止事態擴大。8時50分,自治區環保廳啟動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重大(Ⅱ級)響應,成立百色市“10·22”龐淩河水污染事件應急處置指揮部,並派工作組指導龐淩河水污染事件調查和處置工作。
與此同時,在相距幾百公里之外的桂平縣,一場演練也在有序進行。7時,黔江桂平市城區取水口上游出現少量死魚,取水樣緊急送至貴港市監測分析顯示,水樣金屬鎘含量超標1.2倍。綜合初步調查情況及黔江受污染情況,認為污染源可能來源於上游來賓市,對下游的桂平市城區飲用水源及梧州市造成污染。10時,貴港市環保局在桂平市新安取水口現場成立“10·22”黔江水污染事件應急總指揮部,在來賓成立前線應急指揮部……
當天全區14個地市環保局均開展了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與以往演練不同的是,這是一個綜合、多層面的演練,有3個重要內容:一是百色市、貴港市、來賓市與自治區環保廳聯合應急演練;二是桂林市、欽州市環保局開展環保系統內部門聯動應急演練;三是其他9個市環境應急監測分析測試技能考核。這次演練最大的亮點是,首次檢驗全區環保系統同時應對兩場重大以上級別的突發環境事件的處置能力。
廣西環境應急與事故調查中心負責人介紹,開展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是確保環境安全的有效手段,通過現場模擬演練及監測技能大比武,檢查和鍛鍊各級環保部門有效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能力,從中發現問題,為今後處置突發環境事件積累寶貴經驗,達到摸清家底、掌握形勢、比武練兵、找出差距、積極整改的目的。我區在前3次環境安全年行動突擊檢查並消除企業環境安全風險的成果下,將“4號行動”重點放在實戰化應急演練,頗有深意。如果説前3次行動是在“望、聞、問、切”找病因的話,那麼“4號行動”則是側重“強身健體”,提高環保自身的實戰應急能力。
2
捉襟見肘的環境應急“家底”
“這次演練是按照有可能發生的較高污染等級進行設計,對操作規程實行高標準、嚴要求、重實效。為避免‘演練轟轟烈烈,結束就一哄而散’的情況,演練尤其注重專家點評,查擺問題。”自治區環保廳負責人説。
多次參加我區環境應急演練的資深環保專家客觀地分析了此次演練存在的問題。在來賓的演練現場,場面有點亂,指揮上存在脫節現象,最明顯的紕漏是來賓作為應急前線指揮部竟然沒有收到各應急小組的情況彙報。各應急小組繞過前線指揮部把監測情況、收集到的數據直接跟總指揮部彙報,使前線指揮部的作用沒得發揮。這既有腳本設計的原因,也是缺乏應急演練經驗的結果。還有技術和經驗不足也導致了應急處置效果和預期有差距。比如應急人員鎖定鎘污染的水域範圍後,要想降低鎘濃度使水質達標,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把絮凝劑先溶解在水裏並加入適量的鹼,再投入鎘污染的水面,但由於技術和經驗缺乏,應急人員劃著皮筏艇到鎘污染的水域直接把絮凝劑投入水中。還有一個細節,在演練現場各應急小組之間沒有資訊互動,這不利於應急處置工作及時開展。打個比方,當監測小組監測到某水域鎘污染超標很多了,説明污染源就在附近,應及時告訴污染源排查小組,使其縮小排查範圍,儘快找出污染源的準確位置,及時處置。
應急能力建設不足再次被專家熱議並認為它是應急工作的最大“軟肋”。一位環境應急專家告訴記者,人員、技術、裝備是應急工作的核心,但我區各市普遍存在缺陷,部分市應急監測設備配置不足、不夠先進;應急人員少、缺乏培訓;缺乏監測車輛和採樣船隻,無法滿足各種環境下不同污染物的應急監測和分析需要。“曾經出現過這樣的情況,賀州有群眾舉報稱賀江某段水域有死魚出現,環保人員採集水樣後因為缺乏檢測設備和技術經驗,檢測不出水質有問題。後因群眾再次舉報,監測人員再次採樣後送到自治區檢測後才檢測出水被污染。我區城市的應急情況都如此捉襟見肘,就更別提縣城和鄉鎮了。全區普遍應急能力薄弱。”
“靖西縣的演練也促使我們反思下一步資訊化建設的重點。”我區環境應急專家、廣西大學教授朱紅祥指出,遠端指揮系統、應急資訊化平臺相對滯後,提供應急處置決策的環境數據、水文數據等資料缺乏,現場處置工作情況未能實時傳輸到應急處置指揮部,應急專家缺乏,可提供應急處置的技術支撐不夠等等問題,如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會極大地影響實際應急處置工作效率和品質。
3
“組合拳”改進應急“短板”
“針對演練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和不足,我區各級環保部門本著‘內外兼修’的原則加強整改,對內逐步完善各級環保部門內部應急管理體制,修訂各級環保部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對外則指導企業做好應急預案編制和演練,完善外部應急聯動機制。”自治區環保廳負責人稱,提高全區環境應急能力刻不容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按照環保部環境應急能力建設標準,我區已制定計劃加大基層投入,逐步完善應急人員組成、硬體裝備、業務用房等條件,同時加大環境應急監察、監測人員業務技能和設備使用培訓。各市逐步建立環境應急專家庫,充分發揮應急專家在關鍵技術攻關、應急處置、風險及損害評估等方面的決策諮詢作用,為應對突發環境事件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自治區應急監測中心已經出臺具體措施充實基層監測能力,最近自治區環境應急專家庫成立,一批環境應急監測設備已經分發到基層。
此外,自治區環保廳已將加強應急資訊化平臺的建設作為下一步工作重點,通過建立風險源資訊庫、專家資訊庫、應急物資資訊庫等,做到企業的基本資訊、環境背景資料等能隨時調用,現場處置工作情況能實時傳輸到應急指揮部,實現各單位無縫對接。督促指導存在重大環境風險的企業及工業園區建立必要的應急物資儲備,確保應急物資能根據需要調配,提高重點企業及區域應急響應能力。同時,探索建立與安監、交通運輸、公安消防等部門之間的環境應急協調機制,提高環保部門與相關職能部門應急狀態下的聯動配合與協同作戰能力。充分發揮綜合性專業應急救援隊伍作用,建立區域環境應急救援隊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