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小夥伴,恐難合群
在南寧一當地網站的親子論壇裏,有一個帖子正熱議“在家上學”現象,記者看到有兩三位躍躍欲試的家長還打出了“徵學友”的啟事,為孩子尋求一起在家上學的同伴。其中一位5歲女孩的家長列出培養目標“儒商、儒官”以及培養方式“海量閱讀,地攤練藝,儒學六藝,中華道統”。記者線下聯繫了一位姓馮的媽媽,得知她是一位醫學專業的研究生,熟讀四書五經,明年她打算讓女兒在家上學。她表示:“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在家本來就孤單了,如果上學也在家裏,最缺的就是小夥伴。”馮女士眼中的教育不僅包括知識學習,也涵蓋性格塑造、社會交往等多方面內容。因此,她開始提前為女兒尋找學友。
對於在家上學這一另類的教育模式,廣西社會心理學會青少年注意力訓練中心主任趙勇軍認為,在成長的過程中缺乏“小夥伴們”的陪伴,孩子會失去許多樂趣,將來能否合群、融入社會也是一個潛在的問題。
專家建議
涉嫌違法,家長三思後行
許多教育界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首先對在家上學教育方式的合法性提出了質疑。據了解,《義務教育法》中明文規定:“凡年滿6周歲的兒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送其入學接受並完成義務教育。”而“在家上學”這種教育形式與此是相抵觸的。“由於我國並沒有對家庭教育專門立法,加上現有法律規定,不難發現在家上學的最大尷尬是涉嫌違法。”南寧某小學教務處主任李先生説。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有著發展的各種可能性。以班級授課制為標誌的學校教育,更多關注學生整體的發展,雖然也兼顧學生的個性特點,但難免顧此失彼。對孩子成長有特殊要求的家長,感到孩子在學校裏學習的效率不高,或者針對性不強,選擇在家上學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也是可以理解的。”趙勇軍同時強調,現行教育體制有一整套完整的培養目標和考核體系,在家上學無法評價孩子的學習效果和成才標準。單純家庭教育很難讓孩子全面發展,只接受家庭教育,脫離學校和社會,長此以往可能會被淘汰。
此外,在家上學通常由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家長來負責。然而,知識水準是一回事,教育能力又是另一回事,高學歷的家長並不見得是合格乃至優秀的教師。沒有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學習背景,沒有豐富的從教經驗,“想當然”的家庭式教育,難以系統化和專業化。
瑤瑤的課程安排表
7:00~7:30 跟爸爸去公園慢跑
7:30~8:00 早讀(國學經典或英文)
8:30~9:15 數學與邏輯思維訓練
9:25~11:15 語文或手工製作
11:15~11:45 英語(全英文對話)
14:00~14:45 音樂欣賞或繪畫
15:00~15:45 閱讀或寫作
16:00~17:00 游泳或舞蹈(培訓班)
19:30~20:15 書法或鋼琴、圍棋(興趣班)
時間 安排
晚上不留作業,自由閱讀或者聽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