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南寧市委關於貫徹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開創農村改革發展新局面的決定
(2008年12月27日中國共産黨南寧市第十屆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和自治區黨委九屆七次全會精神,開創我市農村改革發展新局面,加快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現作出如下決定。
一、增強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提出了新形勢下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大原則、政策措施,是指導農村改革發展的綱領性文件。自治區黨委九屆七次全會深入分析了我區農村改革發展面臨的新形勢,進一步明確了我區農村改革發展的目標、任務和舉措。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和自治區黨委九屆七次全會精神,始終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各級黨組織工作的重中之重,抓住機遇,加快我市農村改革發展,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繁榮,對於我市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我市科學發展、加快發展、率先發展、和諧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改革開放30年,我市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全市的改革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得到確立,適應社會生産力發展要求的農村經濟體制初步建立;農業生産發展迅速,傳統農業逐步向現代農業轉變,主要農産品産量大幅增長,各項支農、惠農政策逐步落實,農民收入大幅增加,扶貧開發成效顯著;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初步成效,農村生産生活條件顯著改善;農村工業化、城鎮化不斷推進,農村勞動力大規模轉移;農村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加強,社會事業不斷進步,廣大農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不斷提高;農村黨的建設不斷加強,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得到夯實。當前,改革發展進入關鍵階段,農村正在發生新的變革,我市農業農村工作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造成的深層次矛盾突出,促進農業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尚不完善;農業比較效益低,農民收入水準不高,持續增收難度加大,部分農村貧困人口還沒有解決溫飽問題;農業基礎設施和技術裝備落後,抗災能力較弱,人口資源環境約束增強;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機制尚未完全建立,農村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水準較低,區域發展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農村社會利益格局深刻變化,加強農村民主法制建設、基層組織建設、社會管理任務繁重。總的來説,農業基礎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強;農村發展仍然滯後,最需要加快;農民增收仍然困難,最需要扶持。我市農村面廣人多,農村改革發展關係我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沒有農業的發展,就沒有全市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沒有農村的和諧,就沒有全市的和諧;沒有農民的全面小康,就沒有全市人民的全面小康。全市各級各部門必須把思想統一到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和自治區黨委九屆七次全會精神上來,增強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緊迫感和責任感,採取切實有效措施,著力解決“三農”問題,努力開創我市農村改革發展新局面。
二、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總體要求、目標任務和基本原則
(一)總體要求
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及自治區黨委九屆七次全會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戰略任務,把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作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作為根本要求,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以發展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為中心,以改革創新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發展農村公共事業為關鍵,以提升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為重點,以提高農民生活水準為根本出發點,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努力實現農業穩步發展、農民持續增收、農村社會和諧。
(二)目標任務
到2010年,基本建立完善的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初步形成農村生産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進程有效推進;農村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第一産業增加值年均增長6%以上;農村公共事業取得顯著進步,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和高中普及率進一步提高,農村職業教育加快發展,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應保盡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參合率達到90%以上;農村文化事業繁榮發展,廣播和電視人口覆蓋率達到85%和90%以上;農村人居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環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實現所有鄉鎮通油(水泥)路、所有行政村通公路;農民生活水準明顯提高,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2%以上,農村安全飲用水達標率達到80%以上;農村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0‰以內;村民自治制度得到健全,基層組織活力得到增強,平安農村建設取得新成效。
到2020年,農村改革取得新突破,農村經營體制機制更加健全,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基本形成;現代農業建設取得明顯進展,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明顯提高,農村現代流通體系框架基本形成;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明顯推進,農村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全面進步,農村社會保障、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更加健全,農村社會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農村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産體系基本形成,農村人居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消費水準大幅提升,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農民生活更加殷實;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農村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三)基本原則
——堅持農業基礎地位,保持農業持續穩定發展。全面落實國家支農惠農強農政策,深入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加快現代農業建設,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為推動全市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奠定堅實基礎。
——堅持保障農民權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農民的根本利益。始終堅持以人為本,著力解決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保障農民各方面的合法權益,提高農民綜合素質,促進農民全面發展,讓廣大農民擁有公平的分配待遇和平等的發展機會,與全市人民共同享受改革發展的成果。
——堅持改革創新,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産力。以改革創新為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通過深化改革、大膽創新,解決農村發展深層次的矛盾,破解“三農”發展難題,健全充滿活力的農村體制機制。
——堅持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從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引導農民積極投身農村改革發展,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堅持城鄉聯動,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堅持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設互動,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把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堅持黨管農村,改善和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始終把加強和改善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作為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政治保證,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和基層政權建設,保持黨同農民群眾的血肉聯繫,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發揮黨在農村改革發展中的政治核心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