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衷打車軟體叫計程車的乘客又有了好消息。日前,兩大打車軟體又啟動新一輪價格大戰,乘客優惠又有大幅提升。但記者發現,搶佔市場、返利乘客的同時,打車軟體也帶來一些新問題,甚至加劇了打車難。專家表示,根治打車難還需從平衡供需入手,引入更多民間智慧。
“手機一叫,出租就到”
手機打車軟體是指乘客通過智慧手機的客戶端軟體,發佈打車資訊,並立即和搶單的司機直接溝通,提高打車的效率。
記者近期在天津、北京多次乘坐計程車,發現許多司機的手機上都裝有“嘀嘀打車”或“快的打車”軟體,隨著手機上不停地發出提示,司機也獲得了附近路段的叫車資訊。天津市民齊偉告訴記者,所住的小區比較偏僻,以前出門打車要等上好久,現在通過打車軟體預約計程車,經常“出門就上車”。
為了在這一新興市場中搶佔份額,打車軟體通過返現金的形式增加用戶數量,“燒錢大戰”今年初就已展開。
今年1月10日,“嘀嘀打車”與微信支付發起“立減10元”的促銷活動。數據顯示,在1月10日至2月9日首輪活動期間,“嘀嘀打車”平均日微信支付訂單數為70萬,總微信支付訂單數約為2100萬,補貼總額高達4億元。在此期間,嘀嘀打車用戶數突破4000萬,較活動前增長了一倍。
日前,兩大打車軟體的“燒錢大戰”再度升級。17日下午,“快的打車”宣佈,只要使用“快的打車”並用支付寶付款,每單立減11元;18日上午資訊顯示,使用“嘀嘀打車”並且微信支付,每次能隨機獲得12-20元不等高額補貼;18日下午,“立減13元”的資訊又出現在“快的打車”的微網志上。
“這是存在巨大潛在的市場。先通過價格戰提升知名度,儘快搶佔市場份額,幫助用戶建立起手機支付的習慣。待消費者形成依賴後,巨大的經濟效益才會顯現出來。”南開大學商學院副教授石鑒表示。
新體驗引發新的“打車難”
無論是乘客還是司機,打車軟體都帶來了新的體驗,但新的問題也伴隨出現。比如,不少人並不熟悉智慧手機,對他們來説,站在路邊“好像更不容易打到計程車了”。
在北京金融街附近工作的高小姐告訴記者,一直擔心手機支付的安全性,沒有使用手機打車軟體,但最近發現下班時間打車更難了。“不僅駛過的計程車不停下來,有時看到路邊停著計程車,也被告知有預約。”
此外,隨著補貼的升級,雖然打車軟體明確提出了對乘客與司機“惡意”賺取補貼的行為進行嚴懲,但一些“怪現象”還是難以避免。
記者採訪中發現,有時在路邊打車,司機卻提出加價的要求。原來,由於搶單能有現金獎勵,一些計程車司機寧可停下來搶單,也不願在路上接人。
石鑒也發現,有時通過打車軟體呼叫多次,才有出租司機搶單。“不少計程車司機對於補貼規則研究得非常細緻,即使發現要打車的人就在附近,也不急著搶單。乘客發起呼叫打車次數越多,打車軟體補貼的錢就越多。”
調查中還發現,有的司機在軟體支付不成功時要求乘客加錢。比如,由於“快的打車”系統突然出現故障,記者無法通過支付寶支付乘車費,因而司機無法獲得“快的打車”額外的15元補貼,在記者多支付15元後,司機才同意下車。
根治打車難仍需調節供需
“看似是一場你死我活的較量,實際上的不確定因素很多,這不是一個理性的商業行為。”石鑒表示,從現實中看,哪個軟體優惠多,用戶就會優先使用,這其實只是短期行為,長期看,用戶忠誠度極低。此外,一旦長期持續的返現優惠造成兩敗俱傷,可能會有第三方乘虛而入,搶佔市場份額。
專家指出,打車軟體“賠本賺吆喝”的背後,實際上反映了一些大城市計程車市場的供需矛盾。根治打車難,還需從調解供需入手。
以天津為例,過去17年間,計程車的保有量一直保持在3萬輛左右,但城市規模和人口總量卻在不斷增長。天津市交通運輸和港口管理局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消費觀念的改變,城市範圍不斷外擴,而公共交通一時難以跟上,計程車發展停滯造成的供需矛盾就更加凸顯。
有專家建議,政府可以通過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採購一些中小型客車,來緩解“早晚高峰”“重點區段”“特殊天氣”打車難的矛盾。
還有一些學者呼籲,默許民間拼車行為。如借鑒國外經驗,鼓勵城市居民間進行有償拼車,甚至可以鼓勵乘坐計程車的乘客拼車,引入計程車計價器分段計費功能,既能緩解運力不足,又能減少道路擁堵和尾氣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