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智慧門鎖、可視門鈴等智慧家居産品逐漸走進千家萬戶,成為許多家庭提升生活便利性與安全性的選擇。部分可視門鈴的攝像頭具備全天候工作能力,可實時記錄周邊圖像。然而,若可視門鈴安裝位置不當,極有可能侵犯他人隱私,進而引發鄰里矛盾。
在現實居住環境中,多數居民所居住的商業化住宅採用一梯兩戶或一梯多戶的佈局模式,部分相鄰房屋呈“門對門”設計,中間缺乏電梯廳等隔離設施。在此情況下,若鄰居開門,對門住戶可清晰觀察其室內活動。若在此類門上安裝可視門鈴或智慧監控設備,將形成全天候“監控”對門鄰居室內活動的局面,至少能掌握鄰居的出入時間、訪客情況等資訊。
上述資訊顯然屬於個人不願公開的隱私範疇。依據《民法典》,自然人享有隱私權,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洩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隱私權。隱私涵蓋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私密空間、私密活動及私密資訊。未經許可進入、拍攝、窺視他人住宅等私密空間的行為,均構成對隱私權的侵犯。
由此可見,無論是依據法律規定還是社會共識,住宅內部情況及個人活動均屬於隱私保護範疇。需強調的是,即便身處公共場所,個人隱私權與肖像權仍受法律保護,不得隨意錄製、傳播。例如,在超市、餐廳等公共場所,探店博主或經營者未經許可擅自錄製他人視頻並傳播,均可能構成侵權並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此外,根據《公共安全視頻圖像資訊系統管理條例》,除禁止在旅館等經營接待食宿場所的客房或者包間內部,學生宿捨得房間內部,公共的浴室、衛生間、更衣室內部之外,還禁止在能夠拍攝、窺視、竊聽他人隱私的其他區域、部位安裝圖像採集設備。
如果可視門鈴的攝像頭正對著鄰居家門和住宅,即便是安裝到自己家門上,也涉嫌侵犯他人的隱私權和住宅安寧。
可視門鈴雖小,卻事關鄰里關係,更事關他人隱私。人們使用可視門鈴等智慧化設備本身並不違法,如果不是“對門”格局的房屋住宅,安裝可視門鈴後不會拍攝公共區域,僅拍攝自家門前的私人領域的話,未必構成侵權。但當可視門鈴能拍攝到他人活動的私人空間,或者拍攝範圍擴大到公共領域的話,就面臨著侵權風險。如果非要安裝可視門鈴,也應注意保護他人隱私權益,選擇合理的方式和位置,並通過調整位置、安裝擋板等方式調整錄製視頻的範圍,儘量將錄製視野控制在自家門口,避免攝錄到他人的行為及活動,減少對他人的不利影響。
(責任編輯:柯曉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