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園説Ⅲ——文物中的福壽文化與藝術特展”作為頤和園博物館的首展在頤和園拉開帷幕。園説Ⅲ展品時間跨度四千年餘年,從新石器時代的彩陶跨越至民國時期,包括了新石器時代的彩陶、西周青銅器、漢代瓦片、唐代銅鏡、宋代瓷器、以及明清時代的傢具、器物、字畫,甚至還有從唐代開始的外銷瓷器,全面地追溯了福壽文化的歷史淵源。

展覽展出286件/套福壽文化題材的國內文物及外銷文物,分為“福壽綿長”、“壽山福海”、“福壽萬象”、“福壽滿堂”及“福壽攸同”五個部分。

                                                    頤和園供圖 

在“福壽綿長”部分,新石器時代的彩陶——馬場類型四大圈紋萬字紋雙耳甕格外引人注目。這件文物出土于青海民和縣馬廠垣附近,距今已有3900餘年的歷史。

第二部分“壽山福海”展覽單元,由秦、漢的瓦件作為開篇。其中,秦代的母子鹿紋雙鹿瓦當,成年鹿仰頭站立,在它的胸前還有一隻正在嬉戲的小鹿。因“鹿”與“祿”同音,所以人們賦予它祥鹿富貴的美好寓意。整幅畫面妙趣橫生、動靜結合,充分體現了秦人工匠精湛的技藝。

另一件漢代“飛鴻延年”瓦當展品,瓦面正中是一隻“鴻鵠”。這只展翅飛翔的天鵝灑脫奔放,仿佛在翱翔中大聲鳴叫。在它誇張的長頸兩側分別雕刻有“延”、“年”二字。“延年”二字呈方形,與十字型的天鵝交叉排列給人以動靜結合、對稱穩定的畫面感,充分展現出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延年益壽的渴望。

在“福壽萬象”展覽單元,展出的清代紫石雕“海屋添籌”人物故事紫檀嵌牙插屏,是件海外回流文物。這件插屏還有一段不同尋常的經歷:1860年,頤和園的前身清漪園遭到英法聯軍的破壞並被掠走大量珍寶,其中這件插屏落在了一名叫哈丁的軍官手中,從此一直在其家族中代代相傳。1975年,哈丁家族的後人——哈丁女士經過數次輾轉才終將這件文物捐還給了頤和園。

                                             頤和園供圖 

第四部分“福壽滿堂”展出慈禧手指畫,這幅書畫作品是慈禧太后51歲時用手指畫出的菊花圖,指畫就是用手指和指節、手背代替畫筆作畫,用這種方式來畫畫,更能體現出作畫人高超的繪畫水準。同時,這幅圖使用反向拓印的方法,將原本的圖案的留白用朱墨填滿,原圖的圖案就成了這幅圖的留白,形成一種高度對比的圖案,這種方法別具一格。同時,畫風細膩,菊花象徵著高尚的品德,也是千百年來人們共同追求的人格理想。

第五部分“福壽攸同”,位於德和園扮戲樓主要展出“海上絲綢之路”之中的外銷瓷器、琺瑯器、銀器與折扇等帶有中國古代的福壽文化相關文物。

展覽由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主辦,以“園説”系列展覽,向公眾進一步展示中國園林文化的深刻內涵。市公園管理中心服務管理處繆祥流介紹:延續2019年園説首展的文化脈絡,我們依託頤和園園藏文物資源,聯合國內18家文博單位共同推出“園説Ⅲ”,首次聚焦園林中的福壽文化與藝術,展現園林文物在歷史、科學、藝術方面的重要價值。

據悉,展覽展期為2021年9月28日至2022年1月8日,展覽地點分別為頤和園博物館(原文昌院)與德和園扮戲樓展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