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大學張雁教授聯合上海科技大學趙素文教授、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趙慧敏(音譯)教授等,解析了一種特殊DNA的合成機制,併發現了這種特殊DNA遍佈全球,大量能感染細菌的病毒(這種病毒也稱為噬菌體)都含有這種DNA。

這項刊發在《科學》上的重大發現,對生命起源、物種進化、系統生物學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論意義。科技日報記者5月15日採訪張雁時獲悉,該成果將在超級耐藥菌感染的治療、綠色無抗生素畜牧飼料和食品保存技術開發、新型奈米材料製備、DNA資訊存貯等領域,展開廣闊的應用前景。

從感染藍細菌的噬菌體中發現特殊DNA

DNA是生命體的主要遺傳物質,決定生物的多樣性和特徵。生命的遺傳資訊存儲在由A、G、C、T這4種鹼基組成的DNA序列中。1953年,美國生物學家沃森和英國生物物理學家克裏克解析了DNA的雙螺旋結構,發現兩條鏈之間存在特異性的鹼基配對。A和T配對形成兩個氫鍵,G和C配對形成三個氫鍵。4種鹼基互補作用的雙螺旋結構構成了生命中心法則的基礎。

目前唯一的例外是,1977年,科學家在感染藍細菌的一株噬菌體中發現了由Z、G、C、T組成的DNA。這類特殊DNA用二氨基嘌呤(Z)完全取代正常的腺嘌呤(A),與胸腺嘧啶(T)配對,形成更穩定的三個氫鍵,極大地改變了DNA的物理化學特徵。

44年來,Z的合成機制、生物功能和普遍性一直未得到科學解釋。

地球上廣泛存在含這類特殊DNA的噬菌體

近日,科學家破解了這個秘密。科研團隊找到了催化這一特殊DNA合成的多個酶,不僅涉及Z的合成,還包括A的消除。研究人員通過噬菌體基因組功能註釋和同源序列分析發現,多個噬菌體中存在合成Z前體的關鍵酶PurZ。研究人員在含PurZ的基因簇上發現了兩個特異的金屬依賴的磷酸水解酶,併發現它們是消除A的關鍵酶。

通過一系列實驗,研究團隊還解析了噬菌體Z基因組複雜的生物合成途徑。在細菌與噬菌體億萬年的博弈中,細菌進化出了許多防禦手段,噬菌體則發展出更多繞過細菌防禦的策略,其中最廣泛的就是修飾自己的DNA,用Z完全取代正常的A。

儘管DNA測序非常普及,但普通DNA測序手段並不能發現Z的存在。科研團隊利用酶水解DNA再進行組分分析的傳統方法,證實了地球上廣泛存在含這類特殊DNA的噬菌體,藍細菌的這株噬菌體並不是唯一的特例。研究人員還用最新一代的奈米孔DNA測序技術,對研究結果進行了驗證。

可在新材料、資訊存儲等領域實現應用

“利用發現的特殊DNA合成機制,可實現低成本量産含Z的DNA,並拓展其在新材料製備、資訊存儲等多方面的應用。”張雁介紹,“我們發現了這種特殊DNA的合成機制,能夠實現低成本量産。比如人們通過設計DNA序列,使其在奈米甚至更小的尺度折疊成各種形狀,從而作為新材料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這種特殊DNA增加了結構的熱穩定性,可以更快、更高效地折疊出特定3D結構的奈米材料。”

而用DNA取代電腦二進位的圖片、錄影等數據存儲,所需空間大幅縮小,據科學推算,幾千克的DNA就可以存儲目前人類所有的數據。新型DNA的Z鹼基還可以使DNA資訊存儲獲得加密、分類等功能。

此外,抗生素濫用引起的超級耐藥菌是人類醫學面臨的重大問題。抗生素在動物飼料以及食品防腐中的濫用也亟須替代。“噬菌體是細菌的天敵,我們發現這種特殊DNA不被細菌的防禦機制識別。”張雁表示,替代抗生素的噬菌體療法受到廣泛關注,並且在臨床上已有使用。裝備了這類DNA的噬菌體對細菌更具殺傷力,作為廣譜性殺菌生物製劑在醫藥、畜牧養殖、食品防腐等領域的應用將具有廣闊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