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藻固定二氧化碳示範能力可達每年萬噸級,固碳微藻相關産品經濟産值超2億元。目前,該項目成果已在山東、江蘇、廣西、海南等地區進行産業化推廣。

在距離內蒙古鄂爾多斯市200多公里外的鄂托克旗産業園內,一種國家地理標誌農産品——鄂托克旗螺旋藻正處於快速生長期。這種古老物種雖然形貌微小,但它的一項功能卻令人稱奇:捕食煙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轉化為蛋白質、碳水化合物、油脂和色素等高附加值産品,成為利用自然規律實現固碳減排的“妙招”。

“微藻固定二氧化碳示範能力可達每年萬噸級,固碳微藻相關産品經濟産值超2億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新型節能技術”項目“二氧化碳煙氣微藻減排技術”負責人、浙江大學程軍教授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經過4年技術攻關,浙江大學牽頭聯合國內19家高校、科研院所和龍頭企業完成了微藻固碳工程示範,為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實現碳中和國家目標貢獻了具備經濟可行性的技術方案。

這顆固碳藻種來頭不一般

種質資源涉及國家戰略,關乎國家安全,培育本土“良種”是解決種源問題的關鍵。

通過誘變馴化改良微藻細胞,研究人員要從大約50萬個微藻細胞中篩選出5000個,再根據固碳生長速率等篩選出5個細胞,最後得到遺傳穩定性最好的1個固碳藻種。

程軍介紹,利用高通量篩選育種技術對微藻細胞的固碳酶關鍵基因進行馴化改良,目標在於提高關鍵固碳酶——Rubisco酶等在煙氣高濃度二氧化碳條件下的催化反應活性,換句話説,就是找到決定優質良種的關鍵基因。

項目煙氣高濃度二氧化碳條件下的固碳藻種選育給出了可喜結論:顯著增強了微藻細胞內光合色素酶和能量合成酶等固碳酶活性,增強了光反應中心的電子傳遞速率和光化學效率,提高了微藻細胞生長固碳速率。

項目團隊通過二氧化碳梯度馴化,使微藻細胞內光合固碳途徑中的多種固碳酶活性逐漸上調,固碳酶轉運二氧化碳分子能力相應得到增強,從而在抑制微藻低效固碳反應途徑的同時不斷增強高效固碳反應途徑,在光能轉變為化學能過程中提高微藻固碳速率。

通過馴化改良與固碳途徑變革,耐受煙氣二氧化碳的高效固碳藻種培育成功。

渦流反應器提升微藻固碳速率

微藻進行碳捕獲,本質是進行生物光合作用。該項目技術可加速生物光合作用發熱反應速率,提高捕碳效率。

在反應器內,渦流可強化細胞光合作用。原因在於,微藻細胞固碳反應分為光反應和暗反應兩個階段,微藻在反應器光區和暗區進行快速漩渦流動,能夠明顯促進細胞混合傳質和固碳反應。

基於此,項目團隊提出了渦流強化細胞光量子轉化效率的流體力學傳質機理——在反應器內使二氧化碳氣體在更短時間內産生更小的微氣泡,增強與微藻細胞的擴散混合。

基於流體力學設計反應器,使反應器內交替産生順時針和逆時針漩渦流場,增強二氧化碳微氣泡的擴散速度,從而使微藻細胞在光區和暗區之間高頻快速漩渦流動,提高光量子轉化效率和固碳反應速率。

實踐成果表明,高效光反應器使戶外1個月微藻固定煙氣二氧化碳的幹基生物質生産能力超過每平方米每天25克。這意味著,微藻固碳技術能生産出更多高經濟價值的藻粉生物質。

微米級二氧化碳曝氣器加速反應效率

與傳統工藝1毫米孔徑的鋼管曝氣器相比,微米級孔徑的二氧化碳曝氣器生成的氣泡直徑和時間分別減小72%和49%,使得生物質幹重提高了30%,從二氧化碳氣體到藻粉生物質的轉化效率也得到顯著提高。

曝氣器設備的研發來自項目應用的迫切需求。程軍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為了將煤化工廠煙氣分離提純的食品級二氧化碳高效供給大面積跑道池培養螺旋藻,需要提高螺旋藻過濾采收後迴圈液中的碳酸氫鈉濃度。

項目團隊研製了三層交錯式變孔編織網曝氣器置於藻液采收後的迴圈回水管道中,三層曝氣結構組成曝氣器,內部兩層分別由一層徑向編織和一層周向編織的孔網交錯而成,最外面是一層微米級孔徑的曝氣網。

程軍表示,該曝氣器的效果在於,二氧化碳氣體首先經過內部兩層孔網的兩次剪切形成初始氣泡,再經過最外層孔徑切割形成更小的氣泡,分層剪切能夠縮短氣泡生成時間和生成直徑,進而提高二氧化碳氣泡與螺旋藻迴圈液中碳酸鈉的反應速率。

“微藻固碳項目的成功之處在於,開發了微藻固定燃煤煙氣二氧化碳的高效藻種、關鍵設備和核心技術,找到了規模化高效低成本工程實施的微藻固碳技術工藝路線。”程軍表示,項目團隊攻克了微藻固定煙氣二氧化碳的關鍵核心技術,獲得了自主智慧財産權,並形成了技術整合系統,建成的産業工程示範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總體而言,微藻固碳項目對解決我國普遍存在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減排經濟效益差的問題進行了有益嘗試。

截至目前,該項目成果已在山東、江蘇、廣西、海南等地區進行産業化推廣。它為煙氣二氧化碳減排的商業化運作和降低生物固碳的技術經濟成本提供了經濟可行的技術路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