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經幻想過有一天疾病的發生能被提前預測?你是否想過有一天自己的細胞能在3D列印的幫助下再生器官?《中國願景》告訴你,這些技術正在中國走向實現。

中國作為世界上保留最完整的文明之一,其社會發展被許多保留下來的古老價值觀持續影響著。然而這個國家過去70年的歷史又是如何重塑了這些價值觀,使其更能適應21世紀發展呢?

由Discovery探索傳媒集團與五洲傳播中心聯合出品,聚焦中國科技發展與未來生活的大型人文五集紀錄片《中國願景》即將於8月27日在愛奇藝獨播上線(每天12:00更新一集),以紀錄訪談形式呈現在全球觀眾的眼前。《中國願景》是新中國成立 70週年以來,Discovery首次以“中國創造”為主題,向全球觀眾展現的中國科技創新百景圖。

科技賦能的“命運共同體”

今日的中國人,正在通過創新,找尋通往中國未來幾十年道路的方向。為了更好地呈現社會現狀與討論潛在問題,Discovery團隊走訪國內外企業和發明團隊,採訪文化研究學者,用數據化的方式展望中國願景。

在倫敦國王學院劉氏中國研究院院長凱利·布朗看來,“在中國,現代化就是研發技術、解決各種問題。你能真真切切地看到,技術正與社會進步密不可分。”每一年,中國申請了許多專利。這些專利都會衍生各類技術,將可能性拓展到無限,受益者將是全社會。從音科技術公司想用“語音分離術”讓失聰者重新聽見;到山姆會員商店通過規模化生産、未來農場以及先進的儲存及物流,提升食品品質和檢測水準;再到肯德基讓孩子們在享受美食同時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國的人工智慧、專利技術、修復技術和社會設計,都將社會人文關懷放在了重要的位子。

無論是南方電網基於“一帶一路”在越南投資創辦“中越能源合作樣板項目”永新電廠,還是太平洋證券幫助寮國政府建立了第一家中老合資的證券公司進行商業投資和商貿往來,我們都能看到中國懷揣善意、不遺餘力地對外輸出技術,協助周邊國家改善當地民生,讓技術成為國家間的聯結紐帶。

創作團隊深挖中國科技現狀,從醫藥、通訊、農業、歷史、電力等學科切入,研究中國未來的可能性。從“帶電栽培”到“沙漠種植”,從“文化傳承”到“一帶一路”等無不關注著新一代技術成果如何實現中國倡導的“命運共同體”,讓人文和生態達到平衡,讓共同發展的理念在中國和世界的交流與合作中得到體現。

新一代的造夢樂園

中國年輕的一代,正在構想明日之城的形狀。《中國願景》讓我們看到一個穩定又開放的創作環境。開放創作的成果不僅為殘疾、老弱群體帶來福音,改善人們日常生活,更會影響新一代中國人在身份認同之下的求索。

從上一代為了養活家人到這一代為了解決問題,中國人的創業目的經歷了社會發展不同階段的變化。面對Discovery的鏡頭,推想科技的創始人陳寬説,“我一直在尋找,我們作為中國新生代的技術人才,該如何在社會裏面産生我們的價值,作出我們的貢獻。”陳寬曾經在美國跟幾位最頂級的諾貝爾獎教授修讀經濟學及人工智慧。在他反覆思索如何將自己的知識技能反饋社會後,毅然放棄了兩個博士學位,回到深圳創業,研究如何用人工智慧提高中國醫療水準。

在“願景”這一命題的解讀中,包括了一種憧憬的姿態。年輕人在這種憧憬中造夢、創造與實踐。越來越多人追求用創新體現社會價值和精神滿足,在回望中展望,用現代語言重塑中國文明中的價值觀。正如韓文強説,“傳承是用現在的語言和自己的理解,把傳統中優勢的基因發揮出來。”

Discovery團隊在紀錄片中圍繞“生態保護”、“社會責任”、“文化傳承”、“食物需求”、“老齡化”等社會話題,向我們展現了新一代如何用他們的技術與知識去解決問題,把高品質生活轉變成現實。

在世界語境下展望中國明日之景

作為全世界紀實節目王牌,Discovery聚焦具有探索內核的內容和體驗,吸引了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為生産兼具娛樂、參與和啟迪意義的至高品質節目而不懈努力著。從《中國文化之旅》到《中國美》,從決勝荒野系列到社會人文、科技創新和大眾科普,Discovery積極地和多個平臺合作,建設有關中國本土的內容生態,致力於“用世界的語態,説好中國故事”。

《中國願景》這檔具有思辨性的紀錄片,從講述者的角度展望中國的明日之景,引發了全球觀眾共同思考。當看到趙朝華在荒涼的沙漠上種出了各種植物,我們幻想沙漠綠洲;當聽到麥騫譽博士描述他的“機械英雄夢”,我們可以認定機器人未來可期;當看到人工智慧“飛槳”在幾天內為一種即將消失的語言建立出數據庫,我們堅信那些看不著的文化遺産都能得以傳承。Discovery的腳步,已經從探尋文化走到了到探究未來。

非虛構的節目形式,往往能讓觀眾産生更多的共鳴。《中國願景》讓我們看到科學創造從未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割離,那些“不切實際”的幻想正在一步步實現。Discovery也將繼續它對中國的探索,用鏡頭體現人文關懷,用內容建立中國文化的世界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