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醫學生使命與擔當,讓青春夢想與家國情懷共振……”,這是在一堂“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上,學生史歌和他的團隊展示的微電影“青春飛揚,成就夢想”。他們將“關愛病人、尊重生命、職業操守、使命擔當”等內容融入到影片當中,展現了醫學生的光榮與夢想。之後同學們圍繞影片展開討論,發表各自對問題的看法,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師生互動深入融洽。

“在我的印象中,思政課往往與“刻板”“灌輸”“死記硬背”聯繫在一起,沒想到這麼有滋有味,不僅活潑、新穎、有趣,而且十分有意義。現在我明白了,作為一名醫學生,救死扶傷、做好本職工作就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苗亞琪如是説。

近年來,濱州醫學院為了讓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活起來”,把“上醫醫國”為理念融入思政課教學,著力打造“上醫課堂”,在延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母版的基礎上,創新適合醫學院學生的“新版”思政課。

“上醫醫國”出自《國語·晉語八》秦國名醫醫和之語:“上醫醫國,其次疾人,固醫官也。”“上醫醫國”是醫家致知的最高追求,其終極目標就是濟世救人。新時代的“上醫醫國”與民族傳統、時代精神相融合,把課堂教學與醫學優秀傳統文化、“健康中國”戰略、民族復興大業相統一,厚植醫學生的家國情懷,將“重醫本塑醫德”這一目標立高、立準、立實。

專題施教,讓思政課“活起來”

在教學中,濱州醫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教師“望聞問切”,聚焦醫道與治道,以專題的形式進行精準設計研究,重新整合課堂教學內容,打造以醫為本的思政課堂。

“醫學夢與中國夢如何同頻共振?如何夯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健康之基?健康中國夢中醫學生的使命與擔當是什麼?全民健康如何助力全民小康?面對疫情我們能做什麼?”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主講教師呂振波的課堂上,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為醫學生準備“菜品”,經過分析提煉,形成既有針對性又系統化的教學專題。

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書記張玉龍説,“‘上醫醫國’理念是與新時代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相契合的”。正是這種契合,明確了醫學院校不僅是培養具有紮實醫學知識和臨床實踐技能的醫學生,更是要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勇於擔當的新時代青年。

案例討論,讓思政課“活起來”

如何踐行白衣天使使命抗擊疫情?如何透過疫情看中國精神?……劉文卿老師在講述戰“疫”期間所彰顯出的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時,結合濱醫附院援鄂隊員陳貞敏和患者之間的感人故事,一下子就提起了很多學生的興趣,在以“醫學生的使命與擔當”為主題的討論中,學生在課堂上搶著發言。

“老師講的身邊感人故事,讓我們感受到了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的力量和情懷,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全民抗疫是最真實的案例。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面前,我們要跟隨國家的腳步,用思政理論武裝自己,為打贏這場攻堅戰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2018級資訊管理與資訊系統專業的牛英林同學在上完課後寫下了這段話。

如何使思政課由枯燥變活潑,由刻板變生動?劉文卿老師將“身邊故事”、“案例討論”等有效教育形式引入思政課教學,增強了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多元供給,讓思政課“活起來”

2018級臨床醫學專業的于新雨同學沒有想到自己在校的第一個比賽榮譽證書竟然是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上獲得的。他的《青春中國夢,赤誠醫者心》在“習典漢韻,平語近人”思想政治實踐之經典閱讀活動中榮獲一等獎。“為了寫好這篇讀書報告,我在圖書館看了很多書籍和期刊,還找了很多相關數據。讓我更深刻地理解了醫學夢和中國夢,可以説受益匪淺。”這是于新雨的內心感受,也是許許多多參加概論課實踐教學同學們的切身感受。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和其他思政課在教學中面臨的問題一樣——學生對抽象的內容缺乏興趣。我們希望嘗試把思政課通過各種實踐形式激活思政元素,使枯燥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課變得生動形象,以此減少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疏離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教研室主任呂振波説。

在實踐教學活動環節,學生通過網上調查、個別採訪等形式,深刻了解醫德模範人物的突出事跡,撰寫調研報告;組織學生在學習鐘南山、李蘭娟以及學校附院支援湖北醫療隊模範人物事跡的基礎上,拍攝抗擊新冠肺炎題材的微電影,宣傳弘揚崇高的醫德醫風,助力醫學道德與醫學人文教育。成立大學生時政宣講團,以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為主題,利用假期走進基層宣講,送黨的創新理論進基層萬家,著力打通師生群眾學思用貫通、知信行合一的“最後一公里”,做好黨的理論宣傳教育的“擴音器”。此外,馬克思主義學院還針對醫學生特點,還積極探索説唱、辯論、演講、角色扮演等多種方式的精準供給,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思政課的主動性、積極性。

思政課多元多樣的實踐教學改革,激活了原本枯燥的課堂。一時間,醫學生參與思政課的熱情高漲,校園內原有的演講協會、辯論小組紛紛轉型,聚焦理論學習、政策把握、活化吸收、闡釋傳播。

“沒想到概論課這麼有趣有料,把上醫精神融入到課堂中,無形中增強了“大愛”精神,提升了對“中國擔當”的自豪感。”2018級康復治療學專業學生李響説。(通訊員:呂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