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而言,凡是導致結腸的慢性炎症均可稱為慢性結腸炎。慢性結腸炎主要症狀為左下腹疼、腹瀉、裏急後重、時便下粘液,便秘或泄瀉交替性發生,纏綿下斷、反覆發作。病理多見腸道的炎性水腫,潰瘍、出血病變。中醫無此病名,據其腹瀉、腹痛、裏急後重、粘液膿血便的症狀特點和反覆發作的特徵,應屬於“痢疾”、“休息痢”。

專家表示,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處方,一般常用肉蓯蓉等藥物,並多配合灌腸,用五倍子15g,馬齒莧60g,二味煎湯,濃縮至100ml,然後加入青黛散、參三七粉各3g,每晚臨睡前保留灌腸。可使病情迅速緩解。

專家表示,有的慢性結腸炎也可以不治而愈。故灌腸無疑是治療本病簡單有效的方法。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曰:“下痢已差,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清張秉成説:“腸中既結聚不散,為腫為毒,非用下法不能解散。”“通因通用”是許多醫家治療本病的共識。值得一提的是該患者灌腸時除丹參、大黃、牡蠣、麥冬,尚重用了積雪草,積雪草一則可降低血中尿素氮水準;二則能治療潰瘍,解毒斂瘡,並可減輕灌腸過程中操作損傷;三則有清熱利濕的重要作用,《民間常用草藥彙編》曰其能:“利水和脾,治水瀉及赤白痢”。故治療本病效果切中病機。

在臨床上,腎衰患者,運用大黃等藥物灌腸,可以降低尿素氮,促進機體排毒,有較好效果。有一部分合併慢性結腸炎的患者,原來大便每日幾次,經過灌腸治療一週後,大便後期反而恢復了正常,可以説是意外的收穫了。

因此,慢性結腸炎如果長期治療無效,應該轉變思路,積極嘗試,借鑒其他醫師的成功經驗,從而讓患者早日康復。

本文由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急診部主任王韜進行科學性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