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瘠的旱垣,厚重的文脈,這裡孕育了一代又一代飽含學識的有志青年。

紅色的沃土,希望的原野,這裡造就了一個又一個後進趕超的教育神話。

“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不知從何時開始,又不知經過多久延續,一個令無數會寧人推崇備至的人生信條,深深地在腳下這片厚重的黃土地上紮起了根,開出了花,結成了果……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在白銀市會寧縣的大街小巷裏,鄉野田園間,因為供養一個讀書人,人們近則為親,遠亦成鄰。為了下一代的教育,無數會寧人寧願捨棄家園,忍受艱辛苦難,只為了一個共同的願望——讓娃娃上個好學,讓孩子能因教育改變自身生活。

起步註定艱難但卻是改變的開始

一支粉筆傳授經天緯地,一根教鞭啟迪萬千百態。這是教育的初衷所繫,也是教師的初心所在。

用土塊箍成的窯洞,用大地譜寫的課本。小時候,在筆者的記憶深處,這是人生第一堂課最生動的寫照。講臺上,老師動情的開懷訴説,講台下,我們認真的暢想聆聽,這是一個讀書人的起步史,也是會寧教育的一個濃縮篇。

“今年娃娃的生活費怎麼辦?”“我出去打工,你陪著娃娃讀書,一定要讓娃娃吃好喝好,娃娃將來一定要靠教育改變窮困的面貌。”樸實的會寧人,無私的好父母,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給自己的下一代,為了孩子的教育,他們可以捨棄所有,吞下無數的苦衷。

一個夢想,一個渴望。在會寧,千萬個不同家庭演繹著千辛萬苦供子女上學的相同故事,求學是他們共同的精神支撐,孩子維繫著他們全部的希望,而這一切的背後,凝結的都是對會寧教育最大的寄託,對孩子未來最好的嚮往。

歷程伴隨陣痛但卻是築夢的關鍵

沒有哪一段路是平坦的,也沒有哪一個夢想是一朝就能實現的。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需要一個接一個的添磚加瓦,一次又一次的磨礪鍛鍊。

從幼兒園算起,到高三畢業,十五年的教育歷程,六十個春夏秋冬,需要每一個會寧人在這片厚重的故土上埋頭深耕,相伴跟隨。腳下踩出的深印,頭頂流出的汗水。見證了對奮筆讀書者啟迪新生活、改變新命運最好的詮釋。

“這次考試成績不太理想,英語沒有及格。”面對孩子的成績單,父母焦急的神情躍然紙上,從他們憂慮的眼神中可以看出,教育承載了他們對孩子所有的期待和渴望,今年十三歲的張森同學,已經在平頭川初級中學初二年級就讀,和大多數同齡人相比,他的進步顯而易見。他的父母告訴記者,和所有的會寧人一樣,他們對孩子的教育傾注了所有的熱忱,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上個好學校,是他們的期待,也是他們全家人必須共同努力完成的結果。

讓孩子上好學,接受更好的教育,是代代會寧人生生不息的夢想。

近年來,會寧縣一方面著力發揚尊師重教優良傳統,讓教育的根脈更紮實,另一方面著力推進教育改革,讓教育的動能更凸顯。教育改薄項目的實施,讓教育條件更完善,政策支援力度的加大,讓教育基礎更夯實。劃片就近入學入園,讓教育資源得到了有效平衡。

會寧,趟出了一條符合教育內生規律的新路子。

期待飽含輝煌但卻是征程的出發

“汗馬耕耘有矢志,碩果飄香又一年。”每年的盛夏,會寧高考的捷報都會不約而至,一組組上線數據,一個個錄取通知,凝結了無數會寧人多年的辛勤付出,飽含了無數家庭夢寐以求的渴望。

擁抱一下父母,感謝他們含辛茹苦、不辭辛勞的供養。感謝一下老師,感謝他們不遺餘力、不求回報的教授。圓夢清華、築夢北大,這是每一個學子對自己高考的願望,也是今後開啟新生活的夢想。

走過的2019年,是會寧發展歷程中極不平凡的一年,會寧堅定的摘掉了千百年來,一直縈繞在自己頭上貧困的帽子,實現了整縣脫貧的歷史重任,從此在奮力奔小康的路上,比以往任何時刻都更接近了。

走過的2019年,也是會寧教育發展歷程上成果迭出的一年。全縣600分以上考生117名,重點院校上線1702人,上線率27.2%,比2018年提高9個百分點,比2016年提高15個百分點,第二批普通本科院校上線4379人,上線率達到70.4%,清華北大錄取10名……

這些成績的取得,是歷屆縣委縣政府大力弘揚“三苦兩樂”精神,無數會寧家庭艱辛付出的成果;也是一批批有志會師青年苦樂踐行、爬摸滾打努力的結果;更是會寧這方紅色故土尊師重教開出的最美花朵。

我們從這裡走來,感悟會寧厚重的歷史情懷,我們終將從這裡,再次走向未來,帶著振興會寧教育的厚重文脈。

會寧,這方厚重的黃土地,這片希望的綠色家園,流暢著延綿不絕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紮根著前赴後繼愛崗敬業的辛勤園丁,奮進著延續接力刻苦好學的莘莘學子,這裡終將書寫著中國教育神話,也必將上演著西北教育奇跡。

會寧教育,一首壯闊的詩,一段豪邁的情,一曲醉人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