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的當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提出“我們一手要抓疫情的防控,另外一手也要保障正常的醫療服務”。在此期間,作為嚴重危害我國人民健康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高血壓的管理也不容忽視。為了規範高血壓患者的診療,提高患者居家管理能力,中國醫學論壇報邀請了高血壓領域權威專家進行專題訪談。本期摘錄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毛靜遠教授的觀點與讀者分享。

血壓控制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應從多個維度加強管理

近年來,國家對於高血壓疾病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高血壓的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均有所提高。據2015年統計結果顯示[1],目前我國高血壓疾病的知曉率為51.6%,治療率為45.8%,控制率也能達到16.8%。但是由於我國人口基數龐大,成年患者高血壓的發病率大約為27.9%,據估測我國有2.5~3億高血壓患者,並且發病趨勢仍在逐年升高。

目前,在我國的高血壓管理中,還存在很多不規範之處。首先,人群知曉率低,防治意識不高。一部分患者完全不重視自身血壓的高低,而另一部分患者對自身的血壓波動則過於緊張,這兩種情況均不利於血壓控制。還有些患者認為只需通過藥物控制血壓即可,無需改變生活方式;有些患者雖然在服用降壓藥,但常隨意更換藥物種類、改變劑量、不按規定時間服藥,甚至有些患者僅出現症狀時服藥。因此,各個層面的宣傳工作一定要到位,使患者能真正意識到高血壓是一種會帶來長期嚴重損害的慢性病,需要堅持長期服藥及系統管理,才能夠有效控制。

另外,社區高血壓管理與治療尚存在碎片化、不系統、不持久的問題。例如,管理方面:社區高血壓全面評估欠缺,常常僅根據患者血壓水準進行危險分層。治療方面:未遵循指南推薦制定用藥方案,不能及時對高血壓患者進行隨訪並調整治療方案等。因此,我國高血壓的防治工作仍任重而道遠。

採取“全人群”和“高危人群”相結合的高血壓防治策略

當前,我們應分別針對“全人群”和“高危人群”兩個層面開展高血壓的防治工作。向健康人群開展控煙、限酒,減少鹽攝入量等健康生活方式的宣傳工作,進而提高全人群對血壓控制及長期管理的認識。對於已經患有高血壓並伴有靶器官損害的高危人群,臨床應給予重點管理。在條件允許,患者耐受的情況下,積極降壓治療可為患者帶來良好的心血管獲益。但值得注意的是,降壓過程應是循序漸進的,且伴隨環境的變化,血壓也在不斷波動。因此,在符合血壓自然節律的基礎上,將血壓維持在一定的範圍內即可,不可靜止地看待血壓控制。

疫情期間不要慌,居家也可科學管理血壓

近期,由於疫情的隔離防護工作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們的外出活動。高血壓患者由於不能開展工作或者不能進行正常的社交活動,可能會産生焦慮情緒,使血壓升高;另一方面,在居家期間由於得到了良好的休息,患者血壓也可能出現降低的情況。因此,針對這些變化,一方面要做好情緒的管理,積極調整心態,放鬆心情;另一方面也應適當調整降壓藥的使用。此時,每日堅持血壓監測非常必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藥物調整。

把握血壓的晝夜節律,科學測量血壓

血壓並不是平靜的湖面,它像海水一樣是有波瀾的。在正常生理狀態下,人體24小時的血壓呈現兩峰兩谷,晝高夜低的晝夜血壓節律,即夜間血壓較低,于淩晨1:00~3:00達到谷值,清晨覺醒後血壓迅速升高,于8:00~9:00時達到第一個高峰;白天血壓基本處於相對平穩,在17:00~18:00時略高些,為第二個高峰,此時血壓通常要比清晨的血壓高峰偏低一點。高峰過後血壓逐漸降低,如此週而复始,節律變化。針對血壓本身的變化規律,我們建議患者每天測量4個時間段的血壓,分別為晨起後、中午、下午及睡前,以全面了解血壓波動情況,幫助醫生為患者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

根據服藥前血壓判斷降壓情況,優選降壓藥

服藥前血壓可幫助評估所選擇的降壓藥物是否有效覆蓋服藥間的時間段,判斷降壓治療效果。為了更好地控制服藥前血壓,就要考慮到降壓藥物的平穩性、長效性、能否抑制晨峰現象等特點。因此,可優先選擇使用長效降壓藥物,以有效控制24小時血壓。如ARB類藥物坎地沙坦等是高血壓的常用藥,每一類降壓藥物都有其特點,患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根據個體肝腎功能等情況,選擇合適的藥物。另外,對於服用降壓藥後症狀仍未改善且波動較多的患者,可以嘗試聯合中藥治療,幫助患者改善症狀,穩定血壓。

參考文獻

  1. Wang Z, Chen Z, Zhang L, et al. Status of Hypertension in China: Results from the China Hypertension Survey, 2012-2015 [ J]. Circulation, 2018, 137(22): 2344-2356.


    專家簡介:

     

毛靜遠,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教育部“中醫藥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創新團隊帶頭人,國家中醫藥領軍人才“岐黃學者”,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首批天津市海河醫學學者、天津市有突出貢獻專家、天津市優秀科技工作者、首批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

先後主持“十一五”、“十二五”、“重大新藥創制”、中醫藥行業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省部級科研課題13項;獲省部級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6項,授權發明專利1項;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發表論文200余篇,其中SCI收錄11篇,譯文4篇;主編著作1部,副主編4部。主持制定了《慢性心力衰竭中醫診療專家共識》、《中藥新藥用於慢性心力衰竭臨床研究技術指導原則》及《基於臨床流行病學調查的冠心病心絞痛中醫證候診斷建議》等行業規範性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