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為進一步加強我校師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020年1月2日下午,石家莊市建華東路小學借助這一代代相傳的傳統節日,開展了第四屆民俗傳統文化節。

剪紙在中國是歷史悠久,並且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這種民俗藝術的産生和流傳與中國農村的節日風俗有著密切關係,逢年過節亦或新婚喜慶,人們把美麗鮮艷的剪紙貼在雪白的墻上或明亮的玻璃窗上、門上、燈籠上等,節日的氣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濃郁喜慶。

彩粽,是一種用絲線或七色線纏繞幾何殼體而成的一種圖案多樣、色彩絢麗的手工藝品,彩粽是傳統的手工藝品,來源於“纏畫”。用絲線或七色線纏繞幾何殼體而成的一種圖案多樣、色彩絢麗的手工藝品,並把艾葉、昌蒲等放入幾何殼內,使彩粽鮮艷奪目、樣式美觀,並且芳香怡人、醒腦健神,寓意平安吉祥,深受大眾的喜愛。

面人也稱面塑、年模、面花,是一種製作簡單但藝術性很高的中國民間工藝品。中國的面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它用麵粉、糯米粉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蠟、蜂蜜等成分,經過防裂防霉的處理,製成柔軟的各色麵糰。

鳳畫又稱龍鳳畫,是安徽鳳陽的傳統工藝美術品。源於明初,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曆史。鳳陽鳳畫經歷代藝人不斷創造,逐漸形成一套獨特的傳統藝術風格和陳式。在繪製技法上,以民間工藝色彩為主,並吸取了工筆花鳥畫的勾線敷色技法,又兼蓄年畫通俗畫風,有“五彩、素彩、水墨”的色彩表現手法,能做到雅俗共賞。

草編,民間廣泛流行的一種手工藝品,是利用各地所産的草,就地取材,編成各種生活用品。有的利用事先染有各種彩色的草,編織各種圖案,有的則編好後加印裝飾紋樣。既經濟實用,又美觀大方。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印刷術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曾對世界文明進程和人類文化發展産生過重大影響。活字印刷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是一種印刷方法,通過使用可以移動的金屬或膠泥字塊,來取代傳統的抄寫,或是無法重復使用的印刷版。

扎染古稱扎纈、絞纈、夾纈和染纈,是中國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染色工藝。織物在染色時部分結紮起來使之不能著色的一種染色方法,中國傳統的手工染色技術之一。染工藝分為扎結和染色兩部分。它是通過紗、線、繩等工具,對織物進行扎、縫、縛、綴、夾等多種形式組合後進行染色。

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始於古代的“門神畫”,中國民間藝術之一,也是常見的民間工藝品之一。清光緒年間,正式稱為年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稻草藝術品,由鐵絲造型與稻草結合而成,可製作各類藝術造型。稻草人藝術,不僅充分利用的稻草秸稈製作出各種有趣的形象,與此同時還能減少秸稈的焚燒,為我們的藍天白雲,子孫後代做一份貢獻!

李義中老玩具是我國傳統的兒童玩具。他歷史悠久,最早出現在漢代的史料記載中。我國的老玩具種類十分豐富,有:撥浪鼓、風箏、香包、泥叫叫、九連環、面人、泥塑、空竹等等。

糖畫是一種傳統民間手工藝,以糖為材料來進行造型的。所用的工具僅一勺一鏟,糖料一般是紅、白糖加上少許飴糖放在爐子上用溫火熬製,熬到可以牽絲時即可以用來澆鑄造型了。在繪製造型時,由藝人用小湯勺舀起溶化了的糖汁,在石板上飛快地來回澆鑄,畫出造型,隨即用小鏟刀將糖畫鏟起,粘上竹籤。

糖人製作是一種中國傳統手工技藝,製作者都挑一個擔子,一頭是加熱用的爐具,另一頭是糖料和工具。糖料由蔗糖和麥芽糖加熱調製而成,本色為棕黃色,也有的加入顏料或色素使之呈紅色或綠色。製作時火候的控制是關鍵,過熱則太稀易變形,冷了又會太硬無法塑形。按照其製作工藝的不同,可分為三種:吹糖人、畫糖人和塑糖人。

相傳“變臉”是古代人類在面對兇猛野獸的時候,為了生存把自己臉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畫出不同形態,以嚇跑入侵的野獸。川劇把“變臉”搬上舞臺,用絕妙的技巧使它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變臉的手法大體上分為三種:“抹臉”、“吹臉”、“扯臉”。此外,還有一種“運氣”變臉。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西漢,興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臘八節這類傳統文化節日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好機會,孩子們有機會參與到臘八節的活動中,既了解了傳統文化的節日內涵,也在實際實踐參觀中讓傳統文化的種子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煥發出新的光彩,從而提高建東娃的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