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10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正式授牌,實驗室佈局分別在人工智慧、新一代資訊技術、新材料、先進製造、生物醫藥、環境科技等重點領域,建設期為3年。19日,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重大項目系列啟動會在廣州召開。會上同時啟動實施首批13個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重大項目。

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項目已初步建立起從重大項目、國家聯合基金到省內聯合基金、省自然科學基金等較為完善的基金資助體系。啟動實施的13個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重大項目,包括華南理工大學的“有機光電材料與器件的基礎科學問題研究”、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新一代非晶合金的設計、製備與先進製造基礎研究”等。這些項目主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廣東優勢特色産業和社會發展關鍵領域的重大科學問題,全面覆蓋了基礎研究八大學科領域,著力突破重大科學問題,持續産生引領性原創成果。項目承擔單位均來自於廣東省內“雙一流”建設高校、廣東省實驗室及大科學裝置依託單位。

粵港澳光熱電能源材料與器件聯合實驗室、粵港澳光電磁功能材料聯合實驗室等首批10家重點領域粵港澳聯合實驗室,由粵港澳三方或粵港、粵澳雙方具有合作基礎的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法人單位聯合建設。

暨南大學邵敏教授是粵港澳環境品質協同創新聯合實驗室主任。實驗室依託暨南大學、澳門科技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共建,開展大氣污染與氣候變化協同防控、綠色水網與藍色海灣、土壤污染防控與修復等方面研究。“聯合實驗室有助於加強廣東和港澳合作,但此過程中要進行機制體制創新。”邵敏表示,“過去和港澳科研單位間的合作,大部分是基於項目的,現在有了共同的平臺,大家更有機會一起來做長期規劃和佈局,今後學術隊伍建設、人才培養、技術研發、産業孵化等方面都能夠在一個平臺上進行聯合合作。這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尤其對環境領域研究至關重要。”

邵敏介紹,實驗室有7個研究方向,每個方向的負責人都是內地1位,港澳各1位,這樣組成一個聯合的科研隊伍,“針對現在粵港澳地區重大的環境需求,提供關鍵的科技支撐。”

據了解,廣東將不斷完善多元化投入機制,健全完善符合基礎研究特點的評價機制,加強中青年和後備科技人才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