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   侯永志

      一、高品質發展的內涵和要求

      高品質發展可在不同層次上理解。從最一般意義上理解,高品質發展是在不斷增強公平性和可持續性的前提下,實現經濟高效率的發展。在宏觀層次上理解,它包括供給與需求的平衡、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的匹配、供給側適應需求側變化的能力、潛在需求的釋放及有效需求的增長、經濟運作的穩定性等內容。在中觀層次上理解,它包括産業結構的合理性及其層次、生産力的空間佈局、物質産品和服務産品的品質、生産過程中的資源消耗、發展過程中的利益分配和分享全球化紅利的多寡等方面。

      二、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推動高品質發展最核心的內容和最基本的要求

      推動高品質發展,需要做許多方面的工作,但是需要做的最核心和最基本的工作是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要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理解和把握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涵。而觀察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維度不同,我們所給出的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涵和內容也不同。為了把問題聚焦,建議從生産力層次上來理解現代化經濟體系,以此來思考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要特徵和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關鍵的和主要的著力點。

      (一)在生産力層次上來理解,現代化經濟體系應具有的主要特徵

      根據初步思考,在生産力層次上,可從四大方面來界定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要特徵。

      (1)支撐社會生産的主體技術

      此處用“主體技術”的概念,而不用“新技術與舊技術、現代技術與傳統技術、高技術與低技術”的概念,因為“新與舊”、“現代與傳統”、“高與低”是相對概念,而“主體”是絕對概念。

      當今世界,靜態地看,技術有不同的領域和層次。在繁多的領域中,在從低端到高端這一技術的廣譜體系中,支撐現實的社會生産的主體技術是什麼?動態地看,技術總是在不斷地進步,也總是會出現新的領域,且各領域的技術有日益相互交叉滲透,交叉科學、邊緣科學越來越多,又如何選擇未來的支撐社會生産的主體技術呢?從中國當前的情況看,技術及其所決定的生産力水準是多層次的,勞動力的基本素質和能力也是多層次的,當我們在説要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時,心目中的支撐社會生産的主體技術是什麼呢?

      要回答上述問題,必須做一些前提性研究:現在,世界上有什麼技術?這些技術在生産和生活領域中應用的廣度和深度如何?哪些技術可能會很快淘汰?

      歷史上出現過三次工業革命,分別是機械化、電氣化和資訊化。現在人們正在討論第四次工業革命。智慧製造學派提出,智慧製造將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驅動力。

      結合以上分析,可否提出:資訊化是當前的主體技術;智慧化是不久之後的主體技術?這需要大家共同討論。

    (2)經濟活動的産業類別及其相互關係

      這裡需要先討論幾個問題:在一二三次産業關係中,誰是主導?在製造業內部,在林林總總的門類中,誰是主導?在服務業內部,在日益增多的門類中,誰是主導?在開放條件下,産業體系的完整性需要達到什麼樣的水準?

      在第一、第二、第三産業的關係上,不能簡單地用産出比重、就業産出比重來説明産業結構的層次;還要看製造業內部的結構,還要看服務業內部的結構。在這種情況下,要觀察:國民經濟基礎産業的支撐能力如何?和命脈産業是否有自己掌控?

      可以認為,從産業維度觀察,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基礎産業領域要強大,命脈産業的控制權由自己掌握。

    (3)物質産品和服務産品生産和提供的具體方式

      不同的生産工具,不同的生産方式,效率顯然不一樣,甚至也會影響到發展的公平性和可持續性。新的物質産品和服務産品生産和提供方式不斷出現,推動效率變革,也影響著生産過程中的利益關係調整。

    (4)經濟活動的空間佈局

      這裡先討論幾個問題:經濟活動空間分佈是否與各地的比較優勢相一致?其均衡性如何?是否存在過度分散的現象?是否存在效率低下的過度聚集現象?各地之間的分工是否合理?區際分工的深度如何?各地産業橫向一體化和縱向一體化的程度如何?

      從這一維度觀察,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經濟活動聚集和分散適宜,區際分工更多地體現産品內、價值鏈分工,各地産業一體化程度很高。

    (二)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關鍵的和主要的著力點

      建設在生産力意義上的現代化經濟體系,要有一條主線。這條主線就是如何為經濟體系的構建提供越來越強大的技術支撐,它涉及到技術的革新和創造,以及新技術在社會再生産各領域廣泛而深入的應用。其他工作,如體制改革、政策設計等,都要圍繞這一主線展開。

      三、高品質發展要求下的長江經濟帶發展

      支撐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的戰略選擇,主要包括六個方面:(1)促進經濟進步,構建進步經濟體系;(2)建立學習型經濟,改進動態效率;(3)做強做優做大製造業;(4)把綠色發展作為現代化的導向與核心元素之一;(5)依託城市群,優化區域佈局;(6)把自主科技創新做為發展的根本支撐。

      這裡重點解釋兩個戰略:一是促進經濟進步,構建進步經濟體系。經濟進步,就是經濟在總量上的增長和結構上的升級,只要GDP的增長和結構的演進,就會有經濟的進步。但是,一個社會要發展,僅有這些是不夠的,還要解決好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界的關係。建立進步的經濟體系,就是要解決這些問題。這種體系,不僅有助於經濟進步,而且有助於社會的和諧及人與自然的和諧。二是建立學習型經濟,改進動態效率。人們對學習型社會耳熟能詳,這裡提出學習型經濟的概念。它是這樣一种經濟:具有強大的創新能力和知識溢出效應。根據相關研究,製造業是知識生産最多、知識溢出效應最為明顯的部門。因此,建設學習型經濟,就是要做強做優做大製造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