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灣區

珠海抓合作、建平臺、育人才,積極建設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

我國首款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珠海一號”遙感微納衛星星座、雲洲智慧5G技術無人艇……近年來,一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先後在珠海涌現,成為珠海邁向高品質發展的生動注腳。

珠海市委八屆七次全會強調,珠海要加快提升科技創新水準,抓好跨境科技合作、體制機制創新、重大平臺載體建設、創新主體培育和人才“第一資源”,積極建設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

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珠海正在最大限度釋放和激發科技創新活力。

合作升溫 打造跨境科創合作“試驗田”

8月19日,“粵港澳大灣區西岸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合作聯盟”在澳門成立,該聯盟由17所大灣區高校參與,旨在攜手打造大灣區西岸科技創新中心和人才培養基地。

就在一個月前,7月19日,2019年“創客廣東”珠海市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大賽上,從澳門大學實驗室走出的科技創新項目“自動化核酸分析系統”斬獲創客組冠軍。目前該項目已被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收入囊中。

澳珠這對科創領域的新CP,頻繁攜手亮相釋放新活力。

珠海市委書記郭永航表示,珠海要深化珠澳科技創新合作,打造跨境科技創新合作“試驗田”。

今年以來,珠海把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作為優先任務,聯手澳門推動“兩點兩廊”建設,共同吸引和對接全球創新資源。

3月15日,澳門大學與珠海市橫琴新區管委會簽署協議,將共建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澳門大學將在橫琴新區建設微電子研發中心、中華醫藥研發中心、智慧城市科技研發中心、醫學研發中心和先進材料研發中心。

5月27日,珠海市政府與澳門科技大學簽署框架合作協議。雙方將在創新教育、前沿科技、優質醫療與醫學研究、醫藥與健康産業等領域拓展深度合作。

珠港澳三地創新要素流動趨勢加速。

8月,珠海發佈《珠海市貫徹落實“省科技創新十二條”政策措施》,進一步明確,珠海支援港澳及世界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在珠海設立研發機構並享受相關優惠政策;鼓勵和支援珠海市企業、科研機構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孵化載體等離岸創新中心。

一個重要的創新突破是:珠海將探索建立市財政科研資金跨境港澳使用機制。允許符合條件的市級科研項目經費由市業務主管部門通過國庫集中支付方式撥付給港澳地區高校、科研機構,或者由珠海市內的項目合作單位根據雙方合作協議規定轉撥給港澳地區高校或科研機構。

平臺助力 高水準創新載體平臺加速落地

上個月,省委和省政府印發《關於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其中提及,要打造高水準科技創新載體和平臺。推動“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以沿線的科技(學)城、高新區、高技術産業基地等創新載體建設為抓手,打造創新要素流動暢通、科技設施聯通、創新鏈條融通的跨境合作平臺。

事實上,珠海早就意識到高水準創新載體和平臺的建設,是整個大灣區創新發展的有力支撐。今年以來,多個平臺載體建設都取得重要進展。

幾個月前,橫琴新區管委會與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簽訂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建橫琴先進智慧計算中心,並以此為基礎共建粵港澳大灣區人工智慧協同創新平臺。

首個正式落地實施的粵澳合作建設項目——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産業園發展迅速。近期,園內11個獨棟的孵化器已經全面投入運營。

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已和10多家首批共建單位完成簽約。未來,他們將共同推進海洋科技創新資源開放共用、聯合培養高水準海洋人才,攜手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人才高地。

珠海智慧産業園也已順利入選成為廣東省首批5個人工智慧産業園區之一。目前,産業園區內積聚了人工智慧相關領域的科技企業超過100家,初步形成人工智慧産業全鏈條發展格局。

此外,備受矚目的“天琴計劃”也有新進展。記者獲悉,今年,“天琴計劃”上山公路、山頂觀測臺站、科研綜合樓(一期)等工程等將在年內完成竣工,珠海距離神秘的引力波又近了一步。

根據部署,未來珠海將繼續對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推動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水準創新研究院和重大科技創新平臺佈局珠海;加快推進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橫琴先進智慧計算中心等項目建設,積極爭取港澳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落戶珠海。

為加速進程,珠海提出創新省實驗室管理體制機制:包括賦予其人財物自主權;鼓勵省實驗室結合自身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評價人才,促進人才評價與培養、使用、激勵等相銜接;符合條件的省實驗室及其所屬科研機構,經批准可登記設立為事業單位,不納入機構編制管理。

在項目用地方面,省分配的年度林地定額,珠海將優先用於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省實驗室、省新型研發機構等重點科技創新項目建設;對“三舊”改造後用於建設科技創新類項目的,按相關規定獎勵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

此外,珠海還將探索優化高新區“一區多園”管理體制,大膽探索促進創新要素跨境流動的政策舉措,進一步激發制度創新紅利、內生發展動力。包括賦予國家高新區更多經濟管理許可權、設立專業化、專職化的高新區管理機構等。

要素支撐 科技創新蓬勃發展活力涌現

科技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當技術、人才、平臺、資金等要素和資源共同運轉開,一流的創新成果自然會水到渠成。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珠海高新技術企業總數已突破2000家,在省內排名第6,科技創新主體蓬勃發展。

未來,珠海將狠抓主體培育,壯大創新領軍企業,著力催生一批有顛覆式創新或技術密集型“瞪羚”企業和“獨角獸”企業,不斷增強企業綜合競爭力。

人才是第一資源。數據顯示,2018年珠海引進各類人才2.7萬名,比增50%。其中博士217人,比增46.62%。

珠海將用活用好珠海“英才計劃”,大力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加快培育一支素質優良、適應本土需要的創新人才隊伍。

特別是在吸引港澳人才方面,珠海將減輕港澳人才和外籍高層次人才內地工資薪金所得稅稅負。按內地與香港個人所得稅稅負差額,對在珠工作的境外(含港澳臺)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給予補貼。

同時,在人才評價激勵、人才資本入股、科技服務、港澳專業人士便利執業、港澳及外籍人才出入境便利等領域先行先試。

具體包括落實省人才永久居留政策,探索先行先試技術移民制度,縮短外籍人才申請永久居留的審批期限;落實港澳人才享受廣東省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延繳政策;對在珠工作、不能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的外籍人才,允許用人單位使用財政資金為其購買任期內商業養老保險和商業醫療保險。

研發機構和孵化器扶持方面,珠海將試點實施事業單位性質的新型研發機構運營管理機制改革。允許新型研發機構設立多元投資的混合製運營公司,其管理層和核心骨幹可以貨幣出資方式持有50%以上股份。

珠海還鼓勵新型研發機構自主投資;對國家級、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為在孵對象提供孵化服務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稅;在符合規劃、不改變用途的前提下,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利用原有科研用地提高建築密度和增加容積率的,可按一定優惠幅度徵收土地價款差額。

■專家點評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林江:

佈局“兩點兩廊”

珠海迎重要機遇

“在珠江西岸,科技創新成為珠海的一張亮眼的名片。”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林江認為,珠海的科技創新,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個是政府對科創的財政投入每年都在增加,另一個是企業在研發上的不斷投入。“過去幾年,珠海圍繞著裝備製造業,結合大數據、網際網路等産業技術,取得比較令人滿意的成績。”

林江説,不少知名高校在珠海都有分校或校區,珠海也善於利用這些高校資源,讓這些資源圍繞應用技術在科創領域發揮重要作用。未來,珠海還可加強與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高校合作,利用港澳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創新資源,推動高校進行科技成果轉化。

“但目前珠海的人氣還不是那麼旺,需要進一步集聚人才。”林江指出,人才是重中之重。“吸引人才之後,如何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也非常關鍵。珠海在居住環境以及生活條件上具有一定優勢,接下來要為人才的培養形成好的環境,讓人才能在珠海進行更多交流與合作。”

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提到,以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重點,聚焦深圳河套、珠海橫琴“兩點”和廣深港、廣珠澳“兩廊”,支援大灣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重大創新平臺建設。

對於粵港澳大灣區“兩點兩廊”的最新部署。林江認為,大灣區有兩個重點城市,一個是珠江東岸的深圳,一個是珠江西岸的珠海。“‘兩點兩廊’的佈局剛好體現了深圳和珠海這兩個城市作為科技創新中心的支撐點,在大灣區中形成東西兩翼的佈局。通過珠江東岸和西岸地區的密切合作,可以達到收窄各地區經濟發展差距的效果。”

在這個佈局之下,珠海迎來了重要的發展機遇。“隨著大灣區的建設,珠江西岸地區也需要一個‘二傳手’,來把港澳的研發實力、資源及人才跟珠江西岸地區對接起來。”

林江表示,未來珠海還需要在人工智慧、生物醫藥、雲計算等領域發揮更積極的作用。一方面這些領域跟裝備製造業有密切的關聯,另一方面珠海具有良好基礎,無論是研發還是人才儲備,和相鄰城市相比更有條件來發展新興産業。(記者 沈夢怡 蔣欣陳)

來源:南方網  責任編輯:李瑞

(原標題:珠海抓合作、建平臺、育人才,積極建設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