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今日要聞 > 正文

山東:大學生創業熱情高 高校如何接招?

稿源時間:2016-04-11 09:45:39  文章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fengshasha
【摘要】山東:大學生創業熱情高,高校如何接招?---擱在幾年前,大學生創業,或許會被斥為“不務正業”。山東大學副校長、創新創業學院院長胡金焱曾在調研中發現,實踐教育的嚴重匱乏,是綜合性大學普遍存在的現象。與劉培超不同的是,黃蘇婉的創業項目得到了山東大學的全面支援。

  尺度

  學校可提供從培訓到場地的支援,但絕不能大包大攬

  在大學生創業過程中,高校不能無所作為,但到底該做什麼,又不該做什麼?

  作為山東大學經濟學院的一名本科生,黃蘇婉對此有自己的理解。“從我的創業經歷來看,大概有三個方面的需求:一是尋找項目時,需要學校引薦;二是我們經驗不足,需要學校引導;三是缺少場地,需要學校支援。”

  黃蘇婉能走上創業路,緣于一系列機緣巧合。大二時她去南方一所高校交流,回來後因空氣品質差引起身體不適,黃蘇婉便開始關注各種呼吸“神器”。偶然機會,黃蘇婉與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教授馬德東相識,並得知其有相關産品的專利和推廣的願望。父母都是醫生,也為黃蘇婉提供了不少便利。

  與劉培超不同的是,黃蘇婉的創業項目得到了山東大學的全面支援。從關於創新創業的培訓,到創業項目的選擇,再到免費場地的提供,黃蘇婉的團隊充分地享用著學校提供的資源。而且,他們至今走出的每一步,也沒有跳出大學的圍墻。只不過,黃蘇婉的心態已經悄然變化。

  “一開始就是純粹的嘗試,抱著參加比賽的目的。”在黃蘇婉看來,大學生創業是個人成長、鍛鍊的過程。“堅持時間越久,認識越深刻,要做好、做成的慾望也就愈加強烈。”

  劉培超也贊同學校可以起到緩衝的作用,而非讓創業的大學生過早進入社會。“學校提供的孵化,比社會上的各種孵化器更具公益性,可以保護創業的大學生。社會還是過於商業化,大學生很難快速適應,這對創業進程、個人成長,都有不利影響。”

  當然,這也絕不意味著高校要承擔確保大學生創業成功的責任。畢竟,大學的目的是教育,而非創新創業本身。

  山東大學校長張榮表示,創新創業教育成功的標準,不是簡單地看高校培養了多少個企業家,而是看能否完成創業學生的一個心願,滿足一種興趣、一種好奇,“要看學生的能力能否普遍得到提高,大學教育能否成為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精神的一種動力”。

  磨合

  從課程設置、教師配備到資金投入,高校都需新的調整

  雖已是4月,青島的海風還有些許涼意。劉培超和黃蘇婉,因一場中美創新創業大賽而相聚於此。

  “評委提出的問題都很實際,也很犀利,都是風投非常關心的點。”黃蘇婉做了精心準備,希望自己的團隊能有一個好成績。“即便得不到很好的名次,至少可以長長見識,學習到校園裏學不到的東西。”

  這場大賽,只是山東大學探索創新創業教育的一個縮影。今年年初,山東大學整合校內資源,成立創新創業學院。與此同時,創客一條街、創新創業中心、創業孵化器“三位一體”的創新創業教育平臺,也正在緊鑼密鼓地構建。

  根據《山東大學創新創業教育行動方案》,到2017年,山東大學將全面普及創新創業教育,初步建立創新創業教育引領的人才培養體制機制;到2020年,山東大學將全面建成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創新創業實訓與實踐體系,創業孵化轉化服務體系。

  不過,對於高校而言,創新創業教育畢竟還是新生事物。無論是課程設置、教師配備,以及資金投入,都需要新的轉變。

  “有的老師專于科研,有的老師長于講課,不能讓不擅長的老師去搞創新創業教育。”劉培超認為,就目前的情況而言,外聘專業指導老師的比重要增加。“其他的問題,比如學分、考核,也需要一些調整,讓有創業需求的學生也可以兼顧學業。”

  值得注意的是,在為數眾多的大學生中,真正選擇創業的或創業成功的只是少數。在鼓勵大學生創業時,高校需要找到最佳平衡點。

  “它應該既是通識教育、專業教育的重要補充,也應該和通識教育、專業教育相互融合滲透。”張榮認為,高校實踐創新創業教育,不是將校園改造成一個企業或工廠,讓所有人都集中在這裡創業。“我們所追求的,是與校園氛圍和人才培養目標更契合的,對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 人民日報 》( 2016年04月11日 12 版)

 

 

歡迎廣大網民為中國網山東提供新聞線索,積極投稿。中國網山東熱線電話:【0531-88556593】 投稿郵箱:zgwsdchina@126.com 中國網山東微網志:http://weibo.com/aixinqiye 微信公眾號 :sdpdchina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