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專訪:心中有“人”,育人有“道”,腳下有遠方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05-05 15:42:43 編輯:徐揚 點擊:
人物名片:朱祥勇,中小學高級教師,中共黨員。曾任高新區石羊小學副校長、都江堰市崇義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高新區新科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現任成都高新新華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全國思想道德教育先進個人、成都市優秀青年教師、成都市抗震救災先進個人、成都市優秀黨務工作者、成都市優秀支教校長、高新工匠。四川省首批基礎教育名導師工作室成員、四川省首屆名師鼎興工作室成員、成都市政府督學、中國教育學會初中專委會理事、成都市名校長工作室領銜人、高新區名校長工作室領銜人、高新區學科帶頭人。在《中國教育報》等報刊、雜誌發表或獲獎文章60余篇,主持課題獲得四川省政府教學成果一等獎和二等獎、成都市教學成果一等獎,領銜建設的“百草園中草藥工作坊”獲教育部一等獎。
校長心語:學校是育人的地方,育人就是要育學生、育家長,育教師,核心在於生命的成長。
走進成都高新新華學校,隨處可見同學們自主創作的各類成果作品,川劇文化長廊文創作品流光溢彩,智慧農場裏瓜果喜人,無土栽培箱裏草藥飄香,科創展區航模、3D列印作品讓人應接不暇。在學校老師、家長、社會人士看來,成都高新新華學校正朝著特色化發展邁進。“這是一所建校快八年的九年一貫制學校,在建章立制基本完善的情況下,我們要思考如何打造其特色,創建自己的品牌,使其獲得長久發展”,現任黨支部書記、校長朱祥勇説。
學習不輟,思考不止
終身學習的引領者
“一所學校,只有校長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才能調動教師終身學習的能力,而教師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才能調動學終身學習的能力。”朱祥勇説道。70年代初,朱祥勇生於重慶永川,他的父親是小學教師。小時候,他看到最多的就是父親坐在一張陳舊的方桌前備課、看書到深夜的背影,父親一輩子教了十多屆學生,每教一屆學生父親都會拿出一個新的備課本在上面重新備課,多年來,父親的手寫教案都已經快壘起半人高了。小時候他不理解父親都教了這麼多屆學生對教材已經倒背如流了,為什麼還要重新備課呢?長大了他聽到父親和同事閒聊到“哪一堂課最成功?”父親笑著説“永遠是下一堂課”。正是父親這種虛懷若谷、不斷探索的精神影響著他,後來在他的一生中,不管是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還是一名校長他都堅持學習更新自我。
早晨8:00早讀前,下午下班18:00後,老師們會在學校教師群、教研群,課題組群,班主任群看到朱祥勇轉發的各種學習文章,各種線上培訓連結,這時,老師們就知道校長又開始學習了。受父親影響,朱祥勇一直酷愛閱讀,就算再忙,他都堅持早晚讀,他帶著老師、學生正在進行一個讀書打卡項目——3x時光成長計劃,每天200字去發現、實現、呈現。目前這個項目已經已經堅持400多天,去年還整理出了學生們打卡的教材。
中小學生都害怕作文課,學習的遊戲化很可能是未來學校課程發展的一個新的方向,通過遊戲來進行輔導,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朱祥勇帶領了一批熱愛寫作的老師開發遊戲作文,走進新華的作文課,孩子們玩“羅老師會聽字”,“新編擊鼓傳花”,“狐假虎威”等遊戲,在歡聲笑語中一篇篇生動的作文就完成了。在朱祥勇的倡導之下,老師們在尊重教材能力序列的基礎上,已開發了幾十個遊戲體驗的作文活動,讓孩子們玩得好,寫得好。
從管理到治理
讓人人成為學校的主人
“學校管理歸根到底是對人的管理,校長所管理的‘人’包括教師和學生。我認為每一所學校都應該面向全體,全面發展。”這是融創教育下新華學校的管理理念。“在學校管理中,無論是面對教師還是學生,都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愛。在成都高新新科學校任校長開始,我就開始思考使學校的管理機制由以前的金字塔式的層級管理,過渡到扁平管理,讓每個人成為學校治理的‘先生’,讓每個人有責任和擔當。”
2020年,10月13日,新華學校“新家長研修院”啟動儀式在學校體育館舉行。通過劃分“三段”,兼顧“雙線”,著力“三式”,“二級六會”治理結構讓家校社企四維發力,重構站位更高、視野更廣、格局更大的育人治理體系。
在新華的食堂,可以看到佩戴徽章的節糧員管理食堂光碟行動;在農場,能看到護綠員在精心管理植物,組織學生參加田間勞動;在學校的每一個角落能看到衛生員在認真組織值日生打掃教室,檢查個人衛生,宣講衛生健康知識。此外還有圖書員、節能員、行規員等十大員學校實踐崗位,他們都是學生參與學校管理而設置的崗位。
朱祥勇説在融創視野下,一切可以育人的要素皆可成為學校治理所用,學生、教師、領導、家長、社會都是學校治理的主角,課堂、教室、家庭、社區、社會都是學校治理的空間;課本、活動、生活都是治理的主題。
從學力課程到融創課程
從育分到育人的課程建設
十五年前,朱祥勇在新科學校就開始建設“學力課程”,變革傳統課堂,改革教學模式,著力課堂“內驅力、構建力、實踐力、整合力”的“四力”培育與訓練,彰顯生命個性,釋放生命潛能。
朱祥勇來到新華學校就著力實踐和落實“五育並舉”。“無論是國家政策還是區域要求,我們的課程都必須從零碎走向融合,課程結構從單一走向綜合。”他一直在思考研究學校課程的整合問題,為了能夠精準地進行改革,他不斷通過學習和實踐,提出“融合創生 協調發展”的課程目標,聚焦學生發展的“一核三力”,構建基礎課程校本化、拓展課程多元化、探究課程自主化,與國家課程融合、與校本課程貫通、與學校特色結合的“新華人”課程體系。
“不管是‘三力’課程還是‘融創’課程,其實我一直思考的是學生核心素養如何培養,學生高階發展、持續發展如何得到支撐。”從人才創新培養的角度出發,朱祥勇在新華學校大膽實施課堂改革。
將融創課堂落地是“三三三學歷單”。朱祥勇説“三三三學歷單”是以學生視角編寫的導學單,是教師作業設計能力的體現。“三三學歷單”注重問題分層設計,難易有別,練習方式多樣,注重學生能力、品格、思維培養。通過三三學歷單把“狂轟亂炸”的作業變到“精準定位”,把“反覆操練”變為“吸收內化”,把“散點練習”變為“結構構建”,把“枯燥無味”變為“豐富有趣”,把“書上知識”變為“身邊知識”。
融創課程還特別強調跨界課堂的建設,在新華“你的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吧”不是一句戲言。體育課堂不僅教數學還教川劇、語文、歷史。在最初,朱祥勇受到很多老師和社會人士的質疑,他們認為這是搞噱頭,“但是我始終堅信學生是人,他的生活是完整的,一個完整的人的生活是不分科的,我們培養學生是為了他將來能夠進入社會生活,走向創生。”
從生涯教育到成長指導
為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奠基
“生有涯而學無涯”是智慧,“學有涯而生無涯”是現實。在十多年前,很多高中學校都還沒有開始探索生涯教育的時候,朱祥勇就在所在的九年一貫制學校從小學開始探索生涯教育。通過開展一系列有組織、有計劃的教育活動,使學生提升對自己、學業、職業的認識,掌握生涯規劃的方法和技能,教會學生作出人生選擇。
“物質生活越來越充盈,卻發現越來越多的孩子不合群、孤僻、不知與人如何交往,這些都是社會情感缺失的表現,這對孩子的影響遠比分數重要”,2019年,朱祥勇在生涯的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學生指導的內容,立項省級課題《九年一貫學生成長指導課程實踐研究》,從品格、生涯、學業、心理全方位進行指導、在班主任管理制度之下,創造性的實施了“全員導師制”,全體教師都成為了學生的導師,一個老師對接三到五個學生,從學生一年級入校到九年級離校,全程跟蹤學生的發展,個性化地解決學生“學習力”“發展力”“實踐力”方面面臨的困難。
從七彩評價到“三力”畫像
幫助孩子打破人生的天花板
“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思維模式給我們的孩子帶來了天花板,我們的孩子往往在分數的天花板面前止步不前,也不知道將來該如何發展自己、實現自己的價值。然而教育不能夠只盯著眼前,或者僅僅以分數來衡量學生發展。因此我在當校長的過程中一直試圖要幫助孩子打破這些天花板,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生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感受到生命的幸福。”基於這樣的認識,十年前在新科學校的時候,朱祥勇就開始探索綜合評價,構建起“七彩之星”學生評價體系,即“單彩”“三彩”“五彩”“七彩”。每項設有“單項星”和“綜合星”,按時間又有“周之星”“月之星”“年度之星”。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個好學生,多一個平臺,學生就多一個特長”,2019年來到新華,朱祥勇大力發展學校藝術特色和科創教育,體教融合,兒童川劇、數字美術,智慧農場、垃圾分類等特色課程讓學生多樣發展;輪滑冰球、管樂團、啦啦操、川劇、無人機飛行、機器人、跆拳道、足球、網球、合唱、古箏、數字美術、創意畫、裝飾畫、科創、心理等特色城市少年宮課程……孩子們在活動豐富的校園生活中,快樂學習、大膽分享、健康成長。
2022年,新華學校利用資訊技術,開發新華大腦評價體系,通過多維度的數據來全面了解一個學生,探索數字化時代更多元的學生成長評價體系,逐漸形成新華學子“三力”成長模型。“三力”即學生的學習力、發展力和實踐力,是學生在夯實基本知識基本能力後,更高層次的素養培養。其中學習力包含發現、思考、整合;發展力包含品格、規劃和合作;實踐力包含行動、審美和創造。多力並進,讓孩子在新華學校不僅能夠獲得知識的增長,還能在個性特長、自主學習、合作創造等方面得到充分的舒展,擁有幸福生活的能力。
從蘋果教師到領雁教師
悉心打造教師團隊
融創課堂的推進,學生成長的深度指導,最離不開的就是高品質的教師隊伍團隊。“都説一個好校長成就一所好學校,我覺得一群好教師更能成就一所好學校”,朱祥勇説。在新科學校任校長時,新科剛建校,加速、優化教師隊伍培養,成為了學校發展迫在眉睫的重大難題。對此,朱祥勇提出了學校發展“教師第一”的辦學主張。
“我一直認為教師的發展只有差異,沒有好壞。差異是一種資源,不是問題,每一位教師都有自己的優勢,只有發展優勢,才能促進教師進一步發展。”,基於這樣的認識,朱祥勇提出“人人能發展,個個會發展”的教師發展觀,學校採用多把尺子評價教師,讓每位教師清楚自己的優勢,發展自己的優勢。在這個層面上,設立了“蘋果”系列教師稱號。每一類型的蘋果都有她的內涵和相應的標準對應的學習課程。
2019年朱祥勇任職新華學校黨委書記、校長,“來到新華,我發現教師隊伍很年輕,學校教師一共143名,其中90後的老師有91人,佔63%;自聘教師88人,佔比61%。”。面對新華學校具體的校情,朱祥勇又開始新的教師培養的新思索。為了讓學校教師目光一致,心之所向皆為新華,朱祥勇提出了“萬類霜天競自由”的教師發展的文化理念,提出要關注每一個、每一類教師的成長——“萬類”;學校為教師提供自由發展的時空、平臺和差異發展的路徑——“霜天”;希望教師擁有自願、自主、自省的選擇權利,具備自覺、自為的理性行動能力,達到競相成長的自由狀態——“競自由”。
春來秋去的大雁在飛行時總是結隊為伴,編隊飛行的大雁能夠借助團隊的力量飛得更遠——協同會增加70%的力量,實現1+1>2。朱祥勇受此啟發,打造“雁陣式”教師培養模式。梯隊分層,對標提升分層探索教師發展,開發了“四向三級”羽翼課程。“四向”是專業型教師、德育型教師、學術型教師、管理型教師四個培養方向:三級是撫翼——展翼——引翼三級課程,對應青年教師—骨幹教師—名優教師三級梯隊。三級課程從教學能力、教育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四個方面設置,青年教師更側重教學能力、教育能力課程的學習,成熟教師更側重突破科研能力、管理能力的提升,私人訂制,定向培養。以此為基礎,分層分級建構教師專業能力評價體系。
專家引領方向,骨幹以身示範,青年教師是新鮮血液,如果能實現三級跨層,每類老師就可以實現躍層發展,因此在三級梯隊的基礎上,以項目為驅動,跨層構建“1+1+X”雁陣小分隊。“1+1+X”是指1名團隊導師,1個種子教師,X指5至6名教師。“1+1+X”組團發展有這樣幾個特點:價值引領,精神構建;項目驅動,在行動中學習;學·展·評·思融為一體;學術積分,以評促發展。“為了激活老師們內在動力,我們不斷創新系統有效的評價體系,為教師建立了電子檔案,記錄于教師專業成長過程。”
經過幾年的努力,在新華這支年輕的教師隊伍中現有四川省名導師工作室成員1人,成都市名校長工作室領銜人1人,成都市初中校長領航班成員1人,高新區學科帶頭人4人,高新工匠2人,市區級優秀班主任、優秀德育工作者17人,區級優秀青年教師、優秀教師、教壇新秀32人。近年來,教師獲獎數量和級別逐年攀升,論文論著獲獎或發表376項,國家級獎項119項,省級獎項12項,市級獎項150項,區級獎項95項;教學技能獲獎375項,國家級88項,省級14項,市級42項,區級231項;教師在區級及以上活動中作經驗交流32次,上研究課58次。作為倡導和主持的《融創課堂:重構關係的教學范型》課題榮獲四川省政府成果一等獎。
“作為一名校長,要始終心中懷揣學生的成長需求,家長、社會的人才要求,把他們的需求、要求內化為學校和教師的追求”,朱祥勇常常對學校幹部和老師們説。當校長十多年,他始終立足立德樹人的宗旨,不追求時尚、時髦,不迷信名家和書本,不炒作不急功近利,實事求是,求真務實,腳踏實地致力於立德樹人的課程改革,課堂建設、隊伍培養,在時代的浪潮中抵禦虛名和浮華的侵蝕,遵循教育的本質,咬定青山,一注百年,堅持正道,始終如一。(呂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