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黔南科技學院:著力構建“五化”體系 推動就業創業工作提質增效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04-22 10:20:44 編輯:徐揚 點擊:
貴州黔南科技學院將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擺在突出位置,以構建“五化”就業工作體系為抓手,切實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推動就業創業工作提質增效,促進畢業生更加充分更高品質就業。
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全員化”工作機制
“畢業生就業去向落實率是衡量高校辦學水準的重要指標,沒有好的就業就沒有人民滿意的教育。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面臨嚴峻形勢和巨大的挑戰,要著眼全局,服務大局,把畢業生就業工作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精準施策,拓寬渠道,壓實責任,加強管理服務,實現畢業生就業品質的穩步提升,保障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目標完成。”學院黨委書記范偉在學院2022年高品質就業工作推進會上強調。 
科技學院召開2022年高品質就業工作推進會現場
為落實就業工作“一把手”工程,學院印發 《書記院長訪企拓崗促就業專項行動實施方案》,成立科技學院訪企拓崗工作領導小組,院領導帶隊走訪聯繫用人單位,不斷深化校地人才戰略合作,確保訪企拓崗工作有序開展。
科技學院副院長張文赴百鳥河數字小鎮雙創園走訪聯繫用人單位
“招生就業辦與各教學部建立‘一對多’‘點對點’工作聯絡制度,積極引導專職教師、畢業生導師、班主任、輔導員等‘全員參與’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並建立就業進展定期通報制度,定期通報應屆畢業生就業情況,不斷探索完善就業情況評價指標體系。”學院黨委副書記左章權介紹到,學院將堅持院內師資與社會專業力量相結合,定期開展就業工作人員培訓,不斷提升專業化素質和指導服務水準。
暢通就業渠道,構建“多元化”招聘市場
“貴州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貴陽市人才交流中心、黔南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科技學院招生就業辦主任蔣雪介紹到,為抓牢校園招聘主渠道,學院每年舉辦春季校園招聘會和秋季校園招聘會兩個大型綜合性就業雙選招聘活動以及多場線上招聘活動,積極對接就業服務平臺、用人單位、校企合作實習實訓基地、優秀校友等,多渠道匯聚就業資源,廣泛了解企業用人需求,分行業、分類別對接畢業生多元就業需求,搭建好用人單位和畢業生之間的“橋梁”。
科技學院專場招聘會現場
此外,為用足用好國家“政策包”,學院還印發《關於辦理2022年畢業生走訪基層就業(服務)服務期滿學費補償貸款代償的通知》,鼓勵支援畢業生積極參與“大學生應徵入伍”“西部計劃”“三支一扶”等就業項目;組織開展“校園招聘月”系列活動,通過教育部“24365校園招聘服務”等平臺,大力拓展網路就業空間,為用人單位和畢業生提供網上宣講及遠端面試服務,服務畢業生實現優質就業。
聚焦重點群體,加強“精準化”就業幫扶
為不斷完善幫扶機制,科技學院畢業班輔導員通過QQ、微信、電話等多種途徑對全院畢業生進行一對一聯繫,對於考研、考公、求職中等多種情況進行全面摸排並分類建立就業檔案和幫扶臺賬。針對就業困難畢業生,按照“一人一案”“一生一策”,實行“經濟上幫扶、資訊上關注、心理上疏導”三位一體扶持措施,並幫助進行模擬面試輔導,精準推薦匹配崗位。
除此之外,學院還開展“就業幫扶專項行動”,舉辦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專題講座,邀請職場導師為畢業生做職業指導;面向離校未就業畢業生,搭建離校服務雲平臺,持續提供就業資訊及指導服務,推動實現離校不離線、服務不間斷。
科技學院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講座現場
“之前有通過校外的招聘平臺將簡歷投遞到其他公司,但都因為簡歷品質不太好而被拒絕。”新聞182班的何麗丹很感謝學校為應屆畢業生提供的簡歷指導服務,讓畢業生們能更充分地去準備簡歷,從而獲得更好的就業機會。
強化就業育人,打造“多樣化”指導體系
定期開展畢業生就業意向調查、用人單位滿意度調查……為及時調整促就業工作措施,優化工作流程、改進服務水準,發揮職能部門、各教學部就業育人合力,學院把就業課程教學與企業參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等實踐活動相結合,將實習實踐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努力打造全方位的職業發展和就業指導服務課程體系並與用人單位聯合開展供需對接項目,進一步促進産教融合,努力培養更多實用性、複合型人才。
“先就業,再擇業。”學院舉辦的形勢政策講座、主題班會等活動改變了視覺傳達181班鄒婷的就業觀。
引導基層就業,做好“全程化”關懷支援
“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學院的宣傳動員、精準指導下,新聞182班的潘小軍積極報名參加了西部計劃考試,並立志要在基層建功立業,讓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
科技學院積極弘揚“紮根西部、貢獻基層”主旋律,邀請校友分享基層工作的經歷和體會,大力宣傳優秀校友典型,進一步激發畢業生紮根一線、服務人民的熱情。
除此之外,科技學院還加強實踐引導,與多地單位、部門合作,面向全體在校學生開展“知行合一·事上磨練”院訓主題的寒、暑期實習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從校園到基層崗位工作的適應能力,並關注學生“職後”成長,著力構建長效化就業幫扶機制。(張耀贈 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