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維對接 六向支撐 雙軌評價 成都紡專打造人才培養新體系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01-12 16:02:01 編輯:徐揚 點擊:
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是新時代高職院校實現高品質發展的關鍵,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從專業適應性、課程含金量、考評精準化三個維度出發,深化改革、創新發展,構建了“四維對接、六向支撐、雙軌評價”人才培養新體系。
分層遞進、分類培養,構建“四維對接、三類培養”課程體系
學校以“分層遞進式改革”和“分類專業化培養”為機制,以“完善專業(群)機制”和“實施課堂革命”為抓手,構建“四維對接 三類培養”的課程體系,集中優勢打造一流專業、一流課堂和專業標準、育人模式的“雙一流雙輸出”,實現學生職業素養、人文素養、實踐能力、創新能力“雙素雙能”持續提升。 
實現專業設置與産業需求對接。學校建立專業(群)動態調整機制,成立專門的專業(群)指導委員會,聯合第三方機構探索構建專業群評價指標體系,對標産業發展上、中、下三個環節,從人才培養品質、社會發展適應性、産業效益支撐力等6個方面出發,對專業(群)定期開展評估,引入專業退出機制和自診機制,實現專業建在産業鏈上,讓專業“精”起來。
實現課程標準與技術標準對接。深入企業開展調研,將生産技術標準、證書考核標準、品質檢測標準、效益管理標準等納入課程標準設置,重構符合産業技術發展需求和高職學生認知規律的模組化課程,針對不同專業定位和人才類型,設計開發了“科研項目”課程包、“非遺技藝傳承” 課程包、“生産項目”課程包等,實現教學環境和職場模擬相結合、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相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職技提高和素養提升相結合,讓課程“實”起來。
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産過程對接。重點圍繞“1+X”證書試點,對標生産項目或訓練項目開展以項目化教學為主,VR虛擬再現的情景式教學、企業師徒式授課的學徒制教學、線上線下資源整合的混合式教學等為輔,開展“1+N”教學模式改革以及校企活頁式教材研發,實現VR教材與實踐教學的雙向互動,目前,專業核心課項目化教學覆蓋率已達100%,讓教學“活”起來。
實現課堂設計與崗位需求對接。圍繞“悟、磨、浸、思、拓、創”六字主題打造六大課堂:校企聯合,打造教師引導學生感悟的主課堂;賽訓一體,打造磨練技藝提升水準的競賽課堂;深入一線,打造生産情景沉浸體驗的實踐課堂;翻轉互動,打造教師答疑學生反思的網路課堂;素質拓展,打造“勞動+”素質培養特色二課堂;培育孵化,打造研發創新領航發展的雙創課堂,學校通過全方位一體化的整合推進,讓課堂“亮”起來。
通過專業、課程、教學、課堂的四維對接,重構職業教育的課程體系,採用“導師+科研助理”“校企合作雙元育人”“大師+學徒”的方式,分類培養創新型、技術型、工匠型人才。
共建共管、共育共用,構建“四級聯動、六向支撐”資源體系
學校堅持“共建共管,共育共用”理念,構建政、校、行、企、國際五方協同,理事會、校企合作辦公室、專業(群)建設指導委員會、産業學院四級聯動的校企合作育人體系。學校與宜賓市政府、屏山産業園、絲麗雅集團攜手共建“一城一校一園一企”産教融合基地,與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等行業協會、四川省紡織科學研究院等科研機構、雷迪波爾服裝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四川大學等高校聯合建成國家級職教集團“西南紡織服裝職教聯盟”,與絲麗雅、吉利等大型企業合作建立纖維新材料産業學院、吉利汽車産業學院、富納産教融合學院等産業學院,建立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4個,組建企業訂單班17個,設立獎、助學金60余萬元,構建校企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課程資源、共同建設培養條件、共同實施培養過程、共同評價培養品質的“五共”機制,建立了實踐基地、競賽基地、智慧平臺、素質教育中心、研發平臺、雙師隊伍等六向支撐的資源體系,通過“校企共建、雙元培養、雙向兼職”,實現了“教學出題目、科研做文章、成果進課堂”。
建立産教融合實踐基地。學校集中打造央財支援的“智慧服裝”産教融合實訓基地,建成集數字化時尚文化創意、數字化裝備與製造、數字化管理與行銷功能産業鏈流程與一體的紡織服裝西南示範基地;重點建設紡織新材料、環境監測與控制2個國家級生産性實訓基地、現代紡織技術省級生産性實訓基地和電梯VR省級虛擬倣真實訓中心,實現新技術、新工藝、新産品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建立賽訓一體競賽基地。建成成都市服裝設計與工藝技能競賽中心,校、政、企三方合作共建正保創業學院,近三年承辦省級大學生技能競賽近20項,承辦國家級行業協會技能競賽40余項,舉辦各類創新創業培訓32期。
建立智慧教學支撐平臺。建成智慧教學中心,網路教學平臺、智慧教室、雲桌面等硬體和軟體全面升級,現建成虛擬實訓室16個、線上開放課程100門,主持和參與國家級教學資源庫6門,被評選為數字校園示範校,極大的助力了教學模式改革。
建立“成紡青年”素質教育基地。建立“成紡青年”素質成長平臺,包括“勞動+課堂”“勞動+實踐”“勞動+志願服務”“勞動+創新創業”四個素質培養板塊;建成“四館兩中心”,被評選為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打造研發創新平臺。建立大師工作室6個,其中蜀繡中心被評選為省級大師工作室;籌建新型纖維材料研發中心、醫護類紡織品協同創新中心、特種工裝印染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紡織服裝智慧製造協同創新中心等技術創新平臺9個,中歐時尚設計中心、一帶一路非遺創意營等創意設計平臺3個;設立科研助理崗30余個,師生聯合開發産品40余項,為企業帶來産值900多萬元;學校成為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第一批研學旅行教育試點單位。
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出臺《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和管理辦法》,構建校企人力資源共培共用內育平臺和企業實職鍛鍊、跟崗訪學外育平臺,派出31名專業課教師赴行業企業事業單位實職鍛鍊,建成教學創新團隊15個、科研社會服務團隊14個、技術技能團隊5個,雙師型教師佔比達53%,雙師素質教師佔比達85%。
精準評價、全面發展,構建“過程監控、多元評價”考核體系
學校制定學生個人考核評價體系,將學生考核劃分為“基礎性素質指標”考核和“發展性素質指標”考核,包含“學習實踐能力”“科技創新能力”“人際交往能力”“人文藝術能力”“行為自律能力”8個量化要素,引導學生自行設計成長計劃,並定期對指標進行預警、對計劃進行調整,形成對學生學習成效的及時反饋和過程監控,構建“合格大學生”“良好大學生”“優秀大學生”成長階梯。
學校依託大數據分析平臺,組織“校內教師+企業技術指導+學生自評”等多個評價主體,開展“知識+能力+綜合素質”三個維度的評價;結合“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將課堂成績、創業實體、競賽獲獎、技能證書等納入學分制,構建多元評價體系,實現對專業、課程、學生的個體數字畫像。
通過“四維對接、六向支撐、雙軌評價”人才培養新體系建設,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有效推進校企深度互動協同育人,有力推動教學品質提升,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2021年,全校學生獲得國家級等級獎19項、省部級獎288項,畢業生報考專升本錄取比例達到77.7%。(王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