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田埂上的駐村幹部——記四川托普資訊技術職業學院駐村扶貧幹部易健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1-04-15 14:54:59 編輯:劉默然 點擊:
“我要到丹巴縣扶貧一線去,扶貧三年。但是孩子才上二年級,作業需要輔導,愛人平時工作忙,老人也到家裏來幫忙帶孩子了,扶貧期間,就麻煩兄弟多照顧了。”2018年初,四川托普資訊技術職業學院教師易健在前往丹巴縣太平橋鄉黑風頂村前,給周建軍等同事通了電話,安排好孩子後,背上行囊,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去往丹巴縣的路上......
到扶貧一線去,奉獻光和熱
2017年年末,四川托普資訊技術職業學院發佈了公開選拔駐村幹部的通知,易健聞訊後,第一時間與家人商量,並向系裏遞交了“請戰書”。“脫貧攻堅戰的衝鋒號在全國吹響了,作為一名預備黨員,我渴望去到扶貧的第一線,捧著一顆真心,傾儘自己所能,為當地的村民做些實實在在的事情,在脫貧攻堅的路上貢獻自己的熱血。”易健説道。
經過四川托普資訊技術職業學院脫貧攻堅領導小組成員討論後認為,作為在學院工作了17年的老教師,易健對自己有信心、對家人有交待,既有在基層踏實肯幹的經驗,又有勇於創新的精神,同時政治立場堅定,能夠真正熱心於基層工作為群眾做實事,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扶貧工作中去,最終學院決定,易健將以學院第一任脫貧攻堅駐村幹部的身份,前往黑風頂村,助力學院對口扶貧工作。
“我始終難忘第一次進村時的情景,從丹巴縣城到黑風頂村時已經是深夜了,一路上車子顛簸,全是山路,記不清車子開了多久,最後一截進村的路,還是自己爬上去的。”初見黑風頂村,就讓易健感受到了扶貧的艱難。
扶貧先扶志,拔除精神上的窮根
在走訪調研中,易健感受到,大多數的貧困戶都對扶貧有誤解,他們認為扶貧就是給他們送去兩頭牛,送點農作物,收穫的是看得見的東西才行,如果用一句話形容就是“躺在政策溫床上的懶漢”。這讓易健覺得“扶貧一定得先扶志,必須要拔掉精神上的窮根”,要幫助他們積極勞作,靠勤勞致富擺脫貧困,“扶”起他們脫貧的信心和勇氣。
村裏的唐貴妹就是當地著名的“釘子貧困戶”。“第一次到她家中,我的心猛地一顫,院落破敗,家裏的連個像樣的凳子都沒有,每次去她家時,都得坐在門檻上跟她聊天。我當時就很困惑,她才50多歲,身體還算硬朗,為什麼生活過得如此落魄?”經過一番了解後,易健得知,唐貴妹在幾年前的一場意外中失去了老伴,還欠下了一大筆醫藥費,兒子也出門打工很多年沒有回過家。像唐貴妹這種極度貧困的家庭在黑風頂村並不是個例,但是他們絲毫都不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現狀,長期依賴政府發放的撫慰金生活,養成了等、靠、要的習慣,勞作的積極性很差。最開始走家串戶時,迎接易健的,都是他們一肚子的苦水。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易健説:“能否實現脫貧和富起來,首先要看有無脫貧致富的意識和決心,不難發現,黑風頂村的貧困戶扶不起,不是他們不能致富,而是他們缺乏脫貧致富的勇氣和勤勞實幹的行動。”
於是,後來的一個月,易健開始挨家挨戶做工作,“我跟他們講,村上要搞産業扶貧,給他們發免費的種苗和雞崽,教他們技術,靠搞種植、搞養殖去致富。起初他們根本聽不進去,我被攆出門很多次。”一次勸説沒有用,易健就去兩次、三次……“只要他們有困難,我就隨時過去。有的時候晚上十點鐘還在貧困戶的家裏。”漸漸地,貧困戶們也覺得易健是一個值得信任的好幹部,願意跟著他一起幹!貧困戶們慢慢地有了動力,有了幹勁。
聚力産業扶貧,打造黑風頂村脫貧新引擎
貧困戶們有了幹勁,如何帶他們在現有的情況下改變貧困呢?易健對村民的家庭狀況、致貧原因、亟待解決的問題進行詳細了解、核查調研,分析致貧原因,制定一戶一策,聯繫幫扶責任人,建立脫貧臺賬、列出扶貧清單。在易健看來,對於眼下的黑風頂村而言,要找對路子,找到合適的産業成了當務之急。
“太平橋鄉黑峰頂村位於太平橋鄉三岔溝內,平均海拔3200米以上,土壤條件差、地理環境惡劣、生態條件差,導致村裏農業生産基礎薄弱,再加上大多貧困戶都是弱勞動力家庭,每家每戶單獨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存在很大問題。”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易健積極主動對接鄉委、鄉政府和當地村民,聽建議、問情況、實地調研,又積極聯繫四川省內的一些農業專家,問詢意見。
經過一番調研後,太平橋鄉黨委和鄉政府決定,設立“黨員示範區+集體經濟合作社”,大力發展集體經濟。由村黨委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按照“一村一品”的原則,以“大蒜種植,一枝蒿、芍藥、蟲蔞等中藥村種植”為主導産業,加上“養雞”産業共同發展的産業扶貧思路,為黑風頂村制定了一套脫貧攻堅三年發展規劃,勾勒出了一副打基礎、興産業、促發展的美好藍圖。
丹巴縣委組織部撥款加上村産業扶持基金會借貸,村裏有了第一批一枝蒿種苗、大蒜種子、山雞崽,産業扶貧的路才算真正開始了,但這也是産業扶貧之路困難的開始。
制定好了“規劃圖”,更需要“施工圖”。黑風頂村受地理條件影響,現有的農作用地,都是在山上扒出來的一小塊一小塊的山地,根本找不到一大塊可以種植的土地,發展種植業沒有大片的集體土地怎麼辦?
“困難的時候,黨員帶頭上!”易健和村上的黨員一起,扛起鋤頭到田間,開發種植基地。地,一點點地挖出來了,原本一個一個小田地,合併成一大塊一大塊田地,種植基地有了雛形。
為了幫助農戶提高種植、養殖技能,易健還協助村裏把省上種植、養殖的專家請到黑風頂村,為村民們實地培訓種植、養殖技術。依託學院黨支部共建,又帶領村支部走出大山,學習致富經驗。種植養殖業算是做起來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村子上沒有工廠,沒有企業,讓村民搞種植、搞養殖,東西往哪銷呢?”易健通過黑風頂村委、丹巴縣委縣政府等資源,多方面打聽才聯繫到了一些可以到村上收産品的散戶和企業。“2018年以前,黑風頂村沒通路,那些散戶和企業很多都不願意上來收産品,我們就到縣城的商戶裏挨家挨戶去聯繫,去溝通,後面才解決了銷路問題。”有了産業、有了銷路,這條産業扶貧之路終於算打通了。
“目前,太平橋鄉一共幫扶貧困戶種植業27戶,鼓勵種植中藥材60畝、特色大蒜30畝,幫扶貧困戶養殖業12戶,養殖高山土雞520隻,受益農戶均增收4000余元。”説到這些數據,易健眼裏泛著光,嘴角不自覺地笑開了。
如今的唐貴妹,一大早就忙碌了起來,先清點自家圈內的雞,然後帶著鋤頭走向田間。趁著春天,她要和集體經濟合作社的村民們一起,把大蒜種子全部播種完,幾個月後,又是一筆可觀的收入。“要不是易老師,我家貧困戶的帽子不知要戴到什麼時候,感謝他和駐村幹部們,在村裏設立了集體經濟合作社,扶持我養起土雞,種起了大蒜。我真心感謝他。”曾是“釘子貧困戶”的唐貴妹,如今也有了自力更生的能力。
除此之外,易健還準備為鄉上的孩子做些事。“鄉上的小學硬體條件好了,但是一些軟體設備跟不上,孩子們連個像樣的書包都沒有,筆、本子這些學習用品都爛的不成樣子,很多小孩連新衣服都沒有穿過,看著很難過,但解決這些問題,都需要錢。”易健想為鄉上的孩子們籌集一些學習資金。他用各種辦法主動聯繫到了成都的一些知名企業,多次往返于扶貧村和成都,為太平橋小學共籌得了近20萬元的愛心資助,聯繫仁孚賓士公司,在太平橋鄉小學開展“仁夢同行愛心專項活動。“當天,看著孩子們背上了新書包、有了更多的學習用品,那一張張笑臉,讓我滿眼淚水,也讓我更加堅定了扶貧的決心。”易健説。
突發意外,被迫按下扶貧暫停鍵
白天,易健走家串戶走訪調研了解民情,跟著貧困戶在種植、養殖基地裏查看種植養殖情況;晚上,易健便回到住處整理每天工作的內容,填寫臺賬,這是扶貧期間易健每天生活的常態。沒有廚房,場子磚頭壘做起了灶臺;為了拉近與村民的距離,無袖背心、蓋膝短褲和沾滿塵土的涼鞋成了日常......
看著村中貧困戶們一點一點的改變,村民日子一天天變好,易健也更有幹勁兒,他心裏還浮現了很多想法,他準備在這裡好好幹上幾年。而這一切想法,卻在一次意外中,被按下了暫停鍵。
“一到下雨天,我們從早到晚都要到防洪點去觀察雨勢情況,大山深處,最怕自然災害,下雨的時候經常成宿成宿的不睡覺。”易健回憶,那也是一個下雨天,到了傍晚,易健才抽出時間去走訪村戶。“到村民家的路全是山路,一下雨就更難走了,那天是在看望鄉民的途中,不小心摔下了階梯,走不了路,是村民們一路把我背回住處的,當晚村支書還親自開車帶我去縣上的醫院,很感動。”回憶起當天,易健印象最深的不是自己摔倒時的疼痛,而是村支書和村民們對他的照顧。
經過醫院的檢查,易健的腳部是粉碎性骨折,需要臥床休息,短時間內無法回到扶貧村繼續工作。為了使扶貧工作正常開展,在易健住院期間,四川托普資訊技術職業學院派教師趙勇接替了他未完成的扶貧工作。
躺在病床上的易健一直心繫著黑風頂村,2019年,四川省對黑風頂村進行貧困戶貧困村驗收工作,易健拄著雙拐再一次來到黑風頂村,看著熟悉的黑風頂村已經家家通路,看到熟悉的貧困戶們日子越過越好,易健熱淚盈眶。康復後,他主動聯繫學院,要求再回到扶貧一線,但學院和扶貧村考慮到易健的身體情況,都希望他安心休養。“原本計劃的三年,只去了一年就停止了;原來心裏還盤算了很多很多要做的事,也只能由下一任駐村幹部來完成……”易健的眼神裏充滿了遺憾。
“離開村子的時候太匆忙了,還有很多事情沒來得及好好處理、好好收尾,當時在車上心情很複雜,看著窗外,我就想起了來扶貧的第一天,也是村支書開車,把我從縣裏接到了村子裏。”回想起自己的扶貧之路,易健坦言,有難捨、有遺憾、有感恩,也有成果。(劉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