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軍團”攜全國多地創新成果亮相 這場校企雙進很高能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0-08-19 12:17:59 編輯:陳姝悅 點擊:

全力打通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最先一公里”和科技成果轉化、市場化應用的“最後一公里”,“菁蓉匯·校企雙進”系列活動正在持續發力。

8月18日,由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局、成都市科學技術局、成都市經濟和資訊化局主辦的“菁蓉匯·校企雙進·企業家進院所”中國科學院雲對接專場活動“雲”上舉行。

聚焦智慧製造、生物醫藥、新型材料等領域,本次雲對接活動匯集了來自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瀋陽分院、上海分院等地的70余項優質科技創新成果,為成都市産業功能區、企業與中國科學院搭建了精準對接平臺。

多地聯動

“中科院軍團”發佈70余項科技創新成果

在本次中國科學院雲對接活動上,發佈了包含70余項“中科院係”科技創新成果的成果手冊,同時,來自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科院重慶綠色智慧技術研究院、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等“中科院係”的9個科技創新項目做了重點推介。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天然産物研究中心研究員馬小鋒團隊自2019年建立以來,一直致力於多樣性導向的“類天然産物”化合物庫的構建,目前已建立起非天然糖化合物庫,化合物總量達300個。談及接下來的攻關方向,馬小鋒表示,“除了改進現有活性化合物的成藥性以及生物利用度、推進先導化合物庫的建設外,我們還計劃與企業合作,開展手性醫藥中間體、糖類藥物等應用技術研發。”

近年來,與肺癌相關的生物標記物的發現開啟了肺癌早期診斷的新方向,其中miRNA被視為最有前景的癌症早期診斷標記物。依託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慧技術研究院,重慶中科精微科技有限公司針對肺癌標誌物miRNA檢測,研發了攜帶型診斷儀。重慶中科精微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大明表示,“基於不同的檢測方法,實驗結果表明,利用特異性核酸剪切酶與光學熒光檢測相結合的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檢測效果。”

搶佔工業網際網路發展制高點,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潘福成團隊自主研發了中科雲翼互聯智造服務雲平臺。該平臺具有工業互聯、製造建模、工業大數據分析等功能,並提供2類工業APP,能夠有效打通企業、各創新主體間的資訊壁壘,匯聚、整合企業內、外資源,實現開放共用、協同、創新的智慧製造新業態。

揭秘新藥創新“源頭”

“雲”上走進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在新藥創制中,源頭創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是我國重要的創新藥物研究基地之一,在實現我國藥物研究和醫藥産業由仿製為主到創制為主的歷史性轉變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位於張江藥谷的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成立80餘年來,以“出原創新藥”和“出引領技術”為目標,共研製開發了包括抗惡性瘧疾首選藥物蒿甲醚、重金屬解毒藥二巰丁二酸在內的100余種藥物並投入生産,獲國家級獎勵40余項,有效解決了我國生物藥研發和産業發展的一些問題,在國內外醫藥界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

研究所現設有五個國家級研究中心,每年申請並獲授權國內外專利100多項,每年發表SCI論文400余篇,近一年有26種新藥處於臨床研究階段,是國産創新藥研製的重要“創新策源地”。

“成果”與“需求”充分對接

架起企業家與科學家之間溝通的橋梁

讓更多原創性技術成果與市場需求發生“化學”反應,架起企業家與科學家之間溝通的橋梁,在此次中國科學院雲對接活動上,相關企業也發佈了技術需求,尋求進一步合作。

成都諾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藥物體外篩選的研發服務企業。據成都諾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權強介紹,目前公司的診斷試劑與設備研發生産、體外藥物篩選等業務發展迅速,此次借助“校企雙進”的平臺,希望與“中科院係”創新成果對接,尋找與公司業務匹配的新技術和新産品。

“對企業而言,‘校企雙進’搭建的對接平臺是我們迫切需要的。同時,採取線上方式,也降低了技術初篩的時間成本。接下來,若是還有生物醫藥領域的活動,我們依然會積極參加。”權強説。

不僅是企業“需求方”對“校企雙進”充滿期待,作為科研成果的“供給方”,科研院所也在積極參與。

作為負責中科院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部門 ,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局科技合作處處長劉斌認為,在促進科研機構與企業合作上,“校企雙進”活動是新興的活動形式,為科技供給和需求對接創造新的平臺,對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效果大有助益。

談及下一步規劃,劉斌表示,“中科院將不斷鼓勵院屬單位(包括分院、研究所等)積極組織、參與此類科技成果與需求對接活動,並將連續主辦‘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雲服務’活動。未來,希望進一步有機結合相關活動,以更靈活的機制,推動科技成果實現高效轉移、轉化,實現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陳榮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