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並舉 成都創新開展教育品質綜合評價改革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0-06-23 14:51:46 編輯:陳姝悅 點擊:
近日,成都市印發《區(市)縣“五育”並舉教育品質綜合評價實施方案》和指標框架,在全國首創,通過建立五育並舉、科學多元、導向明確的教育品質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和多方參與、考核激勵、整改提升的評價制度體系,引導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門改進品質管理,扭轉單純以學生學業考試成績和學校升學率評價教育品質的傾向,切實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明確指標導向,不斷調適品質評價“指揮棒”
成都市教育局與中國教育學會合作開展教育部教育綜合改革重大課題《落實“不唯分數”:中小學教育品質綜合評價機制與對策研究》相關研究成果為基礎,從德智體美勞五個維度,提取核心要素科學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每個維度賦予相同權重,切實以“五育並重”破除唯分數、唯升學率的評價導向。其中,德育方面將師德師風、德育工作機制及成效、心理健康教育、學生理想信念、人格品質、規則意識、行為習慣等作為評價要素;智育方面涵蓋學前教育保教水準、義務教育學業品質、高中階段升學情況、學生課業負擔等要素;體育方面主要考量體育師資、場地、課程以及學生體育鍛鍊時間、體育技能、體質健康等;美育方麵包含了隊伍建設、課程設置、器材配備情況、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生審美能力及藝術技能等內容;勞動教育方面除了師資、課程、場所外,更加突出學生參加學校、家庭、社會勞動和服務等情況。整個指標體系在全面評價的基礎上,凸顯了關注薄弱環節,精準回應了現實關切,體現了科學性和針對性。同時建立了指標動態調整機制,結合教育改革發展需要適時調整指標和標準,指引各區(市)縣教育部門和學校突出德育實效,提升智育水準,強化體育鍛鍊,增強美育熏陶,加強勞動教育,將“五育”並舉落到實處。
改進評價方式,著力校準品質評價“標準尺”
傳統的評價方式最大的不足就是主觀評價較多、客觀評價較少,部分指標評不了、評不準,評價結果定性的多、定量的少,導致評價結果缺乏可信性、權威性和指導性。多年來,成都一直以其獨有的創新基因和創造思維引領教育監測評價的探索和實踐,為實施“五育”並舉教育品質綜合評價奠定了堅實基礎。從2008年開始,成都市先後在全國率先實施義務教育均衡監測評價、教育現代化發展水準監測評價和教育國際化發展水準監測評價,逐步建立了一套科學完善的教育評價制度,實現了教育評價從模糊向數據轉變,定性向定量轉變,經驗向實證轉變的三大轉變。同時,作為全國中小學教育品質綜合評價改革試驗區,成都市建立專業引領、第三方評價的戰略合作機制,每年委託專業評價機構,對學生的學業發展水準、品德發展水準、身心發展水準、興趣特長養成、學業負擔狀況和學習環境監測等進行監測,形成評價報告並開展專業培訓和解讀。
成都市實施區(市)縣“五育”並舉教育品質綜合評價,將結合中小學教育品質綜合評價等監測評價工作,參考法定數據和有關公告數據,委託第三方專業評價機構,圍繞指標體系和評價要點,研發評價工具,檢驗量表信度、效度,提高測量工具的精度和準度,通過分類抽樣監測,全面客觀採集相關資訊,運用科學分析方法,讓每個指標可量化、可比較。同時結合實地隨機抽樣調查,對有關指標進行核實和印證,進一步提高評價的針對性、準確性、公正性。
強化結果運用,努力形成教育改革“助推器”
“五育”並舉教育品質綜合評價是檢驗地方教育“投入-産出”的“試金石”,是督促指導各區(市)縣教育部門和學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聚焦內涵建設,提高教育品質的“助推器”。成都市強化評價結果運用,充分發揮評價的引導、診斷、激勵、改進功能,每年將對教育品質綜合評價結果優秀及進步顯著的區(市)縣教育部門進行通報表揚,對教育品質連年相對靠後和整改不力的區(市)縣教育部門及相關負責同志進行約談問責。同時評價結果還將作為各區(市)縣教師職稱評選名額分配、教育綜合獎補經費安排及其他評先評優、資源配置的重要依據和參考,激勵、鞭策各區(市)縣完善機制,深化改革,強化保障,以“五育”並舉促“五育”協同、“五育”融合,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陳榮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