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參加全國易地扶貧搬遷現場會的代表在濛濛細雨中考察一路、討論一路。
“搬遷的資金從哪來?”“這麼多群眾搬走了,有安置的土地嗎?”“搬出來之後,如何發展産業增收?”無論是車內討論,還是進村入戶詢問貧困戶,這些問題是代表們提得最多的。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易地扶貧搬遷最核心的三個問題:地從哪出?錢從哪來?人往哪去?
本報記者 侯衝 張庭銘 王成棟 鐘振宇 李淼
地從哪出?土地置換、進城安置是普遍選擇
在旺蒼縣嘉川鎮五紅村安置點參觀時,代表們要走幾百米的坡路。旺蒼縣發展改革局以工代賑辦公室負責人解釋説,在大山之間找到一塊平地不易。
遇到同樣情況的地方不少。來自雲南的代表説,雲南森林覆蓋率59.3%,少部分地區是乾旱河谷,再排除有地災隱患、喀斯特地貌等因素的地方,可供安置的區域少之又少。
“廣西也一樣,大都是石山地,蓋房打地基得先炸石頭,成本太高。”廣西壯族自治區移民工作管理局韋朝永説。
地從哪來?置換是一種辦法。青海省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會對遷入地和遷出地的土地指標進行置換,然後再對遷出地宅基地復耕平整,耕地和居住地兩不誤。
進城安置是另一個選擇。廣西將部分貧困戶集中安置到縣城,建起10多層高樓供搬遷戶統一居住。來自雲南的代表説,雲南省同樣採取往城鎮聚集、向中心村社靠攏的方式,提高土地使用率和安置點人口密度。
“貴州搬遷的主要方式是進城安置。”貴州省水庫和生態移民局局長王應政介紹,受條件限制,貴州耕地資源非常稀缺,如果只是搬遷到相鄰地區繼續從事農業生産,貧困戶的生産生活條件不會有根本性變化。進城安置不僅解決搬遷問題,同時也解決了現在蓋房若干年後沒人住的問題。
宅基地還好辦,耕地問題卻是全國普遍的問題。一些貧困戶搬得較遠,遷入地因已完成確權拿不出耕地,這樣就出現了其原有耕地被撂荒的情況。在劍閣,村集體統一流轉耕地給企業搞産業,破解撂荒問題。
國家開發銀行扶貧金融事業部基礎設施局局長顧永東表示,流轉要注意規避風險。他建議由有市場經驗的國有企業或國有平臺來流轉土地,以降低風險,保護貧困戶利益。
錢從哪來?創新融資模式用活用好政策
“十三五”期間,我省易地扶貧搬遷總投資700億元,主要通過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政府債務資金、專項建設基金、低成本長期貸款和農戶自籌等渠道解決。
巴中市首先感到了資金壓力。要全面完成40余萬戶貧困戶、受災戶的“巴山新居”建設,需耗資數百億元,而2015年全市公共財政收入僅39億元。類似的狀況並不是巴中獨有,“用錢的地方太多了。”山西省扶貧辦副主任張玉宏説。
創新融資模式是有效辦法。去年,巴中將4500畝增減掛鉤節余指標流轉給成都高新區,籌集逾13億元用於易地扶貧搬遷。河南也創新開展宅基地復墾券交易,將建檔立卡搬遷貧困戶和同步搬遷戶宅基地拆舊復墾後的結余指標在省域內公開競價交易。“已拍賣兩批9291畝,籌集資金27.87億元,實現貧困地區土地價值最大化。”河南省相關負責人介紹。
流轉指標是中央為解決易地扶貧搬遷“不差錢”的重大創新政策。然而現實是,在房地産市場發展放緩的情況下,指標交易並不旺。甘肅省發展改革委以工代賑易地搬遷辦主任賈永安介紹,甘肅從出臺政策至今,沒有一起流轉成功。
顧永東認為,由於過去老百姓宅基地面積較大,集中安置節余的指標較多,而其中一部分就可以支撐易地扶貧搬遷成本,因此只要指標價格不太低,也可以流轉,“眼光還應放長遠,要充分利用國家的低息長期貸款,等節余指標交易有起色後再流轉。”
山西主動對接國家開發銀行等金融機構,爭取貼息貸款。“採用信貸、地方債的量是浮動的,但這個是量出為入,不能多也不能少。”張玉宏表示,山西搬遷安置經費來源主要包括項目資金、搬遷戶自籌、信貸、土地增減掛鉤營收4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