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兩小時”經濟圈 長三角重新構建經濟版圖

    在寧波跨海大橋前不久奠基動工的同時,紹興方面也正在抓緊籌建紹興至嘉興的第二座橫跨杭州灣的大橋。70億元的投資將使紹興和寧波一樣,使其與上海之間的車程縮短到2個小時以內,進入同振共榮的"兩小時經濟圈"。如同一個杠桿,"杭州灣跨海大橋"的意義已經遠遠

    超出其工程本身,在政府和資本的共同推動下,區域內新一輪産業結構調整已是大勢所趨,長江三角洲經濟一體化也變得前所未有地清晰。

    經濟圈模樣初現

    淡化過去不必要的"楚河漢界"意識,接軌上海,實現共贏,推進長三角經濟一體化,已成為長三角區域內各地政府的共識。在區域經濟合作中,交通規劃被列為多項共識的首位。為此,相關的兩省一市紛紛做好區域內公路、航道、港口等交通基礎設施項目規劃、建設的協調與銜接,推進區域大交通體系建設,並著手研究長三角城際快速軌道交通線的規劃。

    有關材料顯示,除了杭州灣跨海大橋,在長三角大交通體系規劃中,京滬高速公路、寧杭高速公路、蘇嘉杭高速公路、新長鐵路、京滬高速鐵路、滬杭高速鐵路,以及潤揚大橋、蘇通大橋、崇海大橋,都已相繼籌建立項及開工,有的已經建成。一個以構建兩小時經濟圈為目標的路橋交通骨幹網路指日可待,由此杭、嘉、湖、甬、紹、寧、蘇、錫、常以及周邊大大小小百餘城鎮都將在上海兩小時車程的輻射圈內,催生"同城效應",原來相互割裂的行政區域逐漸成為真正的經濟區域。

    與此同時,蘇浙滬都投入鉅資做好構築長三角城市群兩小時交通圈的銜接工程。如上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即立足於融入長三角。預計到"十五"期末,上海建成的高速公路總里程將達580公里,屆時上海到蘇浙的高速通道將增至6條。未來5年內,隨著洋山深水港一期、浦東國際機場二期、市域鐵路網路框架和覆蓋市域、連接蘇浙兩省的高速公路網路等相繼建成,上海與長三角城市群的距離將進一步拉近。

    堅實便捷的基礎設施網路建設,必將會重構區內城市間關係,增強區域的聚合力,對區域經濟整合和一體化進程將産生難以估量的影響。

    單就寧波杭州灣大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副部長侯永志告訴記者,大橋建成後將降低經濟交流的成本,人流、物流、資金流因此將流動得更快;另外,一個較為合理的産業分工體系也會逐漸建立,從而避免以前不必要的重復建設。他認為,在一體化的大背景下,蘇浙滬在一二三産業上有一個大的分工,形成一個有機分工的産業群落和良性的産業鏈。

    營造産業新群落

    交通圈在逐漸成形,位於經濟圈內的重要節點城市也早已開始行動,作出部署,投入鉅資,以承接産業大轉移。這點在備受矚目的寧波杭州灣大橋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大橋還沒有開工,"橋"牌早就已經開打。

    在寧波市市長金德水眼中,寧波杭州灣跨海大橋不僅僅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而且是一座深刻影響寧波未來走向的大橋。據悉,作為華東地區重要的能源和重化工基地,大橋建成後,寧波將更便捷地滿足"金三角"北翼城市對能源、石化、鋼鐵、水泥、紙張等産品的巨大需求,促進其形成國內最大、世界一流的金山----寧波石化工業基地。同時,浙東經濟圈也將利用自身的産業優勢,主動承接上海相關産業轉移,進入上海的産業鏈。

    在大橋的起點慈溪市則已投入上百億元鉅資全面啟動"百億大橋經濟應對工程",以最大限度地承接國際性産業轉移,尤其是上海製造業的梯度轉移。目前,該市已規劃總面積120平方公里的杭州灣新區,首期13平方公里工業區塊已全面啟動。昔日荒無人跡的灘塗,如今已成為熱火朝天的工地。

    作為杭州灣大橋北岸橋頭堡的海鹽,目前已規劃啟動建設25.7平方公里的大橋新區。其目標是使海鹽成為上海南翼的産業化現代城市、錢江北岸的生態旅遊濱海城市、東方大港物流港口城市,培育以精密儀器儀錶、精細化工、資訊電子等為主的高新技術産業基地。

    而作為杭州灣"V"字形的節點,杭州將建設"一個先進製造業長廊、一條高新技術産業帶、五個特色産業區域",通過大手筆佈局環杭州灣産業帶發展規劃,構建杭州灣最大的製造業基地。

    最近,浙江省沿杭州灣的杭、嘉、湖、寧、紹及舟山6市的市長會聚紹興,專題召開"環杭州灣城市接軌上海擴大開放工作座談會"。浙江省省長呂祖善在會上指出:要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充分發揮環杭州灣地區接軌上海、擴大開放的先導作用,精心打造長三角"金南翼"。

    同樣,跨海大橋的建設,為正在向世界級的金融、物流、港口、服務中心進軍的上海營造了更為廣闊的施展空間,在長三角地區圈下了一個以上海為軸心、以兩小時車程為半徑的"大浦東",迎來輻射整合周邊區域産業結構和經濟資源的大機遇。

    産業整合在行動

    以構建交通圈為突破口,使得長三角地區經濟在向産業整合和城市功能重新定位等方向上的縱深推進打下了基礎。事實上,長三角區域間的産業結構整合已經開始行動,並在有些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示範效應。有材料表明,上海與周邊地區在某些領域的分工合作漸趨成熟,通過有意識地錯位發展,産業互補效應正在發揮。如在長三角地區,一條清晰的IT産業鏈已經初步形成。上海擁有較高水準的晶片設計、生産、封裝、測試産業鏈,目前國內擁有的4條已投産的8英寸0.35微米以下的晶片生産線3條在上海;蘇錫常等地區則可發展成為IT産品的生産製造基地。目前,蘇州已形成了筆記型電腦、顯示屏的産業鏈,筆記型電腦産量佔全世界的四分之一;無錫則形成"日資高地",偏重於通信和PC相關零部件的生産;寧波則以波導手機為首,建立了手機生産高地。

    業內人士預測,隨著地區間市場藩籬的逐漸消失,IT産業鏈的銜接與拓展都將進一步把長三角推向全球IT産業的領先潮頭,成為世界級的IT産業高增長區域。

    同時,上海也加大了結構調整和産業外移的力度。2002年,上海投資100億元到嘉善開闢資訊産業園,再由上海負責牽頭,將台灣電子資訊領域的大牌企業引進來。目前招商勢頭正旺。這種由當地配合,上海負責規劃、設計、招商的模式,是對理順産業脈絡的一次跨地區的有效運籌;上海世博會申辦成功之後,上海鋼鐵企業的部分工廠也準備整體拆遷到常州。

    便捷的交通使企業間通過並購交易加速形成産業鏈。上海華源集團已著手收購浙江湖州的絲綢行業,清理整合之下,形成了"總部在上海,企業在周邊"的格局;同時,上海方面亦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前些年已將紡織業的設備轉移賣給了江浙地區。另外,圍繞旅遊、會展業等方面的合作,也在相關城市的企業間進行籌劃。在長三角,類似的例子層出不窮。培育、發展、鞏固一個優勢産業,必須考慮吸收跨地區的要素,並納入到自身的體系中去,這已成為大家的共識。

    更令人關注的是,利用上海的金融平臺,積聚著巨大能量的蘇、浙資本有更多的機會同跨國資本聯姻,從而在國內乃至全球更大領域內進行迴圈與更新。區域經濟專家認為,資本變"留"為"流",這是市場彼此開放的重要信號。而且,從單純的企業融資再擴大到産業,市場所帶來的機遇,勢必釋放出更大的能量。

    新架構需新思路

    不過,從目前長三角區域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態勢看並不一帆風順,而是喜憂參半。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諮詢部主任張兆安日前在有關的專題研討會上就指出,由於該區域的各主要城市之間仍未真正達成共識,聯動發展的制度建設躑躅不前,各地産業佈局與分工、城市功能與定位還不同程度上存在著"各自為政"的問題。

    對此,華東師大長江流域發展研究院教授沈玉芳認為,除了寄希望於地方政府在合作環境的營造和利益協調機制的重建方面有所舉措之外,為保證城市經濟産業整合和一體化發展的可行性,必須從統計、稅收、金融等方面著手,建立有利於協同調整的利益調整機制,並通過建立利益調整機制,對部分地區在地區利益和地區機會上的損失進行補償,使這些地區同樣享受到協同整合後效率提高所增加的利益,從而減少城市經濟整合和一體化發展可能遇到的阻力。

    他同時認為,在新的市場經濟條件下,長三角地區城市經濟整合和一體化發展需要新思路,不能再回到過去政府主導的老路上去,而應以市場為資源配置的基礎力量,採用適應開放市場環境的區域産業調控機制,在區域産業分工機制和地域産業組織架構方面進行改革和創新,構建市場經濟下的調控模式和機制。

    他説,區域産業群落是市場經濟下一種有效的區域産業組織模式,可以利用企業群體在統一市場中形成的依存關係,突破長期以來長三角地區行政區劃對市場的分割,形成競爭環境中的合作,實現高效率的資源配置。長三角應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産業群落,以一批在國際上具有相當競爭力的企業集團為龍頭的産業群落帶動整個區域産業地位的提升。

    按照沈玉芳的設想,長三角區域産業群落要儘量遵循"支柱産業配套發展、一般産業互補發展、新興産業共建發展"的總體思路,在堅持上海作為中心城市的基礎上,各地根據自己的優勢産業確定城市的發展方向,並要主動協調與周邊城市的等級關係。他説,"各有所長,百花齊放----這才是一個和諧的區域環境"。

    《上海證券報資本週刊》2003年6月20日

    


長三角各市為引資展開大戰
王仁貴:杭州灣跨海大橋能抗恐怖襲擊嗎?
17家民營企業入股 杭州灣跨海大橋的收益懸疑
長三角經濟聯動喜憂參半 專家:慎待世博商機
中國擬建長三角金融區 央行正起草可行性報告
谷人旭:日企投資長三角呈四特點 六因素促成
新華社:民間資本為何對杭州灣跨海大橋情有獨鍾?
長三角五大城市居民收入差異成因分析
地下水過量開採 長三角地面沉降亟待聯手治理
“長三角製造”暢銷國際市場
長三角四城市經濟發展比較和思考
一季度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呈現三大特點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