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五大城市居民收入差異成因分析

    長江三角洲15個城市,位於我國沿海開放帶和長江經濟帶的T型結合部,構成了“外通大洋、內聯腹地”的戰略樞紐點,在領頭雁——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的引領下,呈現出持續蓬勃發展態勢,其經濟在中國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成為全國經濟發展水準最高、綜合經濟實力最強的地區之一,也成為世界上最具有活力和發展前景的經濟區域之一,被公認為中國第一、世界第六大都市群。2002年,長江三角洲地區15個城市國內生産總值達19101億元,佔全國的18.7%,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財政收入達4041.9億元,佔全國的21.4%,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外貿出口額達928.9億美元,佔全國的28.5%,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實際利用外資達203.4億美元,佔全國的38.6%,比上年提高6.3個百分點。

    按經濟總量及綜合實力,長江三角洲地區各城市大致可劃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是上海,其人口不足長三角地區的20%,而經濟總量、外貿出口、利用外資等卻佔30%左右,財政收入更是超過50%,是當之無愧的龍頭老大;第二層次包括蘇州、杭州、無錫、寧波和南京,2002年,這5個城市國內生産總值均已超過1000億元、財政收入均已超過200億元;第三層次包括常州、南通、紹興和嘉興,這4個城市2002年國內生産總值均在700億元以上、財政收入均在70億元以上;第四層次包括鎮江、揚州、泰州、湖州和舟山,這5個城市2002年國內生産總值在700億元以下、財政收入在70億元。為了更好地研究無錫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中,實現富民強市,提高人民生活水準,提升無錫在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把握新世紀頭十年重要戰略機遇,加快實現“兩個率先”目標,對提高居民收入進行探討分析。發展的目光應與強的比、高的攀,本文城市對比中特選擇15個城市中兩個省會城市、一個副省級城市、一個國家級高新開發區城市,且經濟總量同屬第二層次、産業結構相對接近的杭州、寧波、蘇州、無錫和南京等5市的經濟總量、利潤指標、發展速度、財政實力以及經濟效益等進行了比較分析,探索和研究各市經濟發展的特點和趨勢,進行城市居民收入差異成因分析。

    一、城市居民收入情況對比

    從2002年長江三角洲地區15個城市調查資料顯示:2002年長江三角洲地區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可支配收入平均突破1萬元大關,達到10361元,平均同比增長12.7%。

    (一)無錫居民收入絕對額排名第九,增速排名第三

    2002年無錫市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為9988元,位居十五城市中第九位。各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排序依次是:上海市13250元、寧波市12970元、紹興市12133元、杭州市11778元、湖州市11388元、舟山市10985元、嘉興市10757元、蘇州市10617元、無錫市9988元、常州市9933元、南京市9154元、南通市8640元、鎮江市8202元、揚州市7833元和泰州市7788元。無錫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低於長三角平均水準,在5個中心城市中,寧波市高於無錫2982元、杭州市高於無錫1790元、蘇州市高於無錫629元、南京市低於無錫834元。

    從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看,呈現齊頭並進,同步增長的態勢。其中浙江地區平均增長13.8%,江蘇地區平均增長11.9%。長三角15個城市中增幅最高為湖州市19.5%,依次是寧波市18.8%、無錫市14.9%(位居第三位)、常州市14.4%、鎮江市14.2%、紹興市13.7%、舟山市13.5%、揚州市12.6%、上海市11.5%、南京市11.0%、蘇州市10.2%、嘉興市9.7%、泰州市9.5%、南通市8.6%和杭州市8.1%。在5個中心城市中除寧波的增長速度高於無錫外,其餘都低於無錫。

    (二)城鎮居民家庭收入水準及其構成

    2002年無錫市居民每人平均家庭總收入為10840元,低於寧波3596元、低於杭州2110元、低於蘇州670元、高於南京984元。按收入來源分析差距主要存在於以下幾個方面:每人平均工薪收入無錫為6798元、杭州為8373元、寧波為11000元、蘇州為6960元、南京為6617元,分別佔總收入的比重為62.7%、64.6%、76.2%、60.46%、67.1%,每人平均工薪收入低於杭州市1575元、寧波4202元、蘇州162元,高於南京181元;每人平均經營凈收入無錫為106元,低於杭州247元、寧波500元、南京46元、高於蘇州2元;每人平均轉移性收入無錫為3791元,高於杭州922元、寧波1234元、南京733元,低於蘇州530元。

    按從業人員分經濟類型的每人平均收入水準分析,2002年,國有經濟單位從業人員每人平均收入無錫、杭州、寧波、蘇州、南京分別為16393元、21671元、29134元、16390元、14184元,無錫分別低於杭州、寧波5278元、12741元,分別高於蘇州、南京3元、2209元;集體經濟單位從業人員每人平均收入無錫為9735元,分別低於杭州、寧波、蘇州7550元、6039元、45元,高於南京1688元;其他經濟類型單位從業人員每人平均收入(主要是三資企業)無錫為13142元,分別低於杭州、寧波、蘇州3921元、3331元、2966元,高於南京2859元;個體被雇從業人員每人平均收入無錫為9988元,無錫分別低於杭州、寧波8539元、6223元,分別高於蘇州、南京1411元、1543元。

    從上述資料可以看出,無錫居民每人平均家庭總收入中的62.7%的每人平均工薪收入來自於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其他經濟及個體被雇者從業人員的單位收入。按不同經濟類型分的國有經濟單位從業人員每人平均收入卻分別低於杭州、寧波32.2和77.7個百分點;集體經濟單位從業人員每人平均收入分別低於杭州、寧波77.6和62.0個百分點;其他經濟類型單位從業人員的收入分別低於杭州、寧波29.8和253個百分點;而個體被雇從業人員的每人平均收入低於杭州、寧波近1倍。與蘇州相比主要是來自於其他經濟類型單位的從業人員的每人平均收入高出無錫22.6個百分點。以上情況分析,杭州、寧波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其他經濟類型(主要是三資企業)單位從業人員及個體被雇者從業人員的每人平均收入均比無錫高,蘇州的其他經濟類型(主要是三資企業)單位從業人員每人平均收入比無錫高,這就註定了無錫市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低於杭州、寧波和蘇州。

    (三)家庭結構及從業人員結構

    從5大城市的城鎮住戶調查資料反映,無錫的家庭戶均人口數為2.89,比蘇州高0.17,比杭州、寧波、南京分別低0.04、0.12、0.01;無錫的戶均就業人口數為1.40,僅比蘇州高0.02,比杭州、寧波、南京分別少0.13、0.34、0.13;無錫的戶均就業面為48.4%,均比杭州、寧波、蘇州、南京低,分別低3.8、9.4、2.3、7.1個百分點;無錫的每一就業者負擔系數為1.48,除低於杭州0.07外,其餘均比其他城市高;從不同經濟類型從業人員結構情況分析,無錫國有經濟單位從業人員的構成比杭州、寧波、蘇州高;其他經濟類型單位從業人員及個體經營從業人員的構成均比杭州、寧波、蘇州低。

    從以上住戶調查資料所反映的家庭結構及從業人員結構數據分析,我市的戶均就業人口數較低,平均每戶就業面水準在5大城市中最低,從業人員在各經濟類型的構成比例分佈不盡合理,特別是其他經濟類型和個體經營和個體被雇從業人員的構成比例低於杭州和寧波等原因,造成了我市居民因就業不充分,從業人員在單位獲取的每人平均工薪收入和每人平均經營性凈收入比杭州和寧波低,這成為無錫乃至江蘇地區居民收入低於浙江的主要原因。

    二、主要經濟效益指標對比分析

    作為長江三角洲地區15個城市中的第二層次,杭州、寧波、蘇州、無錫、南京5市整體實力處於上游,國內生産總值、財政收入及工業經濟效益等大多數指標在15個城市名列前位。5市的平均指標和産業層次高於長三角地區的整體水準。而從5市的現狀特點來看,經濟發展的實力有著明顯差距,但同時各有其自身經濟發展的特點,同樣也存在著各自的優勢。

    從5大城市經濟效益指標分析,杭州、寧波、蘇州三市好于無錫。城市經濟效益總量的高低既有著歷史的因素也有城市規模的大小,但人民生活的提高既和城市經濟總量有關,更重要的是佔居民可支配收入60%以上的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其他經濟類型單位職工收入的高低。從2002年五個城市的經濟效益及增幅來分析5個城市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兩者有著必然的聯繫。

    從上述指標可以看出,無錫市的同期財政收入增長幅度均低於杭州、寧波、蘇州和南京;産品銷售收入增長低於杭州、寧波和蘇州,僅高於南京;與單位經濟效益最密切的利潤總額的增幅分別低於杭州、寧波和南京,與蘇州相比無明顯優勢。在其他效益指標的增幅上與杭州、寧波、蘇州、南京等城市的優勢不大,從反映的工業企業效益,綜合經濟實力方面杭州、寧波、蘇州比無錫有明顯的優勢,這是形成我市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與杭州、寧波、蘇州存在差距的真正原因。

    從反映區域經濟發展整體水準綜合實力方面的GDP總量看,5個城市中最高的是蘇州市,達2060億元,名列長三角15個城市第二位,其次為杭州市,達1780元,列15個城市第三位,無錫位居第四,達1602億,寧波和南京分別為1500億元和1295億元,居15個城市中第5、第6位。從5個城市國內生産總值增量分析,蘇州位居5城市之首,增量為299.72億元,無錫緊隨其後,增量為241.59億元,超過杭州,杭州增量211.99億元,寧波和南京增量分別為187.31億元和144.7億元。國內生産總值增速無錫排在5個城市中的第4位。從江蘇、浙江兩省情況看,江蘇省國內生産總值可比價增速11.6%,而浙江省增速為12.3%,高出江蘇省0.7個百分點。從15個城市情況看,浙江省6個城市增速都排在前10名,其中前5名有4個。黨的“十六大”在分配理論上提出了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産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宏觀收入分配,是指國民收入在居民、企業和政府三者之間分配的比例及其相互關係。全面反映經濟活動最終成果的增加值總和即國內生産總值視為收入分配的初始總量。從宏觀上看,總收入在政府、企業和居民之間的要素收入分配和國民可支配在三者之間分配三個階段的完整過程,分配的收入總量隨著各個階段的推進而有所變化。根據國家統計局有關報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企業、居民分配關係變動中居民可支配收入分配比例在1999年已達到三者宏觀收入分配中的68.5%。從而可以説明各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高低與各城市國內生産總值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財政收入的增長從一個側面反映經濟運作的品質,同時也可以通過財政支出來調節擴大居民的收入。增加財政收入,提高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同時提高地方財政佔財政收入的比重,再通過擴大財政轉移性支出中對低收入群體的救助和財政供養人員工資收入水準,是提高城市居民收入的渠道之一。2002年5大城市的財政收入增長均超過國內生産總值的增長幅度,無錫財政收入為200.85億元,在5個城市中排名最後,佔GDP的比重也最低;地方財政收入為106.4億元,在5個城市中排名最後,增幅也低於其他各城市。根據國家統計局有關研究報告,1997年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八分之一來自財政,1998年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以後,這一比重更高。因而財政收入的高低,特別是地方財政收入的高低,影響著居民收入水準的增長。

    加快發展第三産業,提高第三産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是各地政府著重研究並花大力氣來抓的主要工作之一。資料中反映,江蘇8個城市三次産業比例關係由上年的7.7:52.9:39.4調整為7.0:53.5:39.5,浙江6個城市三次産業比例關係由上年的9.1:53.4:37.5調整為8.2:53.7:38.1。應該説都呈現一産比重下降,二産、三産比重上升的格局,江蘇第二産業的比重提高高於第三産業0.5個百分點,而浙江第三産業的比重提高高於第二産業0.3個百分點,浙江的第三産業的發展要快於江蘇。從長三角5大城市情況看,2002年,南京市首次第三産業在經濟中的比重超過第二産業,三次産業比例關係為4.8:47.3:47.9,其餘4個城市三次産業比重均呈現二、三、一格局分佈,蘇州三次産業比例關係為4.5:58.1:37.4、杭州三次産業比重為6.3:50.7:43.0、寧波三次産業比重為7.0:52.2:37.8、無錫三次産業比重為3.6:54.9:41.5。從産業結構分析,無錫第一産業的比重最低,第二産業的比重僅比蘇州低,第三産業的比重比寧波和蘇州高,但由於總量及工業經濟效益的差距,與杭州、寧波、蘇州相比仍存在差距。要提高城鎮居民收入,一方面是要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另一主要方面是增加就業面,第三産業的加快發展對吸納勞動力至關重要。因此要繼續推進經濟結構調整,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積極發展第三産業,使産業結構逐漸調整為“三二一”,實現産業的協調發展。

    綜上所述,無錫市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2002年在長三角15城市排名第九,5個城市中排名第四,我市除總體經濟發展和經濟運作品質和浙江兩市有一定的差距外,産業結構、城市規模、城市文化底蘊、人文精神和生活方式也有一定差別。目前,在長江三角洲15城市中江蘇8個城市與浙江6個城市的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相比,江蘇城鎮居民收入低於浙江已成不爭的事實。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江蘇和浙江在上海的輻射帶動下迅速崛起,展開了新一輪的經濟騰飛,回顧近20年來江浙兩省經濟發展的軌跡,江浙兩省在改革初期創造了聞名的兩种經濟模式,經過20多年的不斷探索,蘇南經濟模式在90年代後經過成功轉型煥發出了新的活力,而浙江經濟模式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不斷地釋放出能量,造就了兩省經濟發展的各自特點及優勢,但也造成了兩省經濟發展的明顯差距,也使得江浙兩省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形成差異。(江蘇省統計局內部資訊網 提供)

    國家統計局 2003年6月3日


長三角四城市經濟發展比較和思考
一季度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呈現三大特點
一季度長三角15城市居民收支比較
2002年長三角地區15城市經濟運作品質
長三角15城市需求情況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