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製造”不能沾沾自喜

    《北京現代商報》10月8日刊登了長城經濟技術研究所的一項調查結果,中國大陸家電、醫藥、電子等10個製造行業的80種産品的産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中既有玩具、塑膠鞋、拉鏈、編織袋等日用小商品,也包括洗衣機、彩電、電冰箱、電風扇、空調、微波爐等家電産品。這些“世界第一”引發了筆者的些許思考。

    首先必須認識到,“中國製造”還僅僅表現在産量上,就世界消費者對中國品牌的認知度而言,差距還很大。海爾電器在歐美市場上的名氣,主要來自適合大學生宿舍使用的小型冰箱。聯想電腦以其行銷網路和售後服務在中國市場打敗了IBM等著名跨國公司,但在國際上其品牌似乎並不怎麼叫得響。

    其次,“中國製造”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為世界打工的基礎上的。跨國公司到中國投資,或把工廠搬到中國,看中的是低廉的勞動力。如果為跨國公司貼牌加工,産品尚能出口;而有些産品數量之大,出口之餘,只能放到國內銷售。於是,價格戰此起彼伏,不斷侵蝕這些創造了“世界第一”的廠商的利潤。也就是説,有可能産量越高,效益越低。

    第三,也是最關鍵的,“中國製造”以低技術産品為主,而即使有些産品具有一定的技術含量,其關鍵技術還是“舶來品”。比如,彩色電視機技術包含一千多項核心專利,沒有一項屬於中國;雖然中國的土黴素、頭孢菌素、鹽酸強力黴素、維生素C、盤尼西林等産量居世界第一,但中國的醫藥工業是建立在生産國外的非品牌藥和專利過期藥之上的。中國一直熱中于“以市場換技術”,是否換來真正一流的技術尚存疑問,但跨國公司通過對在中國生産和銷售的産品徵收技術轉讓費,間接達到了佔領這個廣大市場的目的。

    現在有一種説法,中國已開始成為“世界工廠”,證據之一就是那麼多的中國産品成了“世界第一”。實際情況是,中國目前還僅僅是世界的製造基地和出口基地之一。如果不在品牌、核心競爭力、技術創新等方面更上一層樓,中國也許能製造出更多的“世界第一”,但不能從根本上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同時,別的國家也沒有乾等著中國趕超。以日本為例,雖然近年日本製造業在萎縮,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日本仍然是最有競爭力的國家之一,它轉移到中國的多半是在國內已經淘汰的技術和産品。難怪42%的日本公司不久前底氣十足地預測,不論在全球市場還是在日本市場,它們都會贏得與中國産品的競爭。究其原因,65%的公司認為,日本擁有先進的技術開發能力。

    行筆至此,筆者想起了10月7日《亞洲華爾街日報》上的一個圖表,是關於台灣電子産品在全球市場所佔的份額,例如電腦主機板,90%;筆記型電腦,60%;LCD螢幕,60%,等等。因此,中國大陸似乎沒有理由為80種産品的産量位居世界第一而沾沾自喜。

    新加坡《聯合早報》2002年10月18日


美報: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
中國造:顛覆傳統競爭概念(2)
中國造:顛覆傳統競爭概念(1)
中國産品已不是廉價聖誕禮物
[爭鳴]中國離“世界工廠”多遠?
福布斯:中國的品牌之路(上)
福布斯:中國的品牌之路(下)
日本迎接“中國設計”時代
跨國公司把工廠遷到中國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