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經  濟
財  經
國  際
法  制
教  育
科  技
軍  事
文  化
體  育
健  康
旅  遊
讀  書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地方通訊
華人社區
域外評説
世界博覽
圖片中國
文化週末
蕭紅:短暫的生命頑強的掙扎

    蕭紅是左翼文化陣營中一位極具個性和才華的女作家。她命運坎坷,一生輾轉流浪。她感情世界豐富,愛的執著使她終生經受著情感的磨難。她具有極強的女性意識,才華橫溢,卻紅顏薄命。無論是蕭紅複雜的人生經歷,還是她那些具有極高藝術成就的作品,都吸引著無數後人的關注。

    蕭紅本名張乃瑩,1911年端陽節生於黑龍江省呼蘭縣一戶殷實人家。1927年到哈爾濱

    讀中學,其間閱讀了大量國內外進步文學作品,啟發了她對社會人生的思考。1930年蕭紅因反抗包辦婚姻離家,開始流浪生活。曾在北平女子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學習。1932年被騙返回哈爾濱,絕望中向《國際協報》社求援,得到蕭軍的幫助。

    與蕭軍結合後,她置身於哈爾濱的左翼文化人中間,積極投身進步的文藝活動。從賑災畫展,到演出話劇,甚至為共産黨組織出版的內部刊物《東北民公報》刻鋼板,她都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她經常出入叫作“牽牛坊”的左翼文化人聚合的場所,接觸過姜椿芳等職業革命家和傅天飛等抗日武裝戰士,這對她早期的創作産生重要影響。社會的不公,貧富的懸殊,階級的壓迫和民族的危亡,從一開始就是她創作的主題。她為長春《大同報》文藝副刊起的刊名“前哨”,寓意即在漫漫的長夜裏,有我們的哨兵警惕地保衛著祖國。

    1933年春蕭紅以悄吟為筆名,創作第一部短篇小説《王阿嫂之死》,開始了她真正意義上的文學生涯。同年她自費出版了與蕭軍的小説散文合集《跋涉》,還創作《看風箏》、《旋風》等短篇小説。1935年到上海,在魯迅的支援下出版了她的成名作《生死場》,從此蜚聲文壇。1936年秋蕭紅東渡日本養病,翌年返回上海。此後,在戰亂和貧病中還遭遇了與蕭軍的婚變,但她仍然積極投身於抗日救亡運動,並且以頑強的意志先後創作了短篇小説《手》、《牛車上》、《小城三月》,和長篇小説《馬伯樂》第一部,《呼蘭河傳》等。1941年1月22日,蕭紅病逝于香港,年僅31歲,骨灰葬于淺水灣。

    蕭紅無疑是一個和祖國共命運的作家。她生於苦難和憂患,一生多遭不幸,但從她投身文學事業起,卻很少將個人的辛酸遭遇訴諸筆端,而是始終同被侵略和被奴役的人民同呼吸、共命運。

    蕭紅的作品生活氣息濃郁,地方色彩鮮明,心理描寫細膩,文筆清麗,格調淡雅,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魯迅在《蕭紅作〈生死場〉序》中簡明中肯地評價這部小説“女性作者的細緻觀察和越軌的筆致,又增加了不少明麗和新鮮。”蕭紅的藝術魅力正是在於她以特有的女性作家的細膩和豐富的情感審美沉思,以一種詩化的手法衝破小説格局的束縛,創作出一種介於小説、散文和詩歌之間的新型的小説的樣式,影響極為深遠。

    蕭紅命運中無數不幸中的大幸是認識了魯迅。她在與魯迅的親密接觸中無論在創作還是生活道路上都深受他的影響。魯迅給予蕭紅很大關懷和幫助,對蕭紅的文學命運特別關心,不僅推薦她的文章,而且介紹她同茅盾、巴金等作家相識。蕭紅思想上的認識來源於魯迅的啟發,並最終形成她獨立的創作原則,這一原則超越了當時救亡的時代主題,也超越了魯迅改造民族靈魂的文學主張。蕭紅一生對魯迅充滿了尊敬和愛戴。魯迅的精神也鼓舞著她克服生活情感上的不幸更加辛勤地寫作。蕭紅1940年完成的《回憶魯迅先生》這篇文章不僅表達了對魯迅的真摯悼念之情,而且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散文力作。同年蕭紅又寫了紀念魯迅先生的啞劇《民族魂》。

    祖國人民並沒有忘記自己的優秀兒女,1957年8月3日蕭紅的骨灰遷回大陸,安葬于廣東東郊銀河公墓。她的作品卻走向了世界,“蕭紅研究”正在成為一種國際性的文化現象。(魏安莉)

    

    北京日報 2001年7月17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