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企業跨國企業,誰是誰的棋子?  
俞清木

    三大集團包攬絕大多數汽車合資項目,是利是弊?

    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三大集團能否為中國汽車走出自主發展的道路?

    誰走不出誰佈置的戰局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汽車企業還有沒有自主發展的道路?有沒有打造民族品牌的可能?有沒有發展的空間和餘地?

    跨國公司直言不諱:可能性極小,因為全球化已使世界汽車市場連成一盤棋,弈局者是那些實力強勁的跨國巨頭,技術管理落後者只能成為任由派遣的棋子,如果不願做棋子,連生存的機會都沒有。

    前不久,日本自動車協會向通産省提交了一份報告,指出中國汽車工業整體水準“還很脆弱”。整個國家工業體系仍處在“粗放型”延長線上。外資廠家強大的攻擊將危及中國“民族汽車産業”的生存,中國如果不做好應對入世競爭的準備,就將被世界汽車工業發展的車輪甩在後面。

    經濟學家吳敬璉也説,他最近旁聽賓士公司一個國際顧問會,獲悉汽車行業巨頭正在進行中國市場的整合。做法與家電行業類似,即將可取部分通過控股整合到自己的系列中,捨棄不可取部分,然後再實行事業部或準事業部管理。

    現實也是如此。通用、大眾等跨國巨頭已將我國納入全球經濟的生産體系中,把合資企業視為其全球戰略的佈置點,通過中國市場,實現全球競爭的戰略目標。德國大眾計劃將中國當作其亞洲的生産基地,通過中國與競爭對手角逐亞洲市場。前通用亞太地區總裁施雷思則毫不隱諱地説,通用汽車已經將中國市場作為其保持世界第一的一張牌。通用在亞洲的長遠目標是:成為該地區前三位的汽車製造者;短期目標是佔有中國15%的市場份額。

    為實現全球市場一盤棋的目標,跨國公司加快本地化戰略的步伐,發展配套産業,建立産業群,使相關配套産品集中生産;鼓動零部件供貨商一同來華,降低成本,使資源在全球範圍內得到最佳配置。

    在稱謂上跨國公司被“全球性公司”代替。通用汽車公司董事長史密斯在APEC會議期間説:“我希望更正人們對GM最大的一個誤解,即我們是一家美國公司。真實的情況是,GM是一家全球性的公司。”這不是文字遊戲,是策略的改變。

    這是跨國公司佈置的戰局,沒有技術防備和後路可退的中國汽車,能不能走出外方控制的領域?

    事實證明,跨國公司的打算只是一廂情願。中國歷來講求民族氣節,師夷長技以制夷,自家門口,豈容他人説了算,你設置戰局,我也設置棋局。跨國公司要在中國市場佔有一席之地,必須與中國企業合作,中國汽車成為跨國公司棋盤中的一顆棋子,跨國公司也必須成為中國汽車棋盤上的棋子,相互制衡。中國企業鬥不過跨國公司,但可以發動他們相互爭鬥,在中國的棋盤上,最終獲利的是中國。

    於是,中國人看到: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一汽、東風、上汽三大汽車集團迅速膨脹,一手托著2家甚至更多的跨國公司。以前,一汽的合作夥伴只有大眾,最近成功地牽手了豐田,將來有可能通過馬自達與福特合作。直到去年,東風的合作夥伴只有雪鐵龍,現在,擴大到標致—雪鐵龍公司、本田和南韓起亞,還要與雷諾——日産全面合資。上汽早在5年前就又與通用合作,在兩個跨國公司間尋找平衡,謀求發展,現在,通過不斷的聯合重組,欲將通用全球戰略夥伴——菲亞特等大公司收到自己的合作名單中。

    讓《孫子兵法》、《三國演義》浸潤了數千年的中國企業,對如何利用謀略不會陌生,如何充分利用中國大市場與跨國公司又鬥爭又合作,保持自主權力,將是三大集團長期而又微妙的任務。

    中外雙方都無奈的選擇

    三大集團包攬中國絕大多數汽車合資項目,正常不正常?一汽同時與德國和日本兩大公司合作,可取不可取?日本、德國、美國産品特性、管理方式、技術特點不同,汽車文化迥異,三大集團同時與之合作,怎麼避免囫圇吞棗,學習到各自的精華?有人擔憂:中國汽車會不會變成“四不像”?

    恩格斯説過,歷史從來都是按照平行四邊形對角線的方向前進。中國汽車既不會按照跨國公司的思路發展,也不會按照中國自己設想的思路前進。中國出現三大集團、出現一手托幾家的局面,是權力鬥爭、制衡的結果。

    雖然世界都在説,歐美汽車發達國家不會再讓日本、南韓等汽車冒進的現象出現了,但中國還是孜孜不倦地要崛起,執著地佔據屬於自己的空間。中國在汽車工業“十五”規劃中仍然強調:“加大汽車工業戰略性重組的力度,推動強強聯合,優化資源配置。以一汽、東風、上汽集團為基礎,加快行業戰略性重組,培育2—3家主業突出、核心能力強、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成為在競爭、開放條件下自主發展我國汽車工業的中堅。”

    全球化的背景下,孱弱的中國汽車如何謀求到自主發展的權力?中國人謀略地出臺了一些讓跨國公司匪夷所思的政策。

    首先,選出一汽、東風、上汽三大公司,傾全力支援,鼓勵跨國公司與其合作;其次,不容許跨國公司在中國獨資開廠,堅持跨國公司股比不能超過50%;再者,逐步放開國內市場,充分利用入世緩衝期,做大做強三大集團,再用三大集團整合國內企業,改變散亂差局面,使中國汽車業迅速壯大。

    這些政策招來了許多非議,比如專家認為,三大集團不應該由政府指定,而應該在市場競爭中篩選出;不改變股比使中國投資環境變差,缺乏吸引力等,但政府牢牢把握住“中國市場”這個吸引外商的牛鼻子,使跨國公司老老實實在中國汽車設置的棋局中成為一顆棋子,迫使它們聚集到三大集團周圍,幫助中國汽車改變散亂結構。

    自強之路能否自己走出

    近兩年來,中國政府集中出臺了許多有利於國有汽車企業發展的政策,創造了有利於其做大做強的外部環境。但是,中國汽車能否壯大實力、在自己設置的棋局中弈出好棋,培育出國際水準的品牌,最關鍵的還是要靠弈棋者——企業。一汽總經理竺延風説得好:別人很難打垮你,只有你自己才能擊垮你自己。

    專家認為,中國汽車企業應站在國際化的高度來思考問題,重新審視和定位自我,找出差距。意識到了差距才會有緊迫感,有了緊迫感才有效率感。

    當前國際企業間的競爭,同過去完全不同,過去靠擴大規模來降低成本,形成壟斷後控制市場;現在企業間的競爭靠“體系”的綜合能力、品牌和標準壟斷這三個要素。

    所謂“體系”,包括企業的規劃、採購、銷售、研發、金融支援體系和物流體系等等。中國汽車企業會不會採購?答案是“不一定”。採購不單是拿錢買東西,還有技術問題,有資源組合、控制和配置。原來銷售就是賣車,現在不是。銷售需要金融支援、服務支援以及終身服務來保證,沒有一個管理體系也不能奏效。中國汽車企業要弈出好棋,必須要耐得住寂寞,要埋頭苦幹,打好基礎。雖然短時間內達不到國際水準,但只要把體系建立好,就會一步一步地成長起來。

    所謂標準壟斷,是指當前汽車行業技術標準、産品標準、管理標準越來越高,誰走在技術、管理的最前端,誰就成為標準,成為衡量企業競爭力的標桿。當前中國汽車企業應該研究和中國市場相適應的、追求不斷進步的標準,小步快跑地趕上國際標準。

    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既然日本、南韓都成功地在國際汽車業擁有了自己的江山,心胸更開闊的中國汽車,沒有理由不厚積薄發。

    《經濟日報》 2002年9月18日


汽車市場"中三大"與"洋三大"的博弈
廣州將建華南地區最大汽車城
我國研製成世界第一台全智慧型汽車自動防撞器
前7月我國汽車産品進口同比增長22.7%
劉世錦:中國汽車業為何競爭力不足
大幅降價不現實 揭秘日本“中國汽車發展報告”
廈門建行首推二手汽車貸款 對象限定常住居民
2002年成品油、汽車輪胎、原油進口配額調整
1-7月15家汽車行業國家重點企業利潤顯著增長
保稅區造車將給中國汽車帶來什麼?
豐田汽車業績飆升 美巨頭相形見絀
中國:邁向汽車大國
中外汽車品牌誰最受關注?
專家估計太陽能汽車走進生活還要30—50年
中國汽車市場今年持續火爆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