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全球化時代的文化危機  
晁永國

    全球化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不僅僅是經濟領域中産品與資本的跨國流動,更是以資訊為載體的文化思潮在全球範圍內的傳播。全球化進程中強勢文化形成的超時空、跨地域的浪潮,正在有力地衝襲著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傳統文化。在這個潮流下出現的所謂“終極文化”、“普遍價值”,使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差異性前所未有地清晰。發展中國家文化所遇到的挑戰、面臨的危機以及如何生存,已成為一個不容回避的嚴峻問題。

    現在,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國式的大眾消費文化,正侵蝕和滲透著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傳統文化。目前,美國的影視節目大約佔據世界市場的3/4,美國的通俗音樂也處於同樣的統治地位。布熱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指出,不管你對美國的大眾文化美學價值有什麼看法,美國大眾文化具有一種吸引力,尤其是對全世界青年。

    形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資訊的自由流動。網際網路使資訊能前所未有地在世界各個角落無限制、無限量地自由流動。從非洲大陸腹地的偏僻村莊,到亞馬遜河流域的原始部落,再到喜馬拉雅山腳下的高原小城,簡直是無孔不入。這種資訊的自由流動,打破了許多人業已習慣並視為當然的生活方式,破壞了已有的文化結構,造成了文化危機。從根本上説,資訊的自由流動使人們對文化的選擇有了多樣性。二是西方為了推行自己的強勢文化,正利用自己的科技優勢和對資訊技術的壟斷,致力於將非西方文化視為異端並進行無情地打壓。重要的是,西方國家正把強勢文化,作為一種可以操作的政治資源進行運用,有意識、有目的地為實現其國家利益服務。

    在這種新型的殖民文化入侵下,一些國家作為民族標誌的文化符號正失去活力,民族身份的認同正處於失語狀態。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弱小民族的本土文化受到壓抑,甚至處於被西方文化吞噬的危險境地。

    眾所週知,所謂文化通常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所形成的行為規範、模式、傳統和習俗,具有特定的歷史背景和地域特色。一種文化就是一個成熟民族身份認同的特定符號,是民族親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中華各族兒女共同創造的五千年燦爛文化,在世界歷史長河中始終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和獨特的魅力;然而,我們應該看到全球化進程對中國文化的衝擊。對此,我們應有清醒的認識和充分的準備。中華文明雖曆盡滄桑,卻傳承不絕。她那深邃的哲學智慧、博大精深的道德文化,“以人為本”的人格價值思想以及“以和為貴”的和平與發展理念,應該成為人類文明和發展的基石。同時我們也要學習、借鑒和吸收外來文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弘揚自己的民族特性,在全球化進程中找到自己應有的位置。

    《光明日報》 2002年9月13日


全球化進程與入世後的中國第三部門
面臨全球化挑戰
陳清泰:政府改革是適應經濟全球化的關鍵
[訪談]“全球化”時代的中國文化反思
——張旭東教授訪談錄
中國經濟時報:全球化將給中國帶來多大威脅
格非:經驗、想像力和真實——全球化背景中的文學寫作 
金融全球化的三大特徵
動力機制:知識經濟和經濟全球化趨勢
中國大學:離高等教育全球化還有多遠?
全球化與中國文化:對峙還是對話?
全球化時代的寫作
世界面臨“文化危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