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産對話”話鋒直指 “中國製造”急需轉型

中國貨=低檔産品,中國製造=OEM?在昨天舉行的第三屆上海生産對話專題研討會上,中外學者尖銳地指出,“中國製造”在國際分工中已經爭取到比較有利的地位,正由跨國公司的加工組裝基地向製造基地轉變,然而,製造低端産品多、自主發明創新少、本土品牌影響小,困擾著“中國製造”的發展。“中國製造”迫切需要一場轉變,脫離“低檔”、“廉價”這種負面詞彙,樹立起“高品質”、“自主發明”、“強勢品牌”等正面形象。

同濟大學中德研究生院Massberg教授認為,要真正實現從“中國製造”到“中國發明”到“中國品牌”的轉變,首先需要轉變市場策略,從價格取勝路線轉向品質取勝路線。要對企業實施現代的全面品質管理,不僅僅把目光聚焦在單個産品的品質本身,而是真正在了解顧客需求的基礎上,生産高品質的、長生命週期的産品。其次,中國本土製造業必須打破個人和部門之間的隔墻,加強團隊合作,這樣,才可能有更多的自主發明創新。發明來自於個人的創造力,而創新則意味著把發明轉為市場能夠接受的産品,這是一項團隊合作的運動,不可能由個人獨立實現。

來自奧美的Vasudevan則認為,在與國外廠商的競爭中,中國國內的品牌意識已經覺醒。許多企業家改變了以往低製造成本、高産量的傳統生産模式,例如TCL推出的人造鑽石裝飾手機迅速獲得了中國公眾的喜愛,令以往對其嗤之以鼻的摩托羅拉也開始模倣。不過他強調,這種意識還遠遠不夠,因為擁有一批強大品牌對“中國製造”的重要性日趨迫切。從國內市場看,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本土公司的獨家壟斷以及傾斜的財政補助和國家支援等優勢將不復存在,中國本土製造業必須擁有一個強大的品牌才能在公平競爭中生存。而且一旦到國外,中國公司將無法依賴低成本生産和有地區優勢的分銷體系,他們更需要依賴一個有生命力的品牌。

解放日報 2003年10月10日


鋼鐵漲價拖累“中國製造” 對家電行業影響最大
義大利要抵制中國貨 提出“中國産品衝擊論”
“印度製造”來到中國家門口 挑戰“中國製造”
柳卸林:中國技術能力與製造能力不對稱
美國成立新機構向我施壓 為找替罪羊誇大威脅(圖)
“中國製造”變“中國創造” 中國急需原創品牌
中國製造業:應儘快完成向高端跨越
李海艦:借力跨國公司 發展中國製造
歐美打壓“中國製造”意欲何為?
人大代表關注“中國製造”:藍領能否變“金領”?
科技部報告:九大問題制約"中國製造"
中國經濟時報 :“中國製造”需要從量到質的跨越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