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話題:助學貸款 課外教育 低齡留學 素質教育  

     ■編者按

    教育一直是個被政府、被公眾、被媒介持久關注的熱門話題。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我們從恢復高考再到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從在全社會倡導尊師重教風氣再到專門為教師設立教師節,從留學再到歸國創業,從義務教育、素質教育再到課外教育等等,中國社會的教育水準和教育環境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對於教育的需求和期待也在不斷地發生著深刻而巨大的改變。

    為此,在今年第18個教師節到來的時候,同時為了迎接黨的十六大召開,本報聯合中國社會調查所,在北京、天津、上海、成都、武漢、廣州等城市進行了一項教育專題調查。調查題目主要涉及近幾年在我國教育界出現的八個方面的嶄新話題。它包括我們今天推出的四個話題:助學貸款、課外教育、低齡留學、素質教育;和在下一期中將要推出的另外四個話題:義務教育、師風師德、性教育及學校收費。

    需要説明的是,我們這項調查旨在反映成就但也涉及到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然而,如果將它們放在歷史的長河中考察,它們的出現本身就是值得欣喜的。因為如果沒有發展,沒有政府、公眾的負責任的推動,它們也就無法進入到今天,進入到現在我們的視野中。

     助學貸款貧困學生最受益——96%的公眾認為助學貸款為貧困學生解決了後顧之憂

    1999年9月我國發放第一筆國家助學貸款,發放的初衷是眾所週知的:不要讓優秀的青年學子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被高校拒之門外,避免國家的人才培養和人力資源發展受到損失。

    而正是從第一筆款項發放以來,助學貸款就一直是最受關注也最為人們看好的消費信貸品種。這種關注和看好源自公眾對“天之驕子”們的評價——從總體來説,大學生屬於綜合素質高、就業前景好、創業成功率高、預期收入相對較好的群體。

    三年以來國家助學貸款是否在忠於職守地行使自己的職責?而作為受益群體的“天之驕子”是否不負眾望?此外,公眾對由助學貸款而衍生的新現象——貸款經商又是如何看待的呢?本報和中國社會調查所(SSIC)為此做了一次專項調查。

    ■助學貸款 冬天裏的一把火

    調查樣本中近八成的學生表示自己所在的學校有助學貸款,逾八成的家長表示子女所在的學校有助學貸款。談到助學貸款的作用時,96%的人認為貸款為貧困學生緩解了燃眉之急,減輕了生活壓力,消除了後顧之憂,使學生在學習上更投入;74%的被訪者認為給學校及教育部門解決了難題,注入了更多的教育經費;54%的人認為貸款行為更能增強大學生自身的社會責任感,促使他們走上工作崗位後更好地為社會服務;32%的人認為助學貸款為大學生創造了接觸社會的機會,成為他們了解經濟行為的窗口。

    對於國家的這項政策,87%的被訪者表示贊同,認為這説明中國的信貸業逐步向國際化接軌。另外13%的被訪者並不表示還要看國家的這項政策如何落實。

    目前全國高校共有142萬名經濟困難學生,高校貧困生人數佔在校生的15%—20%,有的甚至高達30%,所需助學貸款年需求額為71億元左右。據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02年6月末,金融機構助學貸款累計發放51.7億元,其中國家助學貸款18.6億元,共有100.5萬名學生獲得助學貸款,其中34.6萬名學生獲得國家助學貸款。全國累計申請貸款學生人數為112.5萬人,銀行已審批貸款人數累計3 5.1萬人,佔總數的31%。

    ■星星之火 尚未燎原

    助學貸款政策深得民心,那麼它的實際效應如何,它的實施是否讓公眾滿意呢?

    從全國來看,國家助學貸款工作發展顯得不太平衡。我們的這次調查中,有37%的學生曾經申請過貸款但由於種種原因沒能貸成。目前,九成以上的大專院校對學生的助學貸款只能滿足一部分學生的要求,只好做出限制:在校學生僅能貸一年,這遠遠解決不了貧困學生的要求。

    在我們針對學生和家長的調查樣本中,43%的人認為貸款數目太小,不能滿足貧困學生需要;36%的人認為其手續繁瑣,缺乏統一的標準;11%的人認為發放貸款的銀行有限,內容單一,對學生信任度低;還有10%的人認為,其透明度低,貸款主體缺乏對貸款程式的認識,從而造成實際貸款率低。可見,在學生和家長的心目中,助學貸款還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工作的規範化也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風險不應成為貸款阻力

    在我們的調查中,54%的人認為發放貸款無需擔保並不是影響助學貸款的主要原因,大學生的信譽度高,還貸能力強,銀行的助學貸款風險較小。還有27%的人認為正是因為貸款無需擔保,銀行除了使用擔保,不知如何防範賴賬現象的出現,所以對於助學貸款就格外小心、慎重。另外19%的人認為,銀行即使有風險,也不應該影響助學貸款的工作,要想辦法解決問題,保障我們的優秀學子不輟學。

    從國外經驗看,助學貸款也是商業銀行的重要業務品種,學生用銀行貸款完成學業十分普遍。有些人對開展助學貸款業務心存疑慮,擔心貸款風險。這個問題只有隨著公眾信用意識的增強和個人信用徵詢機制的建立才可能得到解決。

    從長遠看,幫助大學生就讀成才,是在為銀行培育未來的優良客戶。這種信貸業務有需求、有效益、符合國際慣例,將會激發我們的國有商業銀行的積極性。首都經濟學界知名學者茅于軾提出一個建議——把對大學生的貸款延伸到高中學生。茅于軾解釋道:對於貸款首先是要還,不還就會破壞信用;但是我們也用不著因為怕還不上而不給他貸款,因為教育貸款一定是會有效益的。

    ■信用體系亟待建立

    説到底,聯繫學生和銀行的紐帶就是兩個字——信用,信用體系的建設是解決學生貸款難問題的關鍵,公眾一致認為大學生理應成為誠信的表率。

    在我們的調查中,72%的人認為社會信用體系尚未建立是影響助學貸款的最主要原因。對任何業務,銀行都要首先懂得如何有效地防範貸款風險,即使對信譽度高的大學生也應對少數賴賬情況的出現做出及早的預防。就目前的助學貸款情況來看,銀行通過學校和學生簽署貸款協議,留下聯繫方式,但畢業生的流動性較大,會因畢業生去向不明耽誤了與銀行的及時聯繫。我們這次調查的學生樣本中,96%的人認為大學生需要信用標識證明自己,同時也需要信用機制約束自己。

    對於如何建立大學生的信用體系,55%的人認為應建立大學生信用檔案,網上公佈,對借貸學生是最好的約束;32%的人認為應建立對助學貸款違約行為的約束和制裁機制,儘快制定與大學生信用制度有關的法律法規;17%的人認為學校應加強對學生信貸知識和信用意識的教育,在大學中樹立起誠信的新風。

    ■貸款經商——家長、學生觀點迥異

    助學貸款本是國家為了解決貧困學生就學難的問題而實施的一項福利措施,但是貸款到手後,如何支配貸款?有的學生有了貸款經商的念頭,人們對此持什麼態度呢?

    我們的這次調查中,76%的家長對部分學生貸款經商的行為表示不能理解。他們認為學生階段應以學習為主,小範圍地接觸社會還可以,過多地投入社會實踐勢必影響學業;如果允許貸款經商就等於變相地鼓勵了學生大學階段創業,對學生成長是弊多利少;而且助學貸款利息低,是國家的福利政策,本來就很有限,更應該把錢用在刀刃上,貸款經商違背了助學的本意。

    另一方面,79%的學生對貸款經商的行為表示理解,認為個別學生出於各方面因素的考慮並在學有餘力的前提下去貸款經商是可以理解的,而且這種行為本來就是個人的自由,只要有償還能力符合借貸的條件,就應該準貸,至於貸款的用途該由借貸者支配。

    ■助學貸款期待更多樣式

    本次調查結果表明,當前大學生經費的主要來源為父母供給,佔76%,接下來依次為民間借款、貸款和勤工減學,比例分別為10%、8%、6%,而有過或曾經有過申請貸款的意向的學生佔54%。

    浦發銀行有關專家介紹,現在的大學生們表示不願再完全依靠父母,而更趨向於通過銀行支援,自籌資金完成大學學業。現在有不少家境不錯的學生也到銀行申請貸款,就説明瞭這個問題。此外,助學貸款發放後,借款人的個人資料和貸款情況將直接提供給“個人信用聯合徵信系統”,使學生在大學開始就可以為信用記錄添上一筆,從而培養起信用觀念和理財能力,有助於將來更好更快地融入現代經濟社會中去。

    這説明:單一的助學貸款樣式已不能滿足大學生多種多樣的要求,銀行也應根據大學生的不同要求確立不同的貸款樣式,無論是有息貸款還是無息貸款,也無論是有擔保貸款還是無擔保貸款,都應全面向大學生鋪開。

    此外,銀行的工作效率、透明度也應提高,爭取更高的實際貸款率。隨著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和發展,人們的信用理念、誠信價值觀以及消費習慣已在無形中發生了轉變。積累守信記錄,塑造良好信用形象,贏取更多的機會與財富,已成為不少消費者對信用的新概念詮釋。大學生既是最易接受新興理念的人群,也將是未來經濟社會中最活躍的消費群體。為大學生建立“信用檔案”,將在校園與社會之間搭建一條資訊通道,用“信用”這把金鑰匙打開助學貸款的大門,更好地為更多的大學生服務。

    ■調查設計:

    李冬民 趙維 李雋瓊

    ■調查撰寫:

    孫煒 王欣 李雋瓊

    ■調查執行:

    中國社會調查所(SSIC)

    ■執行説明:

    本次調查從7月10日至30日,調查地區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成都、武漢、廣州等,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600份,回收542份,回收率為90.3%,其中有效問卷505份,廢卷37份,有效率為93.2%,樣本分佈為學生家長佔50%,學生佔45%,普通公眾只佔5%,調查方式包括隨機街訪、電話訪問、面訪、網上調查。抽樣相對誤差為8%,樣本代表性為75%—80%。

    課外教育市場發展正紅火——66%的家長表示為子女選擇過課外教育

    隨著終身教育觀念的深入人心,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跨越正在逐步實現,形形色色的課外教育努力地滿足著人們的這種需求。從幼兒的特長培訓到成人的再教育培訓風靡全國,課外教育漸成新的教育投資熱點,整個行業呈現出很大的需求空間。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目前課外教育體系尚未建成的前提下,五花八門的培訓課程仍然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公眾對課外教育發展現狀評價如何?公眾對課外教育的需求如何呢?課外教育市場的發展又將如何呢?讓我們把視線投向課外教育。

    ■你需要充電嗎

    在我們的調查中,65%的被訪者強烈地認為自己很需要再教育,他們認為有必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緊跟時代的步伐;另外22%的被訪者表示比較需要,在愈來愈大的就業壓力下,要讓自己適應社會的發展就得堅持學習;還有13%的被訪者表示無所謂;沒有人表示不需要再教育。從人們對再教育的需求程度我們明顯能感覺到,進入新世紀後,知識更新週期明顯縮短,充電再教育、成人培訓、學生課外補充學習,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組成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我們還發現,被訪者對再教育的內容集中選擇的是外語(英語為主)和電腦,這正是人們為了適應世界融合,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社會資訊化趨勢化的兩大趨勢所做出的選擇。

    ■課外教育花費不菲

    從本次調查中我們了解到,在接受課外教育的被訪者中,年花費在2000元以上的佔13%,年花費在1000——2000元的被訪者為44%,年花費為500——1000元的佔32%,年花費在500元以下的佔12%。

    這表明當前很多個人和家庭在教育投入上都在穩中求進,既體現在時間上,也體現在金錢上。有經濟學家指出,教育是當前內需市場中最具潛力的領域,教育投資將成為消費熱點。能明顯感受到的一點是,公眾觀念出現重大轉變:他們逐步認識到,在培養人才的投資上,國家、社會、個人都要承擔費用。

    ■網上教育成新寵

    應運而生的新東方學校、網校等成為新興的教育行業,受到人們的寵愛。調查中,九成以上的被訪者表示了對這些新興行業支援,八成以上的人認為新興教育行業的發展大有前途。

    我們的調查中,43%的被訪者表示對網路教育有濃厚的興趣,他們認為網路教育的優點有很多,最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網路教育的便捷和高效是傳統教育所無法比擬的;二是網路教育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個性化和協作學習優勢;三是網路教育讓更多的人有機會接受再教育,符合現代生活需求。

    就調查結果來看,網路教育最受兩類人群歡迎:一類是與高等教育失之交臂的學生,網路教育使他們獲得繼續求學的機會;另一類人是在職人員,網路教育使他們獲得提高技能的機會。

    的確,由於資訊網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在各行業的滲透和應用,網上教育將成為我國一種速度更快、傳播空間更大的新型教育形式,它與課堂教育、廣播教育、電視教育一同構成多元的教育手段體系。

    ■職業培訓備受青睞

    職業培訓是眾多企業和供職者的選擇。調查中,有37%的被訪者表示自己接受過職業培訓,他們當中以教師、企業管理人員、黨政幹部、專業技術人員等職業為主。他們認為職業培訓可以更好地讓自己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基礎上掌握更多的職業技能,學習職業的前沿知識,了解本領域發展的情況,從而使自己更穩地站住腳跟。

    從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那一刻起,國人便更真切地感受到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 “要麼學習,要麼消失”將成為國內企業加入世貿組織後的箴言。事實上,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企業已不斷加大對學習的投入,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以後,參加各種培訓的企業日漸增多,為員工組織各類培訓的企業也逐漸增加。

    ■學生課外教育重心在素質

    66%的家長表示為子女選擇過課外教育。就內容而言,以如下四方面為主:藝術類,63%;外語類,54%;學校課程類,32%;電腦類,26%。就形式而言,三個類別佔優勢:特長班,58%;家教,37%;課外輔導班,27%。

    另外22%的家長表示會考慮為子女選擇課外教育,內容也不外乎是以上提到的四類。只有13%的家長表示不會對孩子進行課外教育,要讓孩子自由發展。

    有專家指出,特長教育除了能讓孩子掌握一種技能、充分發揮智力因素外,還能使孩子通過學習帶動多方面能力的發展,即特長培訓帶動複合智力的發展。隨著人們物質水準和教育水準的提高,這一觀點正逐步被廣大家長所接受。大多數的家長對子女的課外教育模式錶示認可,其中七成以上的家長認為課外教育符合素質教育的原則。尤其是在中小學減負後,家長們更加重視課外教育,有的請家教,有的則為孩子報名安排了各種訓練班。作為年紀尚小的中小學生,雖然他們參加課外教育體現得更多的是家長的心願,但是隨著家長教育觀念的更新,家長們慢慢地把孩子的個性、潛質、興趣、愛好這些因素考慮進去,在選擇時更多地注重參考孩子的意見,反映出孩子的喜好,以發揮出他們學習時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課外教育尚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目前我國的課外教育市場能否滿足人們的需要呢?調查顯示:43%的被訪者認為課外教育市場沒能完全滿足人們的需要,另外33%的人認為可以滿足,還有24%的人表示説不清。看來,課外教育市場的確還存在著讓人們不滿意的地方。

    那麼,現在的課外教育市場存在的首要問題是什麼呢?32%的被訪者認為是管理不規範,29%的人認為是師資隊伍參差不齊,23%的人認為是信譽無保證,還有17%的被訪者認為是法制不完善。

    例如對於孩子的特長培養,多是由於社會辦學的多頭介入、無序轉運、管理乏力,從而影響了特長教育整體水準的提高。以音樂美術為例,這類藝術專業的教學要求個別指導性強,而我們現有的有限師資遠遠滿足不了需要。特長班的老師往往是一些業餘從教者,他們的素質良莠不齊,水準參差不一,並且很大程度上是受經濟利益的驅動,這就很難保證教學收到應有效果。為此,家長們憂心忡忡,擔心巨大的付出換不來應得的回報。

    再如網路教育,它的發展也非一帆風順。遠端教育服務商們多是“先天營養不良”,或缺少良好的師資力量,或缺少充足的資金投入,或缺少完善的技術平臺,它們在遠端教育巨大的市場裏興奮著,摸索著,也痛苦著。現代遠端教育的混亂局面令人憂慮,全國政協委員遊清泉對其的評價是:遠端不遠、網路不網、各自為戰,重復建設。

    另外對於企業來説,當前業務發展所面臨的專業技能培訓,是最為迫切的。然而從更長遠的發展來看,除了高層次經營決策類培訓外,最不容忽視的就是通用的職業規範培訓,它對於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從現況來看,目前我國的企業對該類培訓還遠遠不夠重視。

    ■終身教育少不了良好環境

    本次調查中,82%的被訪者回答需要培育終身教育的社會環境。看來“活到老學到老”這條古訓流傳至今依然有其不可阻擋的魅力。知識迅速更替的今天,如何緊跟時代步伐,不為社會所淘汰已成為許多人思考的問題。種種跡象表明,我國的課外教育正在使人們的生活發生巨變,使我們每個人實現終身教育變成可能。就整個社會而言,更重要的是培育終身教育的社會環境。

    營造一個終身教育的環境,“有目標地構建一個終身學習的體系,把職業教育作為這一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正成為人們的共識。擁有巨大潛力的職業教育已嶄露了頭角:受過良好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的高素質技術人才成為企業追逐的亮點。過去職業學校搞的職業教育主要是為了緩解高考壓力,提高學生技能。現在發展職業教育是因為職業教育在人的終身學習過程中佔有重要地位。只要涉足職業社會,就要接受職業教育,職業教育伴隨著每個人職業生涯的始終。

    ■公眾為終身教育支招

    如何探索終身教育的社會環境?公眾對此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概括有以下幾方面:在提出建議的公眾當中,33%的人認為,基礎教育要探索與建構自主創新性教育、教學體系。充分運用課程教材內容中的潛在教育因素,以自主創新性學習為尺度,調整、補充與拓寬、充實新的綜合性知識,為學生開展自主創新性學習提供基本材料。要調動各種教育因素,採用多種教育、教學形式,拓寬受教育的空間,以增加他們自主選擇的餘地。

    有27%的人認為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專職教師隊伍。教師是學習社會的中堅力量,擔負“社會文化的繼承、發展與塑造代代人的崇高使命”,也是探索構建新的教育、教學體系的核心力量。

    再次,19%的人認為,學校、家庭、社區要探索與建構自主創新性教育、教學體系相協調的戰略。協調戰略的立足點應建立在走向自主創新性學習之路的總目標下,能推進全民教育,加速教育民主化、普及化進程。特別是推進全民自我教育。要以主體自我教育為核心,做到學校、家庭、社區教育的互動與協調。

    就全民的教育觀念來説,需要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變教育機構辦教育為全民辦教育,特別是企業要參與辦教育;變一次性學校教育為持續教育和終身教育;教育的主要目的,由以教授知識為主變為全面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分析判斷能力、創造能力和學會學習的能力。

    綜上所述,課外教育市場蓬勃發展,還要通過社會各方的嚴格自律、規範運作,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同時在全社會形成受教育的良好氛圍,在為人們提供一個自由發展空間的同時,還教育一方盡情揮灑的凈土,最終為創建終身教育體系打好前站,這才是最重要的。隨著我國的教育體系向終身教育、教學體系邁進,中國社會也必將走向學習化社會。

    本次調查技術説明

    ■調查設計:

    李冬民 趙維 李雋瓊

    ■調查撰寫:

    孫煒 王欣 李雋瓊

    ■調查執行:

    中國社會調查所(SSIC)

    ■執行説明:

    本次調查時間從7月1日至20日,調查地區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成都、武漢、廣州等,本次調查共回收問卷526份,其中有效問卷511份,廢卷15份,有效率為97.1%,樣本分佈為學生家長佔50%,學生佔45%,普通公眾只佔5%,調查方式包括隨機街訪、電話訪問、面訪、網上調查。抽樣相對誤差為8%,樣本代表性為75%至80%。

    低齡留學生你在他鄉還好嗎?——72%的家長不同意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把孩子送出國門

    不知不覺中我們發現,留學海外已經不再是大學生和研究生們的專利。尤其是近年來,出國留學出現低齡化趨勢,讓孩子到國外去讀中學或預科並在國外考大學的中國家長逐漸增多。據本報與中國社會調查所(SSIC)所做的一項專題調查表明,有84%的家長打算送孩子去國外“鍍金”。作為孩子未來的“設計師”的父母們,為了讓孩子體驗發達國家的生活工作方式,學習先進科學文化,豐富實踐經歷,開闊視野,擁有更強的競爭力,可謂不惜重金,不遺餘力。我們知道,對教育的投入,應當注重社會和經濟的雙重效益,講究“科學性”。而家長們這種“傾其所有”的投入是否和它的産出成比例?他們的花費是否“物有所值”呢?低齡孩子出國留學面臨什麼問題呢?為了了解目前我國出國留學低齡化現象,本報與中國社會調查所就這一問題進行了專項調查。

    ■八成以上家長想給孩子“鍍金”

    回收的調查問卷反映,84%的家長打算讓自己的孩子出國,10%的家長還沒考慮過這個問題,6%的家長沒有此打算。雖然計劃和實際行動會有一定差距,但這個數字應該説從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大多數家長的心態。

    在打算送子出國的家長中,72%的家長不同意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把孩子送出國門的做法,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孩子太小,生活不能自理,佔57%;二是中國的基礎教育較為踏實完善,為孩子以後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佔48%;三是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抵禦外界影響的能力較低,佔39%。

    另外28%的家長贊同低齡出國留學的做法,原因也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避開國內應試教育的弊端,讓國外的能力教育開發出孩子更大的潛力,佔27%;二是國內教育花費也不低,不如送孩子出國學習,佔22%;三是低齡留學可以更好地掌握外語,過好語言關,佔18%。當然,同意孩子低齡留學的家長們也表示必須在國外有親戚朋友照顧的前提下才送子出國。

    ■多數家庭計劃借貸送子出國

    我們的調查對象主要是來自中等收入的家庭,其中68%的家庭每人平均收入在2000—5000元之間,5000元以上和2000元以下都佔少數。那麼對於他們,鉅額的留學費用又是如何解決呢?早有仲介機構為家長們算清帳目:拿到洋文憑,底線是30萬人民幣,而最高多少,就得看讀書的年限了。

    調查樣本中,79%的家庭目前還不能拿出孩子留學的全部費用,需要借助貸款來承擔一大部分,然後靠以後的收入慢慢還。如此看來,並不是出去留洋的孩子,都是家中有能力完全支付高昂費用的。業內人士指出,在這支漂洋過海的大軍中,不乏行囊裏裝著父母大半生的積蓄和從親戚朋友那裏借貸來錢的孩子。我們的調查顯示,這種貸款出國的比例還會加大。家長們都在想,出國留學在過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有條件了,一定不會讓孩子錯過這樣的機會。

    儘管如此,家長們有他們自己的打算。在外企工作的王女士剛把滿16歲的女兒送到美國去了。她説,把孩子送出去,是為讓她早一點了解世界。王女士算了一筆帳,這些年為孩子上學已花了不少錢,這次如果不走,在國內上高中又得花一大筆擇校費,還有以後上大學,估計花費也不會太低。如果多花些錢,用同樣的時間和精力,既學習一門語言又獲得洋文憑,以後的發展前景就廣闊得多。

    ■多數願選擇團體出國

    調查過程中,被訪問的對象(包括學生和家長)中有54%的人希望通過親戚朋友的幫助,循著已經成功出國的學生所走過的路走。這樣,出國留學就呈現了集中性的特點,來自同一地區、同一群體的孩子多選擇同一方式、同一地點留學。一方面,在國外很容易形成互幫互助的團體。當然,另一方面,惡劣的團體風氣也從此滋生,可能嚴重影響小留學生的學習生活。

    另外37%的人願意選擇仲介機構出國,雖然仲介費用較高,但選擇正規的仲介機構有信譽保證,還有10%的被訪者認為存在其他方式。

    ■低齡出國問題多

    儘管目前送低齡孩子出國留學的家長不少,但多數被訪家長認識到低齡出國確實有很多讓人不放心之處,持此觀點的家長比例高達92%。令他們擔憂的問題主要有:一、人身安全,有86%的被訪者提及;二、難融入異地的文化環境,與人不好溝通,甚至形成孤僻性格(72%);三、生活上不能自理(69%);四、學習上有障礙,甚至厭學(63%);五、花錢如流水和相互攀比(58%);六、易受不良影響而墮落,甚至出現賭博、同居與懷孕墮胎、吸毒、賣淫和性病等問題(46%);七、影響父母和子女的感情(29%)。

    國外教育的狀況不盡一致,比如澳大利亞等國的學校對留學生的管制比較嚴格,紐西蘭的管制就比較鬆散。對於小留學生來説,他們生活自理能力比較差,自製能力也較弱,如果學校管得嚴,可能就會表現得好;如果管得不嚴,就有可能荒廢學業甚至青春。據紐西蘭駐華機構有關負責人稱,中國學生,主要是那些在語言學校的學生,存在嚴重的不上課或出勤率低的問題。紐西蘭有關報紙就曾刊載文章警告亞洲家長送子出國當慎行。

    一方面是對孩子自控能力的擔心,另一方面是對未知環境的擔憂。據紐西蘭報載,一位15歲的孩子來紐西蘭留學,家長為了能讓孩子獲得良好的照顧,每週向居住家庭交900新元,可孩子不但沒有得到照顧,每天還要承受寄宿家庭家長的痛揍。近來,紐西蘭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趨勢,吸毒、酗酒、性犯罪、入室搶劫和暴力行為等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中國孩子脫離家庭的環境進入完全不同的文化環境,難免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出現各種問題。

    ■歸巢燕兒稀稀落落

    九成以上的家長為孩子選定的留學目標都是“學會一門外語,拿到一個外國學位,最好能在國外找到工作”。

    專家指出:這是按照對國內教育體系的理解制定的留學目標,不利於孩子找到合適的學校。其實出國留學的出路至少有兩條:一個是學術上的出路,讀碩士、博士,最後從事科研或教學工作;另一個是就業的出路。國外高等教育也有兩種體系與之相適應,即職業培訓系統、學歷教育系統。所以在出國之前一定要清楚留學目的,需要接受哪方面的教育,然後再來選擇合適的國家、學校和專業。

    在被訪的家長中,54%的人認為低齡兒童出國後不會回國發展。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國內外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相差較大,低齡兒童出國後在異國的文化環境中成長,性格、心理定型後很難再改變,回國後就很難再適應國內的工作生活環境。另外,33%的人認為低齡留學兒童回國後還會適應國內的環境,而且帶著洋文憑回國可以成為很大的優勢。這些家長表示自己的孩子如果出國,希望他學成後回祖國發展,還有14%的家長認為低齡兒童的發展很難説,要看以後的各方麵條件如何。

    也有教育專家指出,出國留學低齡化不僅給孩子本身發展帶來很多負面影響,另一方面,大量教育經費的流失對我國的教育事業來説也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高中畢業留學最合適

    調查顯示:被訪者對出國留學合適年齡的認同度,高中畢業為最高。77%的被訪者認為出國留學最早也應該在高中畢業之後,這與我們對有關機構的諮詢結果不謀而合。負責出國留學諮詢工作的鄒女士告訴我們,目前辦理出國留學的學生近一半是大學畢業或正在大學就讀的,這一部分家長認為國內的高等教育較好,而且孩子大學畢業後已成熟,再去國外獲得更好的發展。其餘的家長多半也是選擇在孩子高中畢業後出國,原因多是在孩子考大學無把握的前提下乾脆去國外讀書,這也是考慮到國外進大學易國內進大學難因素的結果。對於極少數低齡出國的孩子,也是因為父母至少有一方在國外,這樣可以得到應有的照顧。

    一位做服裝生意的個體老闆説,這些年夫婦兩人生意做得還可以,掙了一些錢,除了留出一部分養老外,其餘就是給兒子上學用。兒子在國內很可能考不上大學,據説加拿大的大學入學不用考試,花幾十萬塊把孩子送出去,不僅能圓孩子的大學夢,而且還能見見世面。

    專家給國內的中學朋友們的建議是:如果你的自控能力比較差,最好在國內念完高中以後再出國。在國內一方面有父母的照顧,另一方面有學校和老師的監督,在國外只有你主動和努力時老師才會幫你,如果你放棄,別人是沒有理由幫你的。出國之前一定要明確動機,出國不是為了逃避國內的中考高考、逃避父母的約束、去放縱自己,要知道更重要的是出國後要學些什麼、做什麼,有了充分準備之後再出國。其實,小留學生出國的最佳年齡並不是絕對的,而真正要看他們實際的心理年齡,以及他們對誘惑的承受力。

    總的來説,對於出國留學,人們普遍存在相互攀比和隨波逐流的心理。未成年的孩子到國外學習,遠離父母家人,失去應該得到的關愛,這不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此外,從培養高層次人才的角度講,將未成年的孩子送到國外學習,耗時長、花費大,經濟效益差。教育專家呼籲,出國留學在成為人們一種選擇的同時,希望更多的人保持清醒的頭腦,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條件做出正確的選擇。還應看到,國內外教育競爭隱藏在低齡留學問題的背後。人才的競爭、資金的競爭已向中國教育界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出國留學低齡化趨勢如何發展,不僅要看人們的認識程度,還要看中國教育在競爭中是否可以鞏固住自己的位置。

    ■調查設計:

    李東民 趙維 李雋瓊

    ■調查撰寫:

    王欣 孫煒 李雋瓊

    ■調查執行:

    中國社會調查所(SSIC)

    ■調查説明:

    通過隨機抽樣、非隨機抽樣、電話訪問、網上調查和專訪相結合的方式,開展了一次相關的大規模綜合性調查工作。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600份,回收567份,回收率為95%,其中有效問卷506份,廢卷61份,有效率為89%,學生家長佔50%,學生佔45%,普通公眾只佔5%,包括對北京、上海、武漢、深圳、瀋陽、廣州等地的公眾進行了專項問卷調查。此外,還有對部分出國機構有關負責人、教育專家的面訪調查,以及部分低齡出國留學家庭的個案調查。  

     素質教育公眾越來越重視——82%的公眾認為素質教育能夠促進個性發展

    我國的高考制度自1977年恢復以來,為高校、為社會選拔了一批又一批的英才,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然而,大規模的選拔性統一考試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20多年來它利弊共存,給中國的教育帶來了一系列深刻影響。最顯見的影響就是各級學校圍繞高考這根指揮棒,追求高升學率。片面追求升學率和實現素質教育兩者是對兒冤家,公眾如何看待升學率和素質教育這對兒矛盾統一體呢?影響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因素有哪些?素質教育究竟應該如何實施?本報與中國社會調查所(SSIC)就這些問題對中國公眾進行了一次調查。

    ■升學率仍是擇校的首要原因

    85%的公眾回答升學率是他們擇校首先考慮的因素,與關注學校升學率相比,在公眾心目中,學校是否能實行素質教育明顯居於次要位置。大多數公眾認為,選擇學校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將來好升學、好就業,而升學率高的學校用數字説明瞭他們的實力,升學率高意味著好的學習環境、高的教學品質和高水準的師資隊伍。這一切怎能不讓渴求升學的家長和學生們為之動心?

    那麼,人們怎麼理解目前一些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現象呢?

    48%的人認為問題主要在於學生和家長本人。家長們固守的“望子成龍”的信念影響了孩子的想法,使他們覺得考不上大學就沒有好出路,這樣就造成家長和學生都把升學率看成是擇校的首要因素。

    52%的人認為還是“應試教育”的慣性在起作用。教育考核的主要內容一直就是筆試,而不包含對學生的動手能力、想像力以及其他生活能力的綜合考核。這一點決定了學校的教學內容圍繞此展開。雖然義務教育階段就近入學,但仍然存在重點校與非重點校之分,升學率成為學校之間競爭的砝碼。

    31%的人認為是社會因素造成,還有25%的人認為是學校間相互攀比所致。

    調查結果説明:家長、學生因素和教育本身因素是公眾認為影響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兩個最主要的因素;其次是社會因素、學校攀比因素和其他因素。家長和學生們為了在應試教育中處於競爭的有利地位,已經把升學率作為擇校的首要因素,而不再考慮該校是否適合學生自身的發展,是否能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是否方便學生上學等因素。

    ■綜合素質培養受到限制

    對於片面追求升學率的不良後果的問題,76%的人認為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43%的人認為影響教師教學特色的發揮,26%的人認為影響學校的辦學模式,17%的人認為影響社會建設的未來發展,8%的人認為是還存在其他不良影響。

    片面追求升學率導致的不良後果中最嚴重的是影響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它使得絕大部分學生只能專注于應試科目的學習。即使學生對一些非高考應試科目比較感興趣,他們也往往會遭到老師和家長制止,同時社會力量也很少對一些非應試科目進行專門的培訓,這導致學生對一些基本常識的了解,造成他們將來生活能力上的不足,制約其未來發展。

    ■公眾對素質教育了解程度低

    本次調查中發現,被訪者對素質教育的了解程度不盡如人意,43%的被訪者不了解素質教育所包括的內容,僅有14%的被訪者非常了解素質教育包括的內容。

    種種情況表明,素質教育能否全面實現並不僅僅是教育體制的問題,它是一個應該有教師、學生、家長、學校、社會環境等各方面因素共同參與解決的問題。單方面的努力並不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教育體制雖然正在向有利於素質教育的方向發展,但制度的變革是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的,而且也需要其他方面的有效配合。制度的變革可能會伴隨著其他一些矛盾的出現,公眾應及時轉變觀念,才能促進素質教育的順利實施。同時教育部門要加強人們對素質教育的認識,讓人們更正確、更具體地了解素質教育的真諦。

    ■素質教育促進個性發展

    儘管真正了解什麼是素質教育的人並不多,但是隨著近年來媒體對這方面的關注逐漸增多,公眾對素質教育還是有了初步的認識。憑著感性認識,在回答對於素質教育能否促進個性發展的問題時,高達82%的公眾選擇了肯定的答案,只有少量的公眾選擇不能或説不清。

    當今社會是一個個性十足的社會,個性的存在讓我們的世界更加精彩,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長處,一成不變的教育模式只能使他們個性逐漸泯滅。而只有素質教育才能揚長避短,推動自身個性的發展;只有素質教育才能在提高青少年綜合素質的同時,使得那些有所專長的人更能發揮自己的優勢,認清自己的發展方向,使自己的個性更加鮮明。當前開展素質教育最迫切的一步是:相應地縮小班級規模,通過多樣的教育教學活動方式,使學生的潛能和個性得到全面的發展,素質得到全面提高。

    ■影響素質教育推進有主客觀原因

    是什麼阻礙著素質教育正確實施呢?34%的人回答是教育體制,23%的人認為是學生家長方面的因素,22%的人認為是教師素質,13%的人認為是社會需求,還有8%的人認為存在其他因素。

    由於種種主客觀方面的原因,我們社會現行的教育觀念與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相距甚遠。考試分數仍然是衡量學生優劣的唯一標準。在跨入高等學府之前的中學便開始了文理科的劃分,入了大學則是更加狹窄的專業劃分。似乎人們考慮問題的直接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於如何應試和升學,而非個人的發展。

    如果説以前我們這樣做還有其客觀原因的話,那麼,進入21世紀後,它正在失去其合理性的根據。當代社會正在發生著一系列革命性變化,它相應地要求人們適應這些變革,全面發展。正如“木桶原理”告訴我們,人的不全面將制約他全部能力的發揮。

    ■升學率和素質教育衝突最大

    對於升學率和素質教育是否有衝突的問題,82%的公眾認為有,8%的公眾認為沒有,10%的公眾回答説不清,可見大家普遍認為升學率和素質教育存在嚴重衝突。

    對於産生衝突的原因,公眾認為教育體制跟不上時代潮流是産生衝突的主要原因,持這種觀點的人約佔被調查者的80%。家長和學生一方面急切希望提高綜合素質,他們也比較贊同素質教育的實施,但是由於受教育體制的影響,他們又不得不考慮升學和就業壓力。在目前用人機制中,絕大多數用人單位都要求高學歷,這使得很多專業技能非常出色,但沒有較高學歷的人無用武之地。結果是,學生和家長們只能把完全實施素質教育放在第二位,選擇升學率高的學校就讀。因此説,教育體制如果不進行改革,升學率和素質教育之間的衝突將無法調和。

    就學校而言,它們也會陷入怪圈之中,一方面希望自己能成為推行素質教育的好榜樣,另一方面也不得不考慮本校升學率。有了高的升學率,就意味著學校獲得社會的認可。於是我們可以看到一種連鎖反應:“好學校”生源越來越多,學校通過收取擇校費而獲得的收入也越來越多,教學條件因而得以改善,師資配備也逐漸增強;而所謂的“弱學校”則會陷入“惡性迴圈”。這對學校而言是一種巨大的壓力,在壓力之下,學校只好把升學率當成教學的中心,片面追求升學率。所以即便已經是名牌的學校,也同樣在升學率和素質教育兩者中徘徊。

    ■眾説矛盾突破點

    對於如何解決它們之間衝突的問題,可以説是眾説紛紜:54%的人認為應該禁止公佈升學率,36%的人認為應該改變教學內容,42%的人認為應該考查綜合素質,47%的人認為應該禁止對學校進行排名。在主張禁止公佈升學率的被調查者當中,有一部分人提出,如果不公佈升學率也不進行學校間的評比,那麼學生擇校問題如何解決,這也是教育體制改革的一個新的問題。

    ■把素質教育納入競爭體系

    就如何開展素質教育問題,公眾們提出了很多寶貴意見,其中選擇進行高考改革的佔58%,選擇改革教學內容的佔28%,選擇提高教師素質的佔52%,選擇加強素質教育考查的佔23%,選擇改革招生制度的佔37%,還有5%的公眾選擇其他途徑。

    近幾年來,全國不少地區都對中考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有的改革了科目設置,有的調整了考試的內容和方式,還有的把中考與會考合併,這些改革措施都推進了中學,特別是初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步伐。儘管一些省市在中考中畢業、升學兩考合一,一些省市是純升學考試,然而不論考試的性質和功能是哪一種形式,都具有對初中教學工作的導向功能和評價功能。因此,中考改革對於推進、落實素質教育起著直接的導向作用。

    43%的被訪者提出可以建立一套與現行教育體系並列的另一套素質教育體系,實行雙軌制,讓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相互競爭,並由市場(學生、招生單位和用人單位)調節,提高教育品質。公眾認為,對應試教育不予徹底否認,而是在應試教育的同時實行並行的素質教育體系,並讓市場來選擇,由市場來淘汰。

    ■調查設計:

    李冬民 趙維 李雋瓊

    ■調查撰寫:

    孫煒 李雋瓊

    ■調查執行:

    中國社會調查所(SSIC)

    ■執行説明:

    本次調查從5月10日至30日,調查地區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成都、武漢、廣州等,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600份,回收539份,回收率為89%,其中有效問卷508份,廢卷31份,有效率為94%,樣本分佈為學生家長佔50%,學生佔45%,普通公眾只佔5%,調查方式包括隨機街訪、電話訪問、面訪、網上調查。抽樣相對誤差為8%,樣本代表性為75%至80%。

    《北京青年報》 2002年9月10日

    


廣州:專科院校補報志願 明天開始為期兩天
廣州:成人高校教師申報職稱有變
調查顯示:培養子女成長是上海父母最大壓力
中國僑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歸來堂
建立用了5年時間—方明老先生談教師節的由來
賈慶林祝教師節日快樂 並號召大家為教師辦實事
美麗心靈——記聾啞特教盧寧九月的一個普通工作日
重慶:大學生申請助學貸款有了自己的信用檔案
教師平均工資有較大增幅 整體素質有明顯提高
首都教育界師生學習江澤民總書記在北師大的講話
中國第一所探索快樂音樂教育的中小學在滬創立
第五屆"全國十傑中小學中青年教師"教師節前評出
我國教師隊伍新變化:規模擴大 結構合理 素質提高
全國1000多萬教師有了自己的報紙《中國教師報》
十二齡童跳進中國科大
如何體現對“問題少年”的人文關懷
加學生簽證申請量急劇增大 申請宜早不宜遲
遠比體罰更令人恐懼 危險的教育“軟暴力”
“我作弊時請高抬貴手” 教師節的另類賀卡
成考:語文減題 英語不考翻譯
南京師大校慶見聞:一份體現當代青年婚戀觀的"婚誓"
真心祝福 奇思妙想 禮物寄情 明天給老師過節
廣西啟動青少年女性生殖性健康教育模式
院士冷説"引智熱":引智、育智、用智不可或缺
大學畢業生可報考飛行員 50所普通高校將試行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