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冷説"引智熱":引智、育智、用智不可或缺  

    隨著中國科協2002年學術年會的召開,包括近200名兩院院士在內的6000多名專家、學者近日雲整合都。大批求賢若渴的城市、單位、企業聞風而動,爭專家、搶院士。會場內外,記者走訪發現,在熱熱鬧鬧的“引智”活動背後,一些有識之士已在討論由此引發的時代課題:市場經濟的今天,我們怎樣吸引人才?

     蓉城“引智”大比拼

     人是生産力中最活躍的因素,院士、專家們則是人中精英,價值不言而喻。四川大批市縣、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都盯準了科協年會的好時機,求賢引智。

    雅安市“手”最快。早在科協年會召開前三天,就把十位生態環境學領域的院士、專家請到市裏,為當地發展生態經濟戰略及爭取國家級生態經濟示範市進行諮詢把脈,還舉行了兩場題為“區域生態與可持續發展”、“生態城市建設與人居環境”的專題報告會。四川大學更是借東道主之利,一舉聘請了100多名兩院院士為名譽教授。

    據了解,僅四川科技廳參與組織協調的“引智”活動就包括:大型考察諮詢活動10項、聘請專家活動3項、專題報告活動11項,此外還有大量的院校活動。引智方式既有“報告”、“諮詢”,又有“名譽”、“顧問”。

    為了在“引智”大比拼中捷足先登,以示誠意。四川一些地級城市專門派出代表團,通過各種關係聯繫院士,爭取院士青睞,有的甚至守在賓館門口,來一個找一個。

    記者發現,在會議結束後第一天,幾乎一半的院士都被“引智”者安排了活動。

    “智者”給“引智者”潑冷水

    然而,面對“引智”的火一樣熱情,一些專家、院士卻直率地潑了冷水。他們認為,目前我國各地掀起“引智熱”、“院士熱”,一方面反映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風氣逐步形成,值得肯定;另一方面,許多“引智”活動不盡如人意,説明人們還沒有真正研究人才發揮作用的規律,使“引智”效果大打折扣。

    中國工程院院士林祥棣説:“院士不是無所不知,不是可以對任何事都能有真知灼見。如果盲目追捧甚至炒作院士,會造成不良後果。”

    原中國科協副主席劉恕教授也有同感,她認為,“引智”無非是讓專家為地方或企業出主意、想辦法,但這首先需要他們對當地社會發展狀況和自然條件進行了解,深入調查研究,反覆認真思考,才可以形成一些有價值的建議、意見,不可能在幾天裏一蹴而就。“引智”是件大好事,但任何事情都要有度、有序,如果超越客觀規律,過度無序,就會使結果背離初衷。

    中科協學會學術部部長馬陽説,專家對一個地方提出的科學建議,需要一個準備期,進行調查、研究、分析、探討,然後形成意見。如果沒有這個準備期,就難以談出真知灼見。他説,沿海一些企業聘請“星期天工程師”,讓專家、院士抽一點時間去解決具體問題,效果很好。反之,讓他們參與地方戰略性的策劃,不一定是用其所長。

    熱中有冷發人深思

    一些院士、專家認為,“引智熱”的背後是人才利用問題,要把人才用好,需要建立一套科學化系統化的機制,“引智”只是其中一個前期環節。當前,“引智”熱中有冷的現象不可忽視。

    一是“外引”熱,“內引”冷,外來和尚好唸經。東部沿海到國外“引智”,對國內重視不夠;西部內陸到東部去“引智”,對本地人才重視不夠。一些院所為了挖到院士,開出了每年薪金數十萬元、科研啟動費一百萬元、幾室幾廳的商品房,結果即使引進一個人才,也會損害幾千人的積極性。

    二是“引智”熱,“用智”冷,高成本“引智”與人才浪費並存。有的高校高薪聘來院士、專家,卻沒有科學的利用方案,只是為了提高學科知名度和招生號召力。電子科技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劉盛綱深有感觸地説,西部現有人才的使用不如人意,比如一些有經驗、有水準的教授、碩士生導師,儘管身體健康,完全可以勝任工作,但到了60歲就被要求退休。他本人缺一個助手,準備返聘一位退休的教授,在學校一打聽,發現反聘教授每月只有數百元,跟請一個保姆差不多。

    三是人才競爭熱,環境競爭冷。人才競爭歸根結底要靠營造環境,目前環境不盡如人意。中國工程院院士林祥棣説,他有一位朋友,是美籍華人、終身教授,經常回來幫助國內搞科研。這位朋友感到,與國外相比,國內的同行考慮如何處理複雜的社會關係,花的精力太多,一些在國外很簡單的事,到了國內就很難。林祥棣認為,科學家渴望的環境,是大環境,不僅僅是汽車、房子、辦公室、科研經費,還要有寬鬆的科研環境,以減少科研活動的不必要的運轉成本。

    引智、育智、用智不可或缺

    院士、專家是一座人才資源的“金山”,怎樣才能有效開發利用?各方人士見仁見智。

    西南財經大學教授趙國良認為,“引智”首先要創造有利於人才發揮作用的環境,才能見到實效。現在政府職能轉化沒有完全到位,科技人才部門所有、地區所有的現象依然存在,導致封閉研究、重復研究,人才作用沒有完全發揮出來。必須通過政企分開,讓專家院士們擺脫條塊分割,實現科技資源市場化,將人才作為優質資産進行重組。

    劉恕教授認為,“引智”應立足本地、本行業科學家。拿四川省來説,僅兩院院士就有40多個,他們長期生活於此、工作於此,更了解本地情況,能夠從地方實際出發提出對策。中國工程院院士朱高峰説,每個專家、院士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不是萬能的,與其讓外來學者勉強倉促上陣,不如充分挖掘本地所有專家的才智。

    中科院力學所研究員陳光南認為,“引進來”要與“送出去”培養並舉互動。近些年來,一些地方從中科院力學所聘請專家到地方上任科技副職,同時也派分管科技的副縣長、副市長到中科院學習煅煉,提高了地方幹部的科技素質,又促進了院所與地方的資訊交換對流,收到了良好效果。

    

    新華社 2002年9月9日


浦東進中關村求13類人才(附表)
李燕萍:論我國戰略性人力資源開發
中國官員稱中俄人才和技術交流將有更大發展空間
江澤民:教育界要推進教育創新
中國實施三大科技戰略應對加入世貿的挑戰
僑鄉晉江打造人才開發新格局
怎樣才能學有所用
上海外企“零附加條件”培養新人
北美經貿洽談暨留學人員人才交流會10月舉行
大學生擺攤賣菜惹爭議
能工巧匠都稱為人才 上海將改革人才統計制 
中國將舉辦大規模國際人才交流活動
工人日報:更契合實際需要的“大人才”觀
中國連鎖業快速發展 資金人才是瓶頸
福建:16屆中高級人才招聘會
南京外資及高新技術企業中高級人才交流會25日舉行
由MBA只給二千元想到的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