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天津三亞限購放開,別簡單理解成給樓市鬆綁

來源:新京報 2019-10-23 08:47:37

住房的確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條件,但在住房補貼、購房資格之外,不妨在改善住房結構、提升居住環境等方面更多突破。

幾乎是同一天,南京、天津、三亞三個房價都在全國前十的城市,傳來了限購政策放開的消息。

如南京六合區,從10月15日開始取消了兩年社保的限制,有大專學歷即可買房。就在同一天,天津的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寶坻中關村科技城,對沒有天津戶口且在天津沒有房子的職工,買房無需提供社保證明。

三亞也不甘落後,只要是全日制大專以上學歷加海南工作證明,即可買房無需落戶,不用個稅或社保證明,直接網簽,以家庭為單位,可買一套住房。

為引人放開限購不等於給樓市鬆綁

公眾對這些城市放開住房限購的第一反應,是它們要吸引人口。確實,最近幾年隨著中國勞動人口供給不再呈現井噴式增長,各個城市、尤其是二三線城市在吸引人口上使出渾身解數,購房便利就是其中的一個條件。而南京、天津、三亞等城市,都早早地參與了這場“引人大戰”。

過去幾年中,包括杭州、西安等地都對新落戶人口給予包括戶口、住房補貼等各種優惠,而這些城市也確實成為了引人大戰中的勝者。最典型的當屬西安。根據2019年西安政府工作報告,2018年全年西安落戶人口80萬,引進培養各類人才38.6萬人。

國人講究安居樂業,這些城市以戶口與購房優惠作為吸引人才的突破點,也符合“因城施策”和“一城一策”的基本原則。但在“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調下,此舉並不等於直接的限購政策鬆綁,某種程度上也算是維持房價穩定的靈活調控政策——儘管客觀上確有鬆綁效應。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過去屢試不爽的搶人大招,在今後能否繼續發揮作用?

以往,這些買房鬆綁的政策之所以能夠奏效,那是這些城市的房地産市場正處於上行期間,此時買房不只是買房,更為重要的是在限購背景下擁有了一個城市的上漲期權,使得自己不再踏空樓市。在房價上行的那個年代,擁有一個購房資格就是一次財富的再分配。

但現在不一樣了,隨著“房住不炒”的逐步落實,最為關鍵的是經過前幾年土地供應量的放開,房價逐步企穩,不少地方甚至出現了回落現象。如此,僅僅放開限購還能達到吸引人的效果嗎?

還要指出的是,這些城市放開限購的區域都是屬於偏遠地帶,無論是工作機會還是公共服務,都和主城區不可同日而語。

城市引人不只有“購房補貼”一招

這是不是意味著,城市在住房政策上正在失去吸引人的招數?倒也未必。其實很多城市在改善住房結構、提升居住環境等方面,仍大有可為。

經過30多年的住房市場化改革,我國居民的住房條件得到了根本性改善:以城鎮居民住宅為例,2018年的每人平均住房建築面積是1978年的4.5倍,從6.7平方米增加到36.9平方米。但和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住房市場還有很大提高空間:在2016年中國每人平均居住面積是20平方米,而澳大利亞是89平方米、美國是77平方米、日本是35平方米。

也有人會説,這是因為資源稟賦的緣故,但就算日本這樣人多地少的國家,國民每人平均居住面積也達到35平方米。而俄羅斯作為世界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每人平均居住面積僅比中國多2平方米。這充分説明,國土面積並不是影響居住環境的唯一因素,甚至不是最主要的因素。

中國和發達國家在住房上的差距,並不僅體現在每人平均居住面積上,還體現在結構上,那就是中國居民住獨棟的比例偏低。在人多地少的日本,住公寓的比例也遠低於我國。2018年日本的統計年鑒顯示,日本只有40%的居民住在公寓,而有55%的居民是住在一戶建,也就是獨棟中。

如果有城市能在住房結構上有所調整,能夠提供給居民更大的住宅或者更多的獨棟,或許能夠吸引更多的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

這並不等於就是浪費土地,至少日本已經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可行的路徑。更為重要的是,這也是在落實中央在房地産市場的“因城施策”。

説到底,住房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條件,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而要拿買房便利來吸引人才,在住房補貼、購房資格等方面之外,很多城市不妨在改善住房結構、提升居住環境等方面做出更多突破。

□傅蔚岡(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執行院長)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南京天津三亞限購放開,別簡單理解成給樓市鬆綁
來源:新京報2019-10-23 08:47:37
住房的確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條件,但在住房補貼、購房資格之外,不妨在改善住房結構、提升居住環境等方面更多突破。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