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房價大預測 大漲可能性太小

來源:地産中國網綜合 2013-01-08 08:58:00

目前,有兩種特別有趣的説法:一種是2013年春節之後房價將暴漲,理由是2011年以來土地供應不足,導致商品房供應可能斷檔;另一種説法是,如果到2020年收入倍增,房價恐怕至少也要翻番了。那麼2013年中國房價又會如何運作呢?

筆者的估計是:銷售面積可能創十年新高,但銷售價格大致平穩;房地産行業總體將呈現銷售好于投資,一、二線城市好于三、四線城市,住宅好于非住宅,龍頭開發企業好于小開發商的特點。理由如下:

第一,巨大的庫存壓力下價格難漲。從絕對庫存來看,估計到2012年年底,房屋在建面積可能超過56億平米,扣除保障房和單位自建,商品房在建面積可能超過40億平米,足夠銷售4年;從相對庫存來看,2012年全年,房屋新開工約有16億平米,但銷售不足10億平米,庫存仍在增加。此外,全年的銷竣比只有1.35,表明庫存消化緩慢。因此,房地産供過於求的狀況已然形成,房價既無暴漲基礎,更無供應斷檔之憂。

第二,政策的調控仍將延續,繼續收緊或轉向放鬆的可能性都不大。2013年宏觀調控,尤其是流動性放鬆的前提就是物價、房價的相對穩定;因此,即便在既認房又認貸、二手房交易稅費方面有所微調,房地産調控政策明顯放鬆也是不太可能的。房産稅等更嚴厲的措施似乎也未到推出時點,這保證了房地産運作在相對平穩的軌跡上。考慮到2013年是保障房中可售部分的供應高峰,明年房屋銷售面積可能接近11億平米,但房價漲幅可能和CPI接近。

第三,銷售好于投資。2012年2月份之後,銷售逐月回暖,但房地産投資並未和過去10年一樣也隨之回暖,開發商繼續新開工、繼續拿地的態度非常謹慎。2013年,銷售面積和銷售金額仍將回暖,有利於帶動下游的家居、傢具、建材行業;但對上游行業的帶動則相對有限,預計全年房地産投資同比增速難以超過20%。

第四,一、二線城市好于三、四線城市。儘管從總體上來説,房地産供過於求的局面已形成,但在北上廣和部分省會城市的核心區域,可能還會出現房價明顯上漲的情況,但其對區域市場整體房價的影響有限。北京四環以內、上海中環以內的房價在2012年漲幅並不低,但卻沒有帶動城市整體房價的明顯上升。其原因在於,這些城市核心區域房屋交易主要是二手房,存量房價格變動基本不統計在房價之內。即便這些城市核心區供應的新房漲幅明顯,但其供應量只佔城市整體供應量非常小的比例,對整體房價的推動作用也有限。一線核心區域房價明顯上漲,和全國房價漲幅有限的格局將並存。

第五,住宅好于非住宅。調控政策導致過去數年非住宅的供應大增,但中國首次置業和改善型居住是當前房地産需求的主流,電商平臺的興起則又推動了對大型商業賣場的需求趨於萎縮。因此非住宅的銷售,尤其是三、四線城市的非住宅銷售將比較艱難。

第六,房地産企業苦樂不均。有品牌、資金和市場優勢的大型開發企業,其市場佔有率將持續上升,相當部分的中小開發商可能會選擇獲利了結。2013年,銷售面積和金額的上升,對開發商盈利增長的貢獻是有限的。流動性寬鬆導致的資金成本回落,才是開發商利潤增長的重要因素。

綜合分析比較,這幾年商品房新開工和在建面積很可能已處於歷史高位,商品房保障房的建設高峰期很可能已經過去了。我們很難想像,未來8年商品房供應量也能如GDP和居民收入那樣翻番,年銷售20億平米幾乎是難以置信的。同時,保障房的建設力度也將趨弱,畢竟中國的城市化率、人口增長和遷徙已到了拐點,居住基本條件已有顯著改善。未來中國房地産很可能處於相對平穩的狀態。

從上述數據和邏輯分析來看,2013年房價暴漲的可能性甚低。未來,隨著中國居民的收入倍增,房價會有一定的上漲空間,但餘地已不大。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蛇年房價大預測 大漲可能性太小
來源:地産中國網綜合2013-01-08 08:58:00
前,有兩種特別有趣的説法:一種是2013年春節之後房價將暴漲,理由是2011年以來土地供應不足,導致商品房供應可能斷檔;另一種説法是,如果到2020年收入倍增,房價恐怕至少也要翻番了。那麼2013年中國房價又會如何運作呢?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