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頻出提升房地産市場活躍度

來源:中國經濟網 2023-09-14 08:34:15

多城“認房不認貸”政策密集落地,對提升這些城市的房地産市場活躍度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一些城市全面取消或調整限購政策,也促進了市場企穩回升。政策持續優化,讓房地産市場有了新氣象,也讓“金九銀十”這個傳統銷售旺季成色可期。

4個一線城市相繼于8月底至9月初宣佈“認房不認貸”,即家庭成員在名下無成套住房的,不論是否已使用貸款購買過住房,銀行業金融機構均按首套住房執行住房信貸政策。從新政執行這十余天看,其活躍市場的作用可謂立竿見影。“認房不認貸”尤其對於有置換、改善需求的家庭能夠發揮切實作用,也激活了部分觀望人群的置業計劃。北京等城市市場觀望情緒有所緩解,看房熱度明顯提升,並且正在轉換成實際成交量。新政出臺後幾日,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新房、二手房成交量均有明顯增加。

對於一些改善性群體,在“認房不認貸”政策之後,購房計劃也可以進行微調,改善程度有所提升。如果一個家庭過去在老家有購房貸款記錄,按照“認房又認貸”政策,在上海購房時視為購買第二套住房,首付比例可能要高達70%,因此其所能承受的購房總價會比較低。實行“認房不認貸”之後,按照購買首套房認定,首付比例大幅降低,能承受的購房總價可以更高,能夠選擇比之前面積更大或者位置更優越的房子。

隨著市場活躍度提升,二手房的掛牌量也有明顯增長,這是不是意味著很多人趁著這輪市場活躍,價格企穩,要拋售手中房産?實際上,二手房掛牌量增長,得益於新政之下激活了很多人的換房需求。掛牌輕而易舉,但距離賣出去形成交易還有個過程。近期掛牌量增長與房地産經紀人帶看量增長,以及成交量增長同步,屬於正常現象,並不應理解成“大範圍拋售”。

另一項政策調整也為市場企穩貢獻力量。近日,有多個城市取消住房限購政策。遼寧省瀋陽市取消了二環路內限購政策,加之今年3月份已經取消二環路外的限購,至此,瀋陽全域取消限購,今後在瀋陽購買住房無需提供當地社保和納稅證明,購買套數也不再受限制。9月11日起,山東省青島市全域取消限購,省會濟南也自當日起取消了二環內歷下區、市中區的限購政策。此外,南京、大連、東莞、佛山、嘉興等地也于近日陸續在全市範圍內取消限購政策。

限購政策是過去房地産市場過熱期間,各地因城施策出臺的限制性措施。限購政策要求購房者有本地戶籍或有一定年限的當地社保和納稅證明。同時對於購房套數也有限制,例如有的城市規定限購兩套住房,不得購買第三套住房等。

限購政策出臺的目的在於避免投機炒作房價行為。隨著我國房地産市場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眾多城市已經從賣方市場轉向供大於求的買方市場,一些城市的庫存量較大、去化週期長。因此,限購政策不再適宜時,應該隨之調整。

在當前房地産市場形勢下,取消或調整限購對於提升市場活躍度,促進市場企穩回升,進而帶動房地産上下游發展都有積極作用。不過,對於限購政策的調整,仍應在堅持“房住不炒”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因城施策,一城一策,甚至一區一策。

房地産市場的企穩回升需要長期努力。在堅持“房住不炒”的基礎上,仍須不斷完善政策工具箱,多角度全方位持續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從供給端來看,應進一步落實好“保交樓”各項金融支援政策,持續恢復市場信心;同步加大對國有房企和民營房企的支援力度,促進房地産企業經營穩定;推進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探索新發展模式,穩定市場規模。

從需求端來看,應進一步調整優化房地産調控相關政策措施,穩定市場需求;通過優化交易流程,降低交易契稅、合理降低房地産經紀服務費等舉措,促進住房合理消費。


(責任編輯:王永超)
網站無障礙
政策頻出提升房地産市場活躍度
來源:中國經濟網2023-09-14 08:34:15
第37周,監測多城“認房不認貸”政策密集落地,對提升這些城市的房地産市場活躍度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一些城市全面取消或調整限購政策,也促進了市場企穩回升。政策持續優化,讓房地産市場有了新氣象,也讓“金九銀十”這個傳統銷售旺季成色可期。重點15城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量為13575套,環比下降28.31%,同比下降16.85%。至此,新房成交規模連續兩周下滑。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