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房企面臨退市,保殼自救成效如何?

來源:中新經緯 2023-06-28 14:44:44

截至6月21日收盤,共有12家房企收盤價低於2元/股,理論上這些企業隨時要面臨退市。

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年初以來,A股市場上,珠江股份、泛海控股、美好置業、宋都股份、金科股份、世茂股份、榮盛發展等8家房企宣佈了高管、股東增持公司股份計劃,除珠江投資外,其餘7家房企股價均在1-2元之間,已處退市邊緣。於此情況下,部分面臨退市的企業開始了保殼計劃。

8家A股房企退市,12家房企股價低於2元/股

2023年4月,A股企業年報陸續披露完成後,A股上市房企迎來了一波“戴帽潮”,共有11家A股上市房企被“戴帽”,股價遭到重挫。截至6月21日,共有8家A股房企因連續20個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盤價均低於人民幣1元/股而觸發終止上市條件,全部都是戴帽企業,其中藍光發展已經于6月6日完成退市。

除已確定強制退市的幾家企業外,還有部分房企股價觸及強制退市邊緣。從6月21日收盤價來看,共有12家房企收盤價低於2元/股,其中泛海控股甚至已經有連續11個交易日低於1元/股,有可能觸發終止上市條件。而其餘股價高於1元/股的企業中,有部分企業股價也曾跌至1元/股左右,隨時有可能面臨退市。

榮盛發展、金科保殼成效較為顯著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6月21日,共有榮盛發展、金科股份、世茂股份、新華聯、泛海控股、宋都股份和美好置業7家企業開啟了保殼計劃,主要方法有三種:一是定增注入控股股東資産提升公司價值,二是通過股東增持刺激股價,三是公司回購股份。

在注入股東資産方面,目前僅有榮盛和金科兩家企業進行了嘗試,其中榮盛發展通過結合使用注入資産和股東增持兩種方法取得了較好成果。

榮盛發展在5月29日公告中宣佈企業自5月26日開始停牌,當時股價僅為1.17元/股,停牌原因是企業擬以發行股份方式購買控股股東榮盛控股持有的榮盛盟固利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8.38%股權,企業也借此向新能源領域進行多元化擴展。與此同時,榮盛在停牌期間的6月8日宣佈公司部分董事、監事、等高級管理人員以自有或自籌資金通過二級市場集中競價方式增持公司股份。

在兩種方法聯合刺激下,停牌10個交易日後榮盛發展于6月9日復牌,復牌之後連續5個交易日都收穫漲停板。此後企業股價基本保持穩定,6月21日收盤價為1.6元/股,處於相對安全區間。

除榮盛發展之外,金科股份也採取了同樣措施提升股價。6月5日,金科開始了一部分的護盤組合拳。6月21日,金科股份復牌首日股價即漲停,收1.18元/股,企業保殼計劃短期內對股價提振作用也相當明顯。

股東增持提振股價成效不一

榮盛發展用“注入資産+股東增持”模式對公司股價有明顯提振效果,但純資本運作的股東增持或股份回購則呈現效果不一。在使用純資本運作的5家房企中,新華聯的價提振效果較為明顯,而其餘的幾家企業卻並不盡如人意。

新華聯的保殼計劃開始於5月19日,公司通過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交易系統集中競價的方式持續增持公司股份,維持了市場信心。因此,*ST新聯于6月21日收盤價為1.67元/股,重回安全區間。

相較于新華聯,世茂和泛海的保殼計劃雖有一定成效,但是效果並不是十分顯著。以世茂為例,5月30日ST世茂宣佈了公司控股股東峰盈國際或其一致行動人的增持計劃,擬增持金額不低於1億元(含),且不超過2億元(含),增持價格不高於1.3元/股。此後在6月4日,ST世茂又宣佈將使用不低於1億元(含),不超過2億元(含)進行公司股份回購,回購股份價格區間不高於1.3元/股,由此可看出,增持價格和股份回購價格限制讓世茂股份的股價漲幅相對較低。

至於宋都股份和美好置業,兩家企業的保殼計劃幾乎沒有效果,主要是因為以下兩點:其一,增持計劃規模較小。宋都股東增持計劃最多使用金額僅為76萬元,根據企業披露的增持進展看,到企業被強制退市一週前,實際完成的增持金額僅有397.5萬元,完全無法提振市場信心;2.保殼計劃出臺遲鈍。美好置業于4月24日股價首次跌破1元/股,開始面值退市倒計時,但企業直到5月10日才推出了股東增持計劃,留給市場反應時間較短,影響了企業自救時間。


(責任編輯:王永超)
網站無障礙
多家房企面臨退市,保殼自救成效如何?
來源:中新經緯2023-06-28 14:44:44
截至6月21日收盤,共有12家房企收盤價低於2元/股,理論上這些企業隨時要面臨退市。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