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強富美高”新南京精彩答卷

來源:南京日報 2020-12-25 14:27:46

12月24日,長江南京段上兩座過江通道——江心洲長江大橋和上壩夾江大橋同時開通,長橋飛架,連接南北,為構建城市擁江發展“雙主城”格局提供有力支撐,也為南京2020年和“十三五”收官添上精彩一筆。 

歲末年終,回望來路,五年時間彈指一瞬,城市發展的巨變前所未有。作為江蘇省會、長三角特大城市、東部地區重要中心城市,南京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自覺踐行新發展理念,大力推動高品質發展,聚力建設“創新名城、美麗古都”,把習近平總書記“強富美高”諄諄囑託變成南京發展生動實踐: 

城市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地區生産總值連跨五個千億台階,2019年突破1.4萬億元,今年前三季度經濟總量躋身全國城市前十;在科技部公佈的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監測評價報告中,南京名列第4位。 

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城鄉居民收入連續跑贏GDP增速,教育現代化水準位居全省第一,破解大城市養老難題經驗全國推廣,在省內率先實現醫保市級統籌,入選全國最具安全感城市。 

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全市PM2.5年均濃度從57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8.8微克/立方米,全市22個國考、省考斷面水質優良率為100%,水環境品質位居全省首位,成為副省級城市中首個國家生態市。 

社會文明程度大幅躍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再次獲得“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在全國文明城市(區)通報表揚名單中,南京以省會、副省級城市中第三名上榜。成為世界文學之都、國際和平城市。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尤其是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挑戰、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2020年,南京這份成績單更顯來之不易。 

2020年即將過去,市委十四屆十一次全會將對2021年乃至“十四五”期間全市發展進行謀劃部署。站在兩個五年規劃交接、“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交匯的歷史節點上,南京正深入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講話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十三屆九次全會部署要求,以“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的省會擔當,奮力書寫“強富美高”新南京建設更加精彩的答卷。 


堅持創新驅動,為“經濟強”增添強大動能 

截至2019年底,南京GDP連續11個季度保持8%的增速,在全國同類城市中位居領先。然而2020年伊始,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面對疫情衝擊,南京能否有效應對,穩住增長? 

面對大戰大考,全市上下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因時因勢,科學施策,在全面有效防控疫情基礎上,蹄疾步穩復工復産,全面恢復經濟社會運作秩序,奮力奪取統籌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 

不平凡之年,南京“畫”出了一條不平凡的增長曲線:上半年經濟實現正增長,前三季度增長3.3%,居全國萬億級GDP城市中首位。 

逆勢增長的背後,是強勁的創新動能:南京是全國科教中心城市,擁有普通高校53所(“雙一流”學科建設高校12所),在校大學生80多萬,“兩院”院士80多名,國家級科研平臺120多個。為了把創新這個“第一動力”釋放出來,南京緊抓不放,久久為功。 

2017年底,南京提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此後連續3年新年第一個工作日召開創新名城建設大會、連續三年制定實施支援創新的市委一號文,科技創新體制改革縱深推進、科創企業人才扶持政策不斷完善,帶來的是創新活力的迸發: 

410家新型研發機構落地,15家高新園區整合提升,遍佈全市的城市硅巷釋放出濃郁的創新活力,姚期智等全球頂級大咖和康橋等世界一流名校資源紛至遝來,在全國首創的“海智灣”國際人才社區聚焦人才初次落地階段需求,打造“類海外”環境、提供“一站式”服務…… 

一座更具魅力的創新之城精彩呈現: 

創新人才持續匯聚:三年來,共吸引8名諾獎圖靈獎得主、115名國內外院士來寧創新創業,全市新增就業參保大學生110萬人,平均每天新增1000名以上大學生在南京就業,形成強有力的人才“強磁場”。 

創新主體加速成長:南京持續做好移大樹、育樹苗、老樹發新芽“三棵樹”文章,連續三年持續用力,高新技術企業從1800多家到今年底將有望突破7000家,高新技術産業産值年均增長25%。 

創新動能更加充沛:堅持圍繞産業鏈佈局創新鏈,突出創新引領、自主可控,在全國率先實施“鏈長制”,組織開展8條産業鏈補鏈強鏈行動,全力提高産業基礎能力和産業鏈現代化水準。今年前三季度,南京積體電路、新能源汽車、智慧電網、軌道交通等行業增加值分別增長58.5%、23.1%、20.6%、14.6%。 

經濟強,不僅強在指標數據上,更是強在産業結構、發展質效上。正是創新驅動、動能轉換練就的過硬“內功”,推動著南京經濟在應對挑戰中行穩致遠。 

以人民為中心,展現“百姓富”的美好生活圖景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十三五”期間,南京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拉長補齊民生短板,優化均衡公共服務,讓更多的發展成果更好惠及廣大市民,“百姓富”的內涵更加充實。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十三五”期間,南京持續推動更高水準就業,持續以創業帶動就業,活躍的就業創業成為收入增長的源頭活水。全體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從2014年的37283元增長到2019年的57630元。 

今年疫情以來,南京更是把保就業擺在突出位置,堅持在保市場主體中穩定就業崗位。穩住了就業就是穩住了民生,通過社保費“免減緩降”,企業吸納就業補貼等,千方百計穩崗、增崗,前三季度城鎮新增就業30.28萬人,同比增長20.6%。新增就業參保大學生30.95萬人。 

農村居民收入曾經是短板,而今,農民致富之路越走越寬。江蘇固城湖青松水産專業合作聯社最初試點1000畝標準化養殖蟹塘,今年將擴大到21000畝。3000多農戶組織起來,走上了“共避風險、共用品牌、共謀發展、共同富裕”的強社富民之路,每戶蟹農年均增收3000多元。 

推動富民增收與鄉村振興相結合,近年來,南京建成市級以上美麗鄉村示範村860個,17個村莊入選全省特色田園鄉村試點。全市經濟薄弱村和低收入農戶2019年底全面實現脫貧摘帽。 

富民不僅是增收,還要讓生活保障更完善。丁家莊保障房片區是全市四大保障房片區之一,目前有143幢住宅樓,已入住居民25505戶,約64413人。居住條件改善的同時,“十三五”期間,這裡的幼兒園、中小學、商場、醫院先後完善配建起來,讓入住居民不僅搬進了新社區,更是“搬”進了新生活。 

醫療、教育、養老,樁樁件件連著千家萬戶,“十三五”期間,南京著眼群眾關心關切、最現實的需求,加大力度推動解決。

南京優質教育資源集中,為提升優質教育覆蓋率,南京採取引入名校辦分校或者名校“造血”“輸血”等辦法,積極放大優質教育資源 。“十三五”期間, 全市開辦高中8所、小學初中106所、幼兒園271所,較“十二五”增幅分別為14%、18%、26.8%;全省教育現代化水準監測中,我市連續五年在設區市中位列第一。 

為了讓醫療資源分佈更均衡,我市進行了科學佈局。按照要求,我市老城區不再增設新醫療機構,鼓勵引導新增資源向新城區發展。全市共有三級醫院34家,涉農區實現三級醫院全覆蓋。在重點項目上,建成市公共衛生醫療中心、兒童醫院河西院區、鼓樓醫院江北院區、市中醫院新院區等一批優質項目。 

積極化解養老服務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5年來,積極推進“頤養南京、幸福養老”建設,養老服務滿意度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2019年度全國公共服務品質監測中排名第一,南京的養老模式在全國推廣。 

聚力建設美麗古都,“環境美”的氣質更加彰顯 

“十三五”是南京經濟社會發展大步邁進的五年,也是環境面貌顯著改善的五年。與從前相比,南京生態環境的變化令人驚嘆: 

天更藍了:5年前,南京的空氣優良天數全年只有235天,而據江蘇省南京環境監測中心今年11月30日統計數據,截至當天,南京市優良天數281天,同比增加51天,提前一個月完成省政府下達的空氣優良天數目標。 

水質黑臭長期被市民吐槽抱怨,是城市一大痛點。2018年起,南京市啟動水環境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河湖長制”,市四套班子主要領導每人認領一條黑臭河道,一線督導、每月調度、定期研究,不見成效不收兵。當年,金川河等建成區河道基本消除黑臭;次年,全市域消滅黑臭水體。三年水質消黑消劣,這曾經被認為不可能實現的目標,在南京成為現實。 

5年來,南京省考以上水體優Ⅲ比例從45.5%提升到100%,全市22個國考、省考斷面水質優良率100%,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逐月達標率100%,重點水功能區達標率100%,所有指標均提前達標。 

南京因江而生、因江而興、因江而盛。作為長江江蘇段“最上游”和省會城市,能不能守護好長江“母親河”,不僅關係南京自身,更關係下游地區及更大範圍可持續發展。南京堅決扛起長江大保護政治責任,把保護修復長江生態擺在壓倒性位置,堅決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求,強化突出問題整治,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加快沿江産業轉型,守護“一江綠水向東流”。 

拆除生産型碼頭,推進沿江産業優化調整,主城區35公里長江岸線生産性功能基本退出,“一江兩岸”九大濱江城市客廳加快打造,飛鳥淩空、江豚嬉戲、綠意蔥蘢,正在蝶變成為城市“綠帶”和市民生活休閒的空間。 

最新科考數據顯示,長江南京段江豚數量從5年前20多頭,增加到目前50多頭,成為長江生態效益不斷顯現的最顯著標誌。 

美麗古都,既有山水城林的生態美,也有底蘊深厚的人文美。 

今年國慶前夕,長江路歷史文化旅遊街正式開街,六朝博物館、江寧織造博物館……1800米的長江路串聯著上起六朝、下及當代的歷史。 

近年來,南京系統梳理了從六朝、明清到近現代的歷史文脈,編制完成11片歷史文化街區和22片代表南京不同時期最具特色的歷史風貌區保護規劃。《南京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南京城墻保護條例》等相繼頒布實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法規體系不斷完善。 

歷史街區完整保護,街巷建築有機更新,行走在南京城中,常常有新舊時空穿越之感。老門東、小西湖等不少老街巷開展“微更新”,實現設施嵌入、功能融入、文化代入,空間品質和文化魅力得以提升。 生態與人文相得益彰的美麗古都,展現著更加動人的城市魅力。 

培育文明風尚,讓“文明程度高”成為城市名片 

11月20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南京再次獲得“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在全國文明城市(區)通報表揚名單中,南京以省會、副省級城市中第三名上榜。 

文明城市是城市文明程度高的重要標誌,創建文明城市就是培育文明新風尚的過程。近年來,南京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持創建為民、創建利民、創建惠民,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各方面全面推進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市民文明素質、城市文明程度、城市文化品位和群眾生活品質不斷提升 。

南京擁有豐厚的紅色文化資源,雨花臺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産黨人和愛國志士最集中的殉難地,梅園新村、渡江勝利紀念館、王荷波紀念館是全國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南京高度重視紅色文化傳承發揚,出臺紅色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專項規劃,組建雨花臺紅色文化研究院,深入挖掘提煉雨花英烈精神的時代內涵,推動雨花英烈精神成為新時代教育幹部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 

英模人物和平凡好人體現著城市的溫度。疫情防控期間,南京數萬名黨員幹部下沉基層防控一線,500多名醫護人員馳援湖北保衛戰、武漢保衛戰,20萬志願者同時間賽跑、與疫情抗爭,不顧危險、不計報酬地投入到艱苦卓絕的阻擊戰中,涌現出了以4名“最美防疫志願者”為代表的先進人物。2019年,南京實名註冊志願者已達299.85萬人,志願服務成為這座城市最美的風景線。 

公共文化的發展水準代表著城市的文明程度。近年來,南京市先後獲得國際和平城市、世界文學之都等稱號。南京讀書節至今已成功舉辦25屆,全民閱讀活動蓬勃開展,南京市居民綜合閱讀率連續多年位居全省第一;今年南京馬拉松賽事再次成功舉辦,3萬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跑友們“用腳步丈量最美賽道”,領略南京獨特魅力,與此同時,各級各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對當日群眾特殊出行需求,個性化做好路線指導。一場賽事,體現著城市運作的“精度”和人文關愛的“溫度”。 

文藝創作精品迭出,近年來,南京一批文藝創作重點項目和作品也取得新的成果。話劇《雨花臺》、圖書《因為爸爸》相繼榮獲“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電視劇《于無聲處》在央視一套黃金時間播出並斬獲“飛天獎”,紀錄片《日本戰犯懺悔備忘錄》獲第3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片獎,南京文藝精品的影響力持續擴大。繁榮文化創作,豐富文化供給,增強文化自信,凝聚起推動城市建設發展的強大力量。

創新實幹結碩果,砥礪奮進開新局。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南京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牢記諄諄囑託、勇擔時代使命,展現更加生動的“強富美高”現實模樣。南報融媒體記者 劉曉

書寫“強富美高”新南京精彩答卷-中國網地産

空中俯瞰玄武湖紫金山 南報融媒體記者 馮芃攝


(責任編輯:)
網站無障礙
書寫“強富美高”新南京精彩答卷
來源:南京日報2020-12-25 14:27:46
歲末年終,回望來路,五年時間彈指一瞬,城市發展的巨變前所未有。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