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宗地揭開盛夏重磅,“智慧”塘沽灣迎來“火熱暑期”

來源:中國網地産 2020-07-28 09:56:12

北依海河岸線,南擁農業示範帶,地處濱海新區核心區——塘沽灣佔地約21平方公里,是濱海新區與中國建築共同合作打造的新型城鎮化標桿項目。自開工建設10年來,已累計開工配套項目百餘個。

隨著12宗地的推介,塘沽灣再一次成為萬眾焦點。

土地和新房市場回暖

塘沽灣片區更顯活力

自2013年,塘沽灣項目獲批成為示範小城鎮,就獲得了在政策與資金方面的支援。2017年12月,中建城源和灣盛大首開,推售1053套房源,成交819套,一戰成名,塘沽灣板塊自此正式起步。

近幾年,塘沽灣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塘沽灣的成交表現甚至反超開發區,成為濱海剛需板塊領跑者。

但是,受疫情影響,樓市低迷。隨著疫情防控的逐步升級,土地和新房市場雙雙回暖,天津房地産市場重現生機。

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天津市商品住宅市場新增供應量大幅增加,項目開盤加推步伐明顯加快。作為濱海新區的潛力板塊,塘沽灣片區一批優質樓盤的公佈,使得濱海新區土地市場進一步升溫。

特別是7月以來,周邊配套設施逐步升級,新區天津人的購房比例增幅全市領先,塘沽灣成為今年各大品牌房地産企業爭奪佈局的熱點區域之一。

新房市場方面,上半年,天津新建商品住宅成交4.9萬套,合計531.2萬平方米,成交均價為16046元/平方米,保持了基本穩定平衡。新房市場的良好表現,使得房企的投資佈局更具信心,也使得濱海新區新房成交量進一步增加。

其中,塘沽灣板塊的成交量位居濱海新區前列,並且隨著塘沽灣優質地塊陸續入市,各大房企持續佈局與換倉也將迎來大好時機。

引入優質教育、醫療、商業配套資源

濱海新區集中推介塘沽灣12宗地塊

7月24日,濱海新區舉行塘沽灣區域投資推介會,集中推介12宗優質地塊,一批教育、醫療和商業配套項目也于同日簽約。

此次,濱海新區共推出塘沽灣12宗地塊,共計約60萬平方米。其中,包括住宅用地8宗,約40萬平方米;綜合用地3宗,約18萬平方米;養老用地1宗,約2萬平方米。

業內人士分析,塘沽灣區域的成熟度近年來不斷提高,區域配套設施也逐步完善,因此吸引了不少房地産企業投資佈局,多個在建項目將迎來入住高峰,全面體現出開發商對塘沽灣發展潛力的認可。

在推介會上,不少實力開發企業表達了對地塊的興趣與合作意向。與此同時,一批優質教育、醫療、商業配套項目集體簽約落戶塘沽灣。

其中,塘沽灣通過集團化辦學模式落地優質教育資源,新建塘沽一中合作校,優先佈局。據了解,該學校預計于2021年投入使用。

塘沽灣發展加大火力,在未來,20萬平方米的商業設施、海河文化商業街、戶外體育中心、銀齡康養社區、社區醫療服務中心、幼兒園等設施將會全面覆蓋。

由於區域發展潛力的提升,中建、華遠、寶德、天地源旭輝、中駿、景瑞、禹州等多家實力房企已在區域佈局,並進一步開發項目,多個樓盤將會在2021年至2022年迎來更多業主入住。

政策紅利 區位優勢領跑

智慧城市 升值潛力釋放

作為國務院批准的國家綜合改革創新區和京津冀區域發展的“增長中心”,新區自2018年以來出臺了《智慧濱海建設工作方案》、《濱海新區加快推進“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工作方案》等重要文件,為打造智慧新區指明方向。

新區積極建立“1+4+N”的智慧濱海建設體系,依託大數據、大平臺運作,將人工智慧技術與城市管理有機融合,提升濱海新區在經濟社會各領域的資訊化和智慧化水準。

為配合濱海新區智慧城市發展的總體戰略,中建方程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建設了“塘沽灣”城市綜合開發項目,以“1+1+2+X”智慧城市體系為建設框架,涵蓋前沿智慧技術應用,實現更好地社會管理。

自復工以來,塘沽灣板塊成交量持續增加,未來發展可期。隨著時間推移,塘沽灣自身“智慧”優勢會更進一步顯現,居民生活也會更加便捷、智慧。

在優勢配套資源、政策扶持以及智慧城市的先進定位下,塘沽灣勢必如大鵬同風而起,扶搖直上。

(責任編輯:)
網站無障礙
12宗地揭開盛夏重磅,“智慧”塘沽灣迎來“火熱暑期”
來源:中國網地産2020-07-28 09:56:12
北依海河岸線,南擁農業示範帶,地處濱海新區核心區——塘沽灣佔地約21平方公里,是濱海新區與中國建築共同合作打造的新型城鎮化標桿項目。自開工建設10年來,已累計開工配套項目百餘個。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