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輛執法車、30余名執法人員將“作案現場”圍成網兜狀,火速向非法捕撈人員逼近。“快跑,警察來了!”圍觀群眾中有人叫嚷,現場的100多人頓作鳥獸散。

執法人員現場沒收非法捕撈漁具10副、沒收漁獲物10多公斤,抓獲非法捕撈人員3名。

“這幾十年都是隨意釣的,你們也太不講情理了。這還值得抓人啊?”圍觀群眾裏有人打抱不平。

非法捕撈人員見勢起鬨,想從執法人員手中掙脫。

王恩明當即嚴辭警告:“長江禁捕宣傳了這麼久,你們卻屢教不改。情是情,理是理,該教育的還是要教育。”

相較於事後懲罰,事前防範才是對長江生態環境更好的保護。

“10時58分24秒,在沙市區天主堂附近,發現疑似非法垂釣新告警。”2022年4月27日上午,荊州市漁政智慧監管指揮平臺發出語音預警。

“天主堂,快放大看看現場。”荊州市農業農村局“老漁政”王同連,通過8平方米的大螢幕密切關注著長江荊州段禁捕範圍內的動態。

十余名技術人員齊刷刷地將視線從各自的電腦小屏移向指揮中心正前方大屏。一時間,電話通話聲、鍵盤敲擊聲、話筒測試聲、業務交流聲不絕於耳。原本安靜的指揮中心,突然沸騰起來。

前來“試驗收”全市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天網工程”的王同連,此時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嘴角挂著一抹笑意。

以前打擊非法捕撈,執法人員主要靠接群眾舉報和常態巡查,存在發現難、取證難、反應慢的問題。

而今正在建設的智慧化、自動化、精準化的人工智慧管理平臺,解決了“力量不足”“響應滯後”“舉證困難”等問題,有效提升了漁政執法智慧化水準。

王同連指著大屏上密密麻麻的“小格”説:“通過設在長江沿線的186個大小攝像頭,各點位的實情實景盡收眼底,系統可以通過手機終端派送給現場執法人員及時處置。”

荊州借力中國鐵塔公司,利用全市沿江、沿湖現有鐵塔高點、電力供應、通信光纜等資源,裝配智慧監控系統,將所有禁捕水域和船隻納入監管範圍。

“白天主要是廣播驅趕和執法人員現場處置,夜晚紅外線也讓偷捕者無所遁形,平臺可以實現全域不間斷跟蹤。”技術人員現場調取前一日夜間系統捕捉可疑影像,向王同連展示夜間監控效果。

全市各縣市共用使用一個平臺,有效打破區域之間的溝壑壁壘,跨部門、跨區域以面組網,解決禁捕交叉區域作案、執法範圍延伸等問題。

統籌“人防”“技防”“物防”,善用“執法監管+群防群治”,在荊州,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加入“長江禁捕”。

看著這一切,王同連這個“老漁政”無比欣慰,曾經,長江一些水域江水發黑,魚類不見蹤影,空氣中彌散著惡臭。經過近些年的嚴打整治,非法採砂、非法捕撈、非法處廢、非法排污等現象已然絕跡。“保護長江,功在當代、利在韆鞦,荊州人,要為保護長江出把力。”

  岸清水碧美荊江(荊州日報記者 孫楊 攝)

治污

“竟然這麼多!”

在市經信局原材料工業科辦公室裏,科長連傳飛正對著地圖標記,江邊、河渠、湖岸……沿線“盤踞”的大小化工企業數不勝數,沒過多久,地圖上已“長”滿密密麻麻的小紅點。

他震驚了!化工,是荊州傳統支柱産業之一。一江兩岸8個縣市區和1個功能區,每地至少都有1家大型化工企業,還有不少中小化工企業。

江水是流動的有機體,全流域是一個生命整體。長江的生態問題,表現在水裏,根源在岸上,而“化工圍江”,是造成長江流域生態環境被破壞的主要因素之一。

連傳飛想起了很多年前。那是上世紀80年代,他和朋友們在荊江大堤觀音磯頭散步,他們隨路邊的留聲機一同高唱:“你從雪山走來,春潮是你的風采;你向東海奔去,驚濤是你的氣概。”歌裏的長江,才是他心中真正的長江——從雪山走來,奔騰東流,傾注大海,蕩滌塵埃,如母親般哺育著荊楚大地的兒女。

但如今,她被化工圍困。

“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腦海裏,迴響著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眼前,是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精神材料和《湖北長江大保護十大標誌性戰役的工作方案》。

他從筆筒裏抽出一支鉛筆,一頭埋進材料中,一夜過後,圈點標記填滿頁邊空白,還有的被重重打上波浪線。

“著力解決‘化工圍江’突出問題,根除長江污染隱患。”

“組織實施湖北長江大保護十大標誌性戰役,將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作為戰役之首。”

“全省經信部門聚焦‘化工圍江’突出問題,全力打好推進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攻堅戰。”

這些目標任務清晰地告訴他,長江大保護,已然成為一場等不得、輸不起的戰役。

面對這場戰役,荊州拿出了壯士斷腕的決心。

2700萬元!2016年6月6日,位於石首的楚源高新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因私設暗管,超標排放,收到湖北省環保史上最大罰單。

楚源公司是當年荊州市第一大工業企業、第二大納稅大戶,多項經濟指標連續15年居石首市企業榜首。這張罰單猶如晴天霹靂,當頭棒喝。就在此時,環保部門責令楚源公司停産整頓9個半月,並組建專班駐廠督辦。

上市夢斷,停産整改。儘管每年投入鉅資治理污染,但污染企業的“帽子”依然在。深夜,已經70歲的公司創始人楊志成輾轉難眠。同行企業有的搬去了沙漠,有的搬去了海邊,但楚源,搬不了,也不想搬。焦慮促使他再次來到電腦前,敲下了一封長長的信件,向全國多個環保組織發出邀請,希望他們參與到對楚源解決環保問題的監督當中。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