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永恒,治水為民。

荊江江口望漫漫。江岸上,觀音磯,向世人述説著一代代荊州人治理水患的歷史功績。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後,1954年的荊江分洪,1998年的驚濤駭浪,30余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在這裡制定治水方略,護衛一方平安。

從辛志英到李向群,無數荊江兒女與平民英雄,用血與汗書寫著可歌可泣的荊江抗洪故事。值得告慰英魂的是,1998年特大洪水之後,國家斥鉅資治理大江大河,三峽工程的運作,讓“荊江安瀾,兩湖豐稔”漸成現實。

羈絆

荊州依江而建,全市河流縱橫,湖泊密布。縱觀荊州全境,南有荊南四河,北有四湖流域。靠水吃水,水,給了這座城市千年的繁榮律動,卻也帶給它難以承受的生存之痛。

對水的恐懼,伴隨了程建平的整個童年和青年時期。

“從25戶死到後來只有6戶。”1962年出生的程建平,是公安縣花基臺村勝利8隊村民,從他記事起,村裏每年都要死一個人,致死的原因都是晚期血吸蟲病。

花基臺位於荊江分洪區中部北湖畔,屬平原湖區,地勢低窪,海拔只有34米,洪澇災害連年不斷。解放前,這裡就是“蟲窩子”,血吸蟲病人多,死亡率高,人稱“寡婦臺”。

“花基臺,寡婦臺,男人懷‘怪胎’,媳婦娶不來。”程建平從小就熟知的這首民謠,正是當時疫區群眾生活的真實寫照。

“我父親30多歲就死了。”每念及此,程建平的心裏就悲痛不已。越是努力勾勒父親的輪廓,腦海中的那張臉和那些事就越發模糊。程建平那時只有五六歲,他只記得,隊上甚至湊不齊8個給父親抬棺材的壯丁。

血吸蟲病的流行蔓延,如同感冒一樣普遍。村裏人死的死,搬的搬。枯瘦的程建平,十幾歲就扛起重擔下田勞作,不出意外地也遭遇了血吸蟲的侵蝕。

1978年,16歲的程建平大便帶血、雙腿無力、食欲減退,被送到村部大禮堂統一治療。30多名“病友”打著地鋪,擠在不到40平方米的房子裏集中吃住,他們頭腳相連,幾乎每個人都蜷著身子。嘔吐聲、哭喊聲、呻吟聲、呼救聲,此起彼伏。

到2003年,25年間,程建平總共接受了六七次集中治療。

2003年6月,荊州市將花基臺作為血防綜合治理試點。9月,“花基臺血防綜合治理指揮部”成立,一場綜合治理戰役由此打響。短短半年時間,血吸蟲病的蔓延勢頭被遏制,花基臺舊貌變新顏。

“兒時,淘米洗菜;少年時,洗衣灌溉;青年時,臭不可聞;中年時,魚蝦斷代;老年時,美景再現。”這是土生土長的老荊州人王光山,用來概括荊州內河幾十年風貌變遷的一首打油詩。

城市內河,是長江向城市的延伸。如果説長江是哺育城市發展的母親河,內河則是將營養帶入城市軀幹的血脈。

然而,當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經濟快速提升,人們卻片面地把水當成城市建設發展的阻礙與負擔,把寬敞的大馬路、大廣場當作城市進步和發展的方向,開始與水爭地。

上世紀50年代末以來,荊州城市及周邊濕地面積急劇縮減,便河、荊沙河、黃家塘、太師淵、東支渠、荊襄河、長港渠等河湖紛紛被填埋、阻斷或變成暗渠,內河水系支離破碎。

“幾十年的填湖修路造樓,使城區蓄水面積迅速縮小,水體之間被隔斷,加之發展過程中對排水工程投入不足,城市排洪、排澇的自然調蓄能力急劇下降,城區經常發生漬澇。”已故資深文史研究者袁策明在2015年接受荊州日報記者採訪時,痛陳內河巨變之殤。

上世紀70年代,曾是城市排水出路的荊北水系發生變化,四湖被改造成階梯水庫,水位上升,造成豉湖渠排水托頂;1980年8月1日,沙市降水量126毫米,60多家工廠因漬水停産,1萬多戶居民受災……

與此同時,隨著工業經濟的發展,僅剩的這些河湖成了不良企業的“排污池”。據統計,僅護城河兩側23個排污口每天直接排入的總污水量就約5萬立方米。

在污染的侵蝕下,荊州中心城區水質不斷惡化。《沙市市建設志》記載,上世紀70年代後,豉湖渠水色墨黑,臭氣熏天,水質評價在3級以下;80年代中期,便河水質由80年代初的2級降為3級,荊襄河水質由原來的2級降為3級以下,荊沙河水由原來的低於2級降至3級以下;進入新世紀後,荊州城區及周邊水體水質總體屬重度污染,豉湖渠、荊沙河、護城河、太湖港渠、西幹渠水質均為劣Ⅴ類。

為了“發展”,美麗的洪湖也付出了沉重代價。

上世紀80年代,全省大力發展水産養殖,湖泊圍網養殖應運而生,並作為先進經驗大規模推廣。一時間,一場無序的“圈湖大戰”掀起,大量漁民和商人涌進洪湖,插旗為標,插竿圍網,洪湖變身為無數個小魚池。

靜謐的湖面變成熱鬧的“集市”,水質急劇下降,水禽和天然魚類劇減,水生植物繁殖大受影響。

彼時的荊江內外,生態系統警鐘頻頻:廠房污水橫流、碼頭砂石漫天、輪船肆意排放、水質持續惡化……

“大開發”,讓母親河“重疾纏身”:水,黑了臭了;鳥,走了少了;魚,死了絕了;人,哭了悔了……

曾經,長江慷慨給予,卻遭過度索取;而後,長江不堪重負,生物完整性指數一度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

習近平總書記痛心地形容:“‘長江病了’,而且病得還不輕”。

  荊州柳林洲公園:生態美如畫(荊州日報記者 張夢瑤 攝)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