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第一灣”旅遊發展帶來“生態紅利”

發佈時間:2022-05-24 16:35:35丨來源:青海日報丨作者:程宦寧 李曉慧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葉青村黨支部牢牢抓住了這張“生態牌”,依託江源生態稟賦資源,實施和規劃萬里長江“第一灣”生態旅遊項目。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立新鄉葉青村,是萬里長江“第一灣”。

葉青村黨支部牢牢抓住了這張“生態牌”,依託江源生態稟賦資源,實施和規劃萬里長江“第一灣”生態旅遊項目。

近年來,在治多縣委縣政府以創新的思路,把“第一灣”重點打造成為地標性旅遊品牌之一,因為這裡環境優美、岩畫遍地、古墓成群、文化濃厚,往返旅客絡繹不絕……

2020年,葉青村就被列入青海、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錄;2021年,列入鄉村振興“百鄉千村”示範村之一。

2021年開始,葉青村借力鄉村振興好政策,繼續打造集旅遊觀光、休閒度假、藏民族遊牧文化為一體的特色景區。據悉,2021年接待旅遊觀光遊客達上萬人次。

談起葉青村的變化牧民多吉説:“以前這裡路不好走,除了本村人,幾乎很少有外人進來,現在‘第一灣’修得很漂亮,階梯修上了山頂,也有漂亮的小亭子,很多人一來治多縣必定來我們村觀光‘第一灣’,就像不到‘長城非好漢’一樣,來我們牧業村也領略體會“第一灣”和江源之美。”

有了好資源,有了好政策,村子能不能富,就看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發揮得怎麼樣了。

一直以來,葉青村黨支部始終堅持把發展畜牧業經濟作為全鄉的“壓艙石”,全面鞏固畜牧業主導産業地位,走“牧戶+合作社+公司”的産業模式,以“四季輪牧”的遊牧方式,著力打造天然有機畜産品輸出高地,形成本土品牌,盤活村社經濟。

目前,葉青村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已成為全州規模最大的生態母牛養殖基地。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已超過百萬元,鼓勵大批外出青年和畢業大學生返鄉創業,年輕人入黨積極性高漲,推動形成黨建促旅遊、旅遊興黨建的良性迴圈。

“現在可好了,我負責村集體100多頭牛的放牧任務,除合作社分紅外每月可以領到固定工資收入。”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社員才仁扎西説。

此外,村黨支部書記多瑪多傑才仁每年4月都會組織本村勞力建立勞務隊開始拾撿鹿角,勞務隊收入達到7萬餘元,每人實現增收2000元。每逢8月,村黨支部會組織全鄉牧民群眾歡聚一堂,召開一次別開生面的蟲草豐收節,一起分享蟲草豐收的喜悅。

2021年葉青村的蟲草管理費用就有2500萬元左右,作為擁有大專學歷的村黨支部書記多瑪多傑才仁提前謀劃,建立了“19”分紅機制(10%用於壯大村集體經濟建設、90%用於群眾分紅),實現每人分紅約1萬元,壯大村集體經濟資金已累計到1000萬元。

靠山吃山,從低保戶變成如今的小康戶。牧民特久昂江義西家靠吃“生態飯”,成為典型的小康戶。每年4月,村民們撿鹿角、6月挖蟲草、8月採摘黃蘑菇、10月收蕨麻……改善生態帶來了豐厚的紅利。

特久昂江義西説:“2019年,我家享受到了國家補貼安置草場,並從生活生産條件惡劣的科優日達定點搬遷到了距離自家草場與大山都不遠的尤普給。在放牧生産之餘,拿著草原生態保護補助做點生態特色産品生意,如今綠水青山真是變成了金山銀山,我們過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如今的葉青村牧民群眾深諳這句俗語所蘊含的真諦,村黨組織作用發揮顯著,民族團結深入人心,牧民的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