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通遼市:農牧民就業“有牛招” 就地“發牛財”

發佈時間:2022-05-19 17:54:09丨來源:中國網丨作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25家牧戶每天給我們供應新鮮原奶,平均2000斤起步。咱們科爾沁草原的牛奶好,做出來的奶食品口感好、品質好、營養更好。你看這熟酸奶、奶皮卷,賣的特別快,已經成為供不應求的網紅食品啦!接下來我們還需要大量的優質奶源,做更多的奶食品。”內蒙古瑪拉沁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烏雲娜説。

瑪拉沁食品有限公司依託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黃牛資源的優勢,選用優質牛奶進行新加工、深加工、精加工,讓傳統奶食品從地方特産變成遠銷全國的網紅食品。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越來越多的農牧民借助這個平臺實現了就地就業和增收致富。

烏雲娜正在通過直播的方式推介奶食品

在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花吐古拉鎮南珠日河嘎查,擠奶工偉棠正和丈夫正盤算著他們家的買房計劃。“我們倆去年掙了13萬多,在這上班年年旱澇保收,心裏有底。今年想在市裏買套樓房呢,位置都看好啦!”

海棠夫妻倆都在家門口的奶牛養殖公司上班,同事們大多數都是附近的農牧民。

“離家近,工資高,我們倆幹這些活一點都不費勁兒。每天一起上下班,5分鐘就到家了,還能照顧家裏的兩個孩子和兩個老人。掙錢顧家兩不誤,上哪兒去找這好事呀!”

如何幫助有就業需求的農牧民找到“既適合又合適”的工作,實現穩定就業和持續增收,通遼市借助水草豐美的自然優勢,加上“黃牛之鄉”的金字招牌,在“牛”上下功夫。把牛産業與農牧民就業緊密結合在一起,通過産業發展,帶動農牧民就業樂業。

“我們這是既有盼頭,又有幹頭!在養牛公司上班,掙錢買了12頭牛在自己家裏養,還買了13萬元的小轎車,新蓋了200多平的房子。連買樓房的錢都攢夠啦!”

海棠一家對眼下這紅紅火火的小日子心滿意足,然而讓他們感到欣慰的,除了工資卡上日益增長的收入,還有在工作過程中長見識、開眼界的機會。海棠説,這些年,他們不僅學到了專業技術,懂得了規章制度,還學到了溝通協調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對待工作和生活的積極態度。

職工在自動化擠奶生産線上擠奶

據公司人力後勤主管宋麗英介紹,公司裏像海棠家一樣掌握養牛技術的農牧民就有186人,佔職工總人數的90%。

“海棠夫妻倆勤快又踏實,這些年我是看著這兩口子富起來的。他們倆的工資加上福利,還有社保、公積金這些,算下來至少有130多萬,這可不是小數目。你説職工這幾年的變化有多大?以前基本上都是騎摩托車來上班,現在,你看這停車場停滿了小轎車,院外都停不下了。眼瞅著身邊這些農牧民一天天富起來,我是真心為他們高興呀!”宋麗英説。

和海棠他們在一起工作的徐洪瑞,不僅每年穩穩地拿到6萬多元的工資,還把家裏種的50畝地青貯賣給公司,額外收入8萬多元。對他來説,這就是穩穩的幸福。

“可知足啦!我有兩份收入,一日三餐還免費吃。工資福利那些都是到日子就發到手,平時上班也不耽誤我種地。公司免費給我提供種植技術和牛糞做的有機肥,我連肥料錢都省了。不僅土地改良了,青貯的産量和品質也提高了。賣上好價錢,我掙的更多了。”徐洪瑞的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宋麗英説,公司裏像徐洪瑞這樣“捆綁式”的職工有很多。農牧民一方面在公司上班有固定的工資收入,一方面又借助公司的産業鏈額外增收,實現了職工和公司的穩定雙贏。

通遼市為促進農牧民增收致富,圍繞主導産業穩崗位、穩就業,通過增加就業崗位、拓寬就業渠道、開展技能培訓、創業帶動就業等方式,為農牧民就業謀出路、出實招。

“黃牛之鄉”的高品質牛

據了解,去年以來,通遼市為農牧民發放創業貸款10475萬元,直接扶持639人。為988名農牧民發放一次性生活補貼582萬元,為204名農牧民發放臨時生活補貼45萬元。開展農村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技能培訓18868人次,農牧民創業培訓882人。現有農牧民返鄉入鄉創業園2個,創業實體73家,帶動就業544人。農牧民創業5564人,創業帶動就業8868人。同時,引導進城務工農牧民參加城鎮職工社會保險,擴大失業保險保障範圍,將更多的農牧民納入臨時補貼範圍。

(文:王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