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讓我們放普氏野馬回歸自然!”9月28日上午11時許,層林盡染的內蒙古大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深處,只聽一聲令下,6匹普氏野馬衝出剛剛打開的柵欄門,向西南方向狂奔而去。
碧雲天,黃葉地,披上秋裝的大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五彩斑斕。半米多高的草叢裏,不時有幾隻調皮的狍子跳來跳去,抬頭之際,還可見飛鳥從一棵樹飛向另一棵樹。
良好的生態環境使得山中歲月靜好,飛鳥與狍子的新鄰居——比大熊貓還珍稀的普氏野馬在這個秋天被放歸,這是我區首次實施野馬種群擴散與擴大放歸試驗項目,在研究物種的遺傳多樣性、棲息地選擇、環境適應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在此之前,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已經向內蒙古大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移交了這6匹普氏野馬的譜係檔案和相關證明,普氏野馬正式落戶內蒙古。
普氏野馬又名蒙古野馬,是目前世界上瀕危的大型野生動物之一,被我國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目前全世界僅存2000余匹。擁有6000萬年進化史的普氏野馬,曾經生存繁育于我國新疆和甘肅、內蒙古交界的馬鬃山一帶,以及蒙古國的乾旱荒漠草原地帶。但由於人類的獵殺、棲息地生態環境的惡化等多重原因,普氏野馬曾一度在我國絕跡。
20世紀80年代,我國從國外引入普氏野馬。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普氏野馬人工繁育種群不斷壯大,並重建了野外種群,成為全球野生動物保護領域野外種群恢復的成功典範。據初步統計,我國現存普氏野馬種群數量已突破700匹。
“我們選擇在內蒙古大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放歸普氏野馬,出於兩點考慮,一方面是物種的生物學需求,另一方面是對生態環境的要求。”在新疆從事了20年普氏野馬監測工作的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教授胡德夫説。他告訴記者,據資料記載,普氏野馬會在氣候條件惡劣的冬季去山谷尋找食物與安身之地,而連綿幾百公里的大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能滿足普氏野馬的生存需求。在歷史上,大青山一帶曾是普氏野馬的分佈區,從現實看,近年來大青山生態建設成效又為普氏野馬的引入創造了條件。
成立於2008年的大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陰山山脈中段,總面積40萬公頃。它的生態區位比較特殊,是我國400毫米降水量的分界線,是季風與非季風的分界線,是中原農耕文明與草原遊牧文明的分界線,是華北和蒙古高原植物區係的分界線,更是諸多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的避難所。
大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良好的生態環境為普氏野馬提供了生存空間。普氏野馬放歸地位於保護區古路板管理站什字溝,這裡森林覆蓋率達55.5%,年降雨量395毫米,地下水資源較為豐富,為普氏野馬提供了優越的自然環境。“普氏野馬對水資源的要求比較高,這裡完全可以滿足它們的需求。” 胡德夫説。
從數千里之外的新疆“搬家”到內蒙古,普氏野馬能適應這裡的環境嗎?胡德夫介紹:“我們為普氏野馬佩戴了GPS項圈,實時監測野外活動軌跡,發現有問題的話,要進行實時適度地管護措施,儘量避免物種出現意外。”
一直以來,我區堅持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實施瀕危野生動物保護工程。放歸可以助推普氏野馬由人工繁殖擴大種群為主,轉向野馬野外自然條件下生息繁衍為主,從而實現野外重建普氏野馬野生種群的目標。
6匹普氏野馬的身影越來越遠,逐漸消失在大青山深處,在這裡,它們將開啟全新的“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