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7月5日訊(記者 林伊人)國新辦5日就第44屆世界遺産大會有關情況舉行新聞發佈會。會上,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自然保護地管理司負責人嚴承高介紹了我國自然遺産保護的有關情況。
嚴承高介紹,我國有世界自然遺産14項,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産4項,總數位居世界第一。這些遺産資源涵蓋重要自然生態系統和自然遺産資源,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
我國自然遺産分佈範圍廣、面積大,且多數位於經濟欠發達地區,監督管理、監測研究以及協調保護與發展的難度大。目前,我國自然遺産保護主要依託自然保護地進行融合管理,不僅保護了總面積達7.05萬平方公里的重要自然生態系統和自然遺跡,還保存了200多個文物保護單位、非物質文化遺産和眾多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更為遺産地每年帶來超過140億的旅遊直接收入。
嚴承高表示,我國的世界自然遺産涵蓋了國家公園(試點)、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各級各類上百個自然保護地,保護了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自然遺産資源和生物多樣性,推動了中國優秀歷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在自然保護、生態補償等方面開展了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實踐,向世界展現了中國保護自然生態和人類文明的不懈努力和責任擔當。
同時,我國世界自然遺産的保護利用,始終堅持資源保護與民生發展相結合的原則,基於當地特點,通過特許經營、利益共用、生態補償等多種方式惠及民眾。通過開展適當的生態旅遊等拉動相關産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促進遺産地保護與當地社區居民生産生活協調發展。比如中國南方喀斯特、中國丹霞、雲南三江並流等自然遺産地,將自然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結合起來,依託自然遺産積極探索美麗鄉村建設,高品質完成了脫貧攻堅任務。
另外,近年來,各地不斷加大世界遺産宣傳力度,社會各界對自然遺産事業的關注度、支援度、參與度逐步提高,為自然資源保護和管理提供了良好環境。利用遺産地廣泛開展愛國主義、生態文明和民族文化教育,弘揚和傳承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