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望神州涌新潮 綠富同興風景好——內蒙古邁入高品質發展新高地

發佈時間:2021-07-05 14:25:00丨來源:經濟參考報丨作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自治區全力厚植生態底色,加快調整經濟結構,打造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在高品質發展大道上闖新路、開新局,譜寫出守望相助、綠富同興的發展新篇章。

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自治區全力厚植生態底色,加快調整經濟結構,打造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在高品質發展大道上闖新路、開新局,譜寫出守望相助、綠富同興的發展新篇章,一個團結、豐饒、綠色、壯麗、開放的內蒙古,正向著新征程奮勇前進。

全面實現小康 一個都不能少

今年5月1日,作為我國第一個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區的內蒙古迎來74歲生日。“我親眼見證了自治政府成立,從那以後,內蒙古結束了過去四分五裂、民不聊生的狀況,變得一天比一天繁榮穩定,越來越現代化。”烏蘭浩特市91歲的蒙古族老人烏力吉圖説。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70多年來,內蒙古始終呵護“模範自治區”的崇高榮譽,保持著團結和諧的大局面,重要原因就在於內蒙古各族人民對黨和國家強烈的認同感。

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各地技術專家和工人涌向內蒙古草原,齊心協力建設包鋼,改變了內蒙古沒有工業的歷史;三年困難時期,內蒙古向中央上繳糧食10億余斤,向兄弟省市輸送耕畜數萬頭,收養3000名南方孤兒,用民族大愛演繹人間傳奇;為保護集體羊群,草原英雄小姐妹龍梅、玉榮與暴風雪頑強搏鬥;為支援國家航太建設,內蒙古額濟納三遷旗府,牧民舉家外遷,把最好的牧場獻給了航太事業。

2020年春天,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內蒙古各族幹部群眾主動擔當,戰鬥在抗擊疫情最前線,840多名白衣戰士請纓出征馳援湖北;為湖北人民精挑細選600噸牛羊肉和牛奶,跨越千里送牛羊;社會各界向湖北捐款1.14億元……草原兒女用實際行動讓“模範自治區”的榮譽在新時代綻放光彩。

為幫助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脫貧,東部發達地區與西部省區建立東西協作和定點幫扶,北京對口幫扶內蒙古25年,僅近三年就累計投入扶貧資金45億元,從中受益的貧困群眾達30萬餘人次。該機制將會持續深化,以推進鄉村振興。

蒙古族作曲家、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艾日布説,蒙古民族即使是在歷史輝煌時期也沒能惠及本民族全體,只有今天作為中華民族一員,才真正擺脫貧困,走向共同富裕。

擰成一股繩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進門窗明几淨,出門就業增收……在窮山溝憋屈了六十多年、曾是貧困戶的趙玉娥做夢也沒想到,“不但住進城裏的樓房,還在家門口打上稱心的工”。

趙玉娥居住的福安小區緊鄰烏蘭察布市高鐵卓資東站,這裡有5個安置小區、50多棟易地扶貧搬遷樓,5500余名像趙玉娥一樣的貧困人口被安置於此。2019年,趙玉娥一家只花了1萬元,就住進45平方米的兩室一廳,水電暖氣全有,連傢具都是政府配置的。

“挪窮窩”更要“斷窮根”。5個安置小區都有扶貧車間,2000余名貧困人口得以在家門口就業。曾擔心“進城咋生活”的趙玉娥在扶貧車間做服裝縫紉工,步行幾分鐘就能到家,每月工資3000元,和過去三間破土房、十畝薄旱地的窮日子比起來,“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幹部群眾擰成一股繩,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到2020年底,全區157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31個國貧旗縣、26個區貧旗縣全部摘帽退出,內蒙古脫貧攻堅戰同全國一道取得全面勝利。

曾任內蒙古扶貧辦主任、剛轉任錫林郭勒盟委書記的麼永波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住房安全、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安全飲水等未達標任務目前全部達標,貧困地區生産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全區70%以上的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都用在産業扶貧上,扶持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家庭農牧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壯大,貧困人口每人平均收入由2015年的3019元增加到2020年的13159元,年均增長34.2%。

一大早,赤峰市巴林左旗隆昌鎮烏蘭套海村72歲的脫貧戶張鳳彩邀上幾個姐妹,一起到村裏的笤帚手編合作社工作。“我每天能捆紮十幾把藝術笤帚,每把手工費是9元,一個月能輕鬆掙2000多元。”張鳳彩捆紮笤帚時高興地説。

扶貧攻堅以來,巴林左旗打造出笤帚製品産業,目前累計培訓貧困人口千余人,每人平均年增收1.8萬元。昔日掃地掃炕的土笤帚,衍生出保健捶打棒、生肖擺件等十幾類創新産品,遠銷日本、南韓等地,土笤帚“掃”出新生活。

錫林郭勒盟的肉羊産業,興安盟的刺繡産業,通遼市的肉牛産業,阿拉善盟的駱駝産業……脫貧攻堅以來,內蒙古每個盟市都結合優勢壯大地方産業,扶助貧困人口産業脫貧的同時,更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脫貧摘帽不是終點,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麼永波充滿信心地説。

“黃沙沙”變成了 “綠嶺嶺”“金蛋蛋”

內蒙古根河源國家濕地公園的生態美景(攝影:劉磊)

初夏的內蒙古,森林中“綠海”澎湃,草原上“綠浪”翻騰,戈壁沙漠邊緣也被點綴上了片片綠色。

內蒙古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造就出森林、草原、荒漠、濕地等複雜多樣的生態系統,是我國自然生態系統類型最完整的地區之一。

內蒙古擁有我國最大的天然林區,集中分佈于大興安嶺、燕山北部、陰山及賀蘭山等山地,面積約25萬平方公里,森林蓄積量約12億立方米。在茫茫林海中,萬千伐木工人變為了守護森林的護林員。

內蒙古森工集團滿歸林業局有限公司北岸林場第七小隊工隊長周義哲,在16歲時就成為一名伐木工。當時,他所在工隊50多人每年冬天生産的木材能裝400節火車皮。2015年,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採伐。放下鋸和斧頭的周義哲,拿起鍬和鎬開始種樹。他説,護林造林一年到頭都有收入,年均收入達6萬多元。

內蒙古大興安嶺1.6萬名林業工人從“砍樹人”轉變為“看樹人”,他們身份的轉變正是産業結構轉變的一個縮影。

“陪你一起看草原,去看那青青的草,去看那藍藍的天”,悠揚的歌聲勾勒出內蒙古大草原的遼闊壯美。內蒙古草原地處世界最大的溫帶草原——歐亞草原的東部,是我國面積最大、系列最完整、類型最多樣的溫性天然草原。內蒙古草原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優質畜産品生産基地,也是我國北方重要的土壤碳匯基地。

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阿拉坦合力蘇木的牧民特木熱見證了家鄉草原“由綠變黃,又由黃返綠”。特木熱回憶説,十多年前,超載破壞著草原生態,那時很難看到大片高度過膝的牧草,有些地方甚至露出砂石。

如今來到特木熱的家鄉,曾經“稀薄”的草原再度披上綠裝,牧草蓋度增加、種類豐富,草原生態得到恢復。為保護生態,內蒙古嚴格執行基本草原保護、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同時不斷完善草原生態補償長效機制,實現草原生態保護、牧業高品質發展和牧民增收三方共贏。2020年,內蒙古全區草原綜合植被平均蓋度達到45%,比21世紀初的30%提高了15個百分點。

內蒙古境內分佈有巴丹吉林、騰格裏、烏蘭布和、庫布其等4大沙漠,以及毛烏素、渾善達克、科爾沁、呼倫貝爾等4大沙地。多年來,內蒙古本著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原則,逐步建立起了沙地沙漠生態系統以自然恢復為主的修復機制。“十三五”期間,全區完成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治理7197.5萬畝,佔全國治理任務的40%以上。

初夏的烏蘭布和沙漠,熱浪掀起滾滾沙塵,打著旋向四週流動,卻被一人多高的梭梭林“攔截”。

巴彥淖爾市磴口縣溫都爾毛道嘎查位於烏蘭布和沙漠邊緣,這裡曾是一片片土沙梁,常年寸草不生、風沙肆虐,現在變成了一片佔地2萬多畝的中藥園,種植著肉蓯蓉、甘草等沙生中藥材。當地的沙生中草藥已成為多家國內知名中藥企業的原材料,中草藥産品還出口到日本、南韓等國家。“黃沙沙”變成了“綠嶺嶺”“金蛋蛋”,沙漠治理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還為當地群眾帶來好生活。

一輛農用車行駛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武川縣上禿亥鄉廠漢木臺村的馬鈴薯田間(攝影:貝赫)

做好綠色能源經濟“加減法”

內蒙古達拉特旗庫布其沙漠中的光伏發電基地(攝影:連振)

在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採煤沉陷區,工人們正在抓緊平整土地、架設基座,一道道山樑上鋪滿了光伏板,構成了一望無際的“藍色光谷”。

這是天驕綠能50萬千瓦光伏發電示範項目的施工現場。當地煤炭資源開發已有200多年曆史,曾形成大面積採煤沉陷區。近年來,鄂爾多斯轉變發展方式,大力建設綠色礦山,治理採煤沉陷區。“在荒地上架設光伏板發電,光伏板下還能用於農林業種植,農牧民可以參與養護作業,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共贏。”國家能源集團神東布爾臺煤礦環保組組長高戰新説。

這只是內蒙古能源經濟綠色轉型的一個縮影。作為全國重要的能源基地,內蒙古不僅煤炭多,風光等可再生資源也很豐富。在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任務下,內蒙古正抓緊能源結構調整,既要做綠色能源經濟的“加法”,又要做淘汰落後産能的“減法”。

今年6月,位於庫布其沙漠腹地的達拉特光伏領跑基地二期50萬千瓦項目實現集中並網,與一期50萬千瓦項目連成一體,成為全國最大的沙漠集中式光伏發電基地。全國最大“源網荷儲”示範項目落地烏蘭察布,通遼“火風光儲制研”一體化示範項目開工建設,內蒙古首輛氫燃料重卡在包頭市下線,首批氫燃料電池公交車在烏海市率先投入使用……

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介紹,“十四五”期間,內蒙古提出“新能源倍增工程”,全區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量力爭超過1億千瓦,將建設成全國最大的新能源基地,年減排二氧化碳2億噸左右,為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作出貢獻。

舍得做“減法”,讓內蒙古甩掉“粗黑重”的包袱。“十三五”以來,內蒙古累計化解過剩産能6315萬噸,千萬噸級煤礦産能佔比達到43%,單礦平均産能為全國水準的3倍,綠色煤礦佔生産煤礦的1/3,煤電機組超低排放基本完成,化石能源生産更加綠色。

內蒙古還加快能源産業改造升級,現代能源經濟發展品質顯著提升。在國能包頭煤化工公司的生産線上,烏黑的煤粉經過多道工序,竟變成白色粉末。該公司總經理姜興劍表示,這是公司研製出的最新型號聚乙烯産品,這款産品將原煤的利用率提高到了21.3%,這樣的利用率在全國可以排到前三名,也讓一噸原煤的價值提升近5倍。

擺脫化石能源依賴,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內蒙古正厚植現代能源經濟綠色發展根基,開啟高品質發展新篇章。

向北開放擦亮“中國名片”

4月13日,一列滿載餐椅、毛巾、閥門和攜帶型空調等10余種貨品共計61個集裝箱的中歐班列從中國最大陸路口岸——滿洲裏口岸出發,開往波蘭馬拉舍維奇。至此,經滿洲裏口岸進出境中歐班列累計突破1萬列。

5月30日上午,一列滿載汽車配件、家電和日用百貨的中歐班列駛出二連浩特鐵路貨場,發往德國漢堡。這是今年以來通過內蒙古二連浩特鐵路口岸出入境的第1000列中歐班列,同比增長35.2%。

歷史上,途經歸化、二連浩特,蜿蜒向北的駱駝商隊,撐起了古絲綢之路的一路繁華。今天,滿洲裏口岸、二連浩特口岸等19個口岸宛如19顆璀璨明珠,鑲嵌在祖國北疆內蒙古的邊境線上,連接著與世界共商、共建、共用的夢想,續寫著絲綢之路新傳奇。

內蒙古是我國“北開南聯、東進西出”的重要樞紐,具有陸海聯運的優越條件。作為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組成部分、“歐亞大通道”的節點,內蒙古向北開放合作不斷擦亮“中國名片”。

“十三五”期間,內蒙古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加快 “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取得纍纍碩果。5年來,全區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8.5%,服務過境中歐班列佔全國近50%,回程貨物品類不斷增加。與此同時,口岸通關時間不斷縮短,通關成本大幅度降低。5年來,滿洲裏和二連浩特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呼倫貝爾中俄蒙合作先導區等平臺建設穩步推進,阿聯酋赤峰“一帶一路”草畜一體化項目建設有序推進,向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作用日益突顯。

取長補短、形成聯動,內蒙古越來越多的地方正從邊境口岸借力,敞開全方位開放的大門。二連浩特以南約300公里的烏蘭察布,是全國唯一的中歐班列非省會樞紐節點城市,並在莫斯科、烏蘭巴托等地佈局了境外物流園和“海外倉”。在國際陸路通道方面,當地與俄蒙合作建設烏蘭察布——烏蘭巴托——烏蘭烏德“三烏通道”,向北開放取得了亮眼成績,外貿進出口總額由2016年的不足1億美元增長至2020年的4.4億美元,年均增長45.1%。

放眼“十四五”,內蒙古向北開放動能強勁。內蒙古口岸辦副主任杜成福説,內蒙古將打造三大口岸功能組團,實現口岸功能互補、發展協同——以滿洲裏口岸為核心,形成以國際貿易、商貿服務和跨境旅遊為主導的東部口岸功能組團;以二連浩特口岸和呼和浩特航空口岸為核心,打造國際貿易、國際物流、加工製造、生産性服務、商貿服務為主導的中部口岸功能組團;以策克、甘其毛都公路口岸為核心,打造以能源和礦産品進口加工為主導的西部口岸功能組團。一個更加開放、包容、充滿自信與活力的內蒙古,正在以全新的姿態走向世界,擁抱未來。

北疆風景美,草原花盛開。民族團結之花、脫貧致富之花、生態文明之花、經濟轉型之花……內蒙古2400萬各族群眾同心澆灌,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品質發展新路子,祖國北疆這道風景線被打造得更加亮麗。

(記者:張麗娜 魏婧宇 安路蒙 王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