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日古林的草場如何實現草畜平衡

發佈時間:2021-06-02 14:32:45丨來源:中國綠色時報丨作者:魏永新丨責任編輯:阿藝思

斯日古林在乾旱半乾旱地區開展的林草深度結合的探索,不僅實現了草畜平衡,還為加強草原保護修復提供了生動範式。他的這些經驗曾在“第七屆庫布齊國際沙漠論壇——防沙治沙與農牧民增收分論壇”上與中外專家分享。

  斯日古林在乾旱半乾旱地區開展的林草深度結合的探索,不僅實現了草畜平衡,還為加強草原保護修復提供了生動範式。他的這些經驗曾在“第七屆庫布齊國際沙漠論壇——防沙治沙與農牧民增收分論壇”上與中外專家分享。

  斯日古林出生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阿爾巴斯蘇木敖倫其日嘎嘎查,這裡位於毛烏素沙地西北緣,草原畜牧業是當地的主要生産方式。

  20世紀60年代,由於生産力水準較低,加上受廣種薄收種植觀念影響,當地不少草原被開墾成農田以滿足對糧食的剛性需求。由於受乾旱天氣影響,由草原開墾成的農田又遭棄耕,土地沙化日趨嚴重。20世紀80年代初,伊克昭盟林業局開始在沙化棄耕地用拖拉機帶狀播種檸條並在第二年和第三年補播,以改善當地生態環境。當時,斯日古林在放羊過程中仔細琢磨檸條的生長特點、羊對飼草啃食習性,通過多年實踐,成功探索出“檸條密植、科學放牧、改良種畜、林牧雙贏”的灌草深度結合的發展模式——“斯日古林”模式。

  放羊時,斯日古林在保護播種後的檸條地時想:“已有的檸條不夠羊吃,如果讓地裏的檸條多一點不就更好了嗎?”於是,他開始採集檸條種子,並在檸條密度較小的地塊播撒檸條種子加大檸條種植密度,最後形成”1米×1米“的檸條林,收到了增加牲畜飼草量的良好效果。

  當時,斯日古林家的3400多畝草場還沒有分區設置圍欄,他放牧時不是把羊趕到地裏後任羊群隨意吃草,而是將羊群集中在一塊草地,第二天再在新的地塊放牧,這就是斯日古林採取的劃區輪牧的雛形。如今,斯日古林已將家裏的3400多畝草場劃分成7個區,開始了真正的劃區輪牧。

  通過多年放牧,斯日古林發現家裏的草場(檸條林)最多能養650多只羊,如果數量再增加,因為不夠吃,羊群就會啃食草根,破壞草場。為此,多年來,在降水多的時候,他將羊群數量控制在650隻左右,基本上是5畝草地養1隻羊。在降水量低的年份控制在400隻左右,從而實現了以草定畜的目標。此外,他發現檸條經羊啃食後的生長情況要好於人工用鐮刀平茬的處理方式。為此,他在放羊時將大羊和小羊分開放,小羊吃低矮的檸條,大羊吃相對高的檸條,使羊群在植物生長季都能吃到鮮嫩的枝條,檸條草場仍然保持非常好的狀態。

  斯日古林的父親原來是旗農牧局改良站技術人員。受父親的影響,他每年都要保留30-40隻精挑細選的種羊,提高羊群品種品質。由於羊的品種好,再加上吃檸條,每只羊的平均産絨量超過1000克,絨細度在15.6微米以下。與其他牧戶飼養的相同年齡的羊相比,每只羊的羊絨要多賣70-100元、肉多賣500元、羊皮多賣70-100元,年收入超過30萬元。

  通過30多年的摸索,斯日古林總結的“檸條密植(1米×1米)、羊啃食平茬、分大小羊劃區輪牧、飼養改良的羊”等飼草培育和養殖技術,使草原生産力得到大幅度提升,草場載畜能力由原來的20-30畝養1隻羊,提高到目前的5畝草場養1隻羊,走上了一條草原保護修復和利用兩不誤的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也為實現草原保護修復、林(灌)草深度融合發展提供了經驗。

      (作者:魏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