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扎魯特旗圖布信嘎查的牧民洪格爾巴特爾總是喜笑顏開。不久前,他飼養的300多頭牛産下了160頭牛犢,單項收入就能達到200萬。
這一切得益於洪格爾巴特爾幾年前的一個“冒險”決定。
2014年,洪格爾巴特爾聯合哥哥、姐夫組建了生態家庭牧場,一次性投入400多萬元建起了棚圈、飼草料庫、青貯窖等基礎設施設備。“我們3家的草牧場在一起,聯戶經營能節省人工,使用機械也有保障,有很多的好處。”洪格爾巴特爾説。
聯戶發展的經濟效益逐年顯現,洪格爾巴特爾開始改變經營理念。此時,面對草原生態保護和牧民增收的雙重壓力,扎魯特旗開始實施“減羊增牛”政策,發展優質良種草原黃牛産業,打破“一羊獨大”的局面。
就在別的牧民觀望的時候,洪格爾巴特爾毅然決定賣掉家裏的上千頭羊,採取科學養畜、小畜換大畜、退牧還草、品種改良等措施,使畜牧業由數量型向效益型轉變。
“羊吃草多,且刨草根,草場壓力大,而牛只吃草尖,不影響草生長。大牲畜數量少,耗費的人力物力也少。”洪格爾巴特爾説。
洪格爾巴特爾通過少養精養實現了經濟、生態雙贏。“同樣一片草場,以前養了1000隻羊和300頭牛,一年的毛收入140萬左右,但草不夠吃,光買草料就需要近百萬,而現在養牛的純利潤就能達到200萬。”洪格爾巴特爾説。
如今,洪格爾巴特爾的家庭生態牧場建設秩序井然,現代化設施一應俱全,13700畝的優質草牧場,3000余平米的現代化標準棚舍,養殖規模已達到繁殖母牛300頭,育肥牛年出欄600頭。
2019年,洪格爾巴特爾與北京一家公司合作成立富硒牛養殖基地,彌補了當地富硒牛肉産品的空缺,開發出富硒牛肉、富硒牛肉醬等富硒系列産品,價格比普通牛肉貴出一倍。
與此同時,依託優美的自然風光和區位交通優勢,洪格爾巴特爾在牧場搭建蒙古包,做起了牧區旅遊産業,吃上了“生態旅遊飯”,年接待遊客上萬人,走上了多种經營發展的新路子,2020年旅遊收入達到20萬元。
在距離洪格爾巴特爾牧場約160公里的興安盟科右前旗,“全國脫貧攻堅楷模”白晶瑩帶著2.6萬名“草原繡娘”走出了一條“刺繡脫貧”的新路子,她帶領2895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每人平均年收入提高2000元,繡出了鄉村振興美好前景。
2016年,白晶瑩結合當地173個嘎查的貧困情況,制定了刺繡培訓扶貧規劃,打造了刺繡基地—産業村—繡工團隊—志願者團隊—草原繡娘工作鏈條。
“金牌繡娘”梅榮説,以前帶著母親四處打工,如今刺繡讓她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訂單越來越多,一年收入6萬元不成問題,我相信只要踏實肯幹,日子一定會越過越紅火,我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城裏買房。”
科右中旗哈吐布其嘎查地處科爾沁沙地腹地,土地退化嚴重、生態環境脆弱,成為脫貧致富的一大瓶頸。
當地牧民白吉林白乙拉家裏共5口人,母親患病加上兩個孩子上學,2015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在易地搬遷、教育、醫療等一系列政策幫扶下,白吉林白乙拉如今住進了新房,還依託扶貧産業資金養起了肉牛,並被聘請為生態護林員。妻子劉孟蘭則通過蒙古族刺繡技能培訓,成為一名一級“繡娘”,靠巧手致富,全家年收入超過5萬元。
如今的白吉林白乙拉,種著地,養著牛,當著護林員,房子寬敞明亮,孩子大學畢業。
在他看來,草原要增綠,牧民要增收,保護好生態環境才是真正護住了牧民的飯碗。“生態林造好後,不再黃沙滿天,養牛也省心好賣,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好生態帶來的好生活。”白吉林白乙拉説。(文:張林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