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荒漠化防治國際合作提供中國方案

發佈時間:2021-04-16 16:48:35丨來源:中國綠色時報丨作者:馬雨晶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今年的沙塵天氣再度提醒我們,沙塵暴等生態環境問題沒有國界,各國需要更加緊密攜手加強荒漠化防治國際化合作。

3月,我國遭遇兩次強沙塵暴天氣過程,間隔時間不到半個月,其中3月13日-18日的沙塵天氣過程為近10年最強。今年以來,我國沙塵範圍涉及超20個省份,最南界影響到浙江北部。

沙塵影響還在繼續。據中央氣象臺預報,受冷空氣影響,4月15日,我國北方地區又出現一次沙塵天氣過程,京津冀自西向東都受到沙塵天氣影響。

衛星監測顯示,近期兩次大範圍沙塵天氣過程的沙源地主要在蒙古國,沙塵暴天氣也給當地造成了人員傷亡和嚴重的財産損失。很多網友留言,想去蒙古國種樹。

實際上,中蒙兩國的治沙合作,十幾年前就開始了。

2012年,由瑞士發展合作署資助,蒙古國荒漠化防治國家委員會秘書長一行12人訪問中國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聽取中國荒漠化防治技術專題報告,雙方就有關技術模式等進行了交流探討。2013年,中國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舉辦了蒙古國荒漠化防治培訓班,培訓班結合蒙方實際需要,安排了“乾旱區、半乾旱區治沙造林技術與模式”“梭梭林及其恢復”“沙區防護林體系建設”等課程,並參觀學習了圖哈線、蘇都線工程治沙,巴林右旗直播造林、沙地雲杉保護等技術經驗。

“防治荒漠化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需要國際社會攜手應對。”習近平總書記在致《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高級別會議的賀信中強調。今年的沙塵天氣再度提醒我們,沙塵暴等生態環境問題沒有國界,各國需要更加緊密攜手加強荒漠化防治國際化合作。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荒漠化防治工作,採取了政策、法律、科技、行政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成功遏制了荒漠化擴展的態勢,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沙區經濟持續發展、民生不斷改善,根據中科院有關研究顯示,我國已提前實現了聯合國提出的到2030年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的目標。

我國積極參與推動國際防治荒漠化進程。2017年承辦了《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在我國舉行聯合國環境公約大會,我國于2017-2019年擔任公約主席國。在擔任主席國期間,習近平總書記3次為在我國舉辦的防治荒漠化大型國際活動致賀信,成為我國荒漠化防治國際履約與合作的重要遵循。2017年以來,我國推動公約制定出臺了《2018-2030年戰略框架》,應邀出席聯合國荒漠化防治部長級會議闡述主張、介紹經驗並組織赴蒙古國、印度、伊朗、沙特、義大利、智利、阿根廷等“一帶一路”沿線和延長線國家開展專項業務交流;開展荒漠化防治援外培訓,為發展中國家培訓荒漠化防治骨幹百餘名;與《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簽約共建全球第一個國際荒漠化防治知識管理中心,組織專題研修並製作雙語宣傳冊、宣傳片在國際社會播發,贏得國內外廣泛讚譽。在《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四次締約方大會上,亞、非國家代表評價我國切實增強了全球治理荒漠化與土地退化的凝聚力,將公約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履約辦公室正式揭牌,標誌著我國防治荒漠化履約與國際合作工作進一步邁入制度化、規範化的軌道。

“國家頂層設計、大型生態工程、重視科技創新、堅持綜合治理……中國的荒漠化防治為‘一帶一路’國家荒漠化防治提供了中國智慧與解決方案,可以增強沿線國家貧困人口的發展能力,改善沿線國家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與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中國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外事主管王冬芳説。

近期,中、俄、韓、蒙四國參與的“東北亞防治荒漠化、土地退化與乾旱網路”正在研究開展東北亞沙塵源製圖項目,旨在進一步掌握東北亞沙塵源地理分佈,以便更有針對性地開展治理行動。我國專門安排有關專家加入網路相關工作組,積極參與製圖方法學的研討,共同促進東北亞沙塵暴治理。

未來,我國將繼續保持開放態度,加強荒漠化防治國際合作。

(原標題:荒漠化防治國際合作提供中國方案——從今春沙塵天氣看我國荒漠化防治系列報道之二)